搜索
千湖王君的头像

千湖王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10
分享

端午节诗话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这是赵蕃《端午三首》中的名句。说明端午节是一个表达民族深情的民俗节日。

“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正值夏季湿热天气,因此古人过端午最初的目的之一是驱除瘟疫,所以端午节前后,人们要插菖蒲,挂艾叶,饮雄黄酒,是为了辟邪、消灾、防病。如舒頔的《小重山·端阳》里就有“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共儿女,庆端阳。细缠五色碧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的描绘。

后来,爱国诗人屈原逝世,使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其中,吃粽子和赛龙舟,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20065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起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端午节各地民俗不大一样。

江浙一带的端午节透着一股浓浓的“咸鸭蛋味儿”和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等等。还有系百索子。把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

湖湘则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传统。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饭后,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人们自由下水捉鸭子……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竞渡曲》,记述了赛龙舟风俗的来历和热闹场面。诗的开端交代了赛龙舟的时间、地点及由来,说明其起因是纪念屈原:“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接着写整个竞渡激烈的场面:“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末至衔枚颜色沮。”读罢此句,可以想见,江边是何等热闹。随后诗人笔锋一转,渲染观众云集的热烈情绪:“百姓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鲛室,罗袜凌波呈水嬉。”那紧张热烈的竞渡气氛,跃然纸上。结句:“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以曲终人散的冷寂,揭示世事繁华背后的落寞意味,寄寓“逝者如斯”的感叹,使此刻的自我与千载之上的孔子和屈原达成精神的交融与沟通。全诗立意高深,一种饱经沧桑、欲说还休的况味尽在不言中。

不管风俗有多么不同,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是大同小异的,粽子分南、北,有大有小和甜、咸两种口味,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形状各异。

据说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此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端午节如此悲壮与浪漫,又与诗人相关,怎少得了文人墨客与诗词歌赋呢?中国历代著名诗人几乎都对端午节情有独钟,吟诗赋词,从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咏端午的华章佳构。“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等等。

贝琼在《已酉端午》写道:“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苏轼咏《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刘克庄“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贺新郎·端午》),殷尧藩“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端午日》” 等等,都透着对端午的深情与厚俗。

宋人:陈与义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吟道: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大意是: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这真是一曲慷慨悲歌!也勾起我的一丝情怀,录本人端午小诗,结束这篇短文——

端午节畅想

 

又闻粽子香!

五月五、

端午佳节,

神州吉祥。

荆楚旧俗传万代,

凭吊屈公之殇。

放眼望:

画舫轻浆。

扬桴击节乞太平,

争上游、

何惧烤骄阳。

唱九歌,

十一章。

 

不忘初心迎朝阳。

中国梦、

指引航向,

民富国强。

亿兆同心奔小康,

群公共呼高亢。

喜赤县、

科技创新。

敢想能干逢盛世,

不靠天、

自主闯海疆。

新时代,

把名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