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千湖王君的头像

千湖王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06
分享

吉祥纸鸢飞古诗


深圳莲花山是一座讲述着春天故事的山!这里有一个风筝广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周末,我带着小孙子来到这里,观百花争奇斗艳,听群鸟啁啾林野。孩子看到天空中或高或低或远或近飞舞着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风筝,兴奋的手舞足蹈,忙不迭地展开自带的“福燕”,在如茵的草地上撒开了欢儿!

难得的好天气,莲花山风筝广场的上空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很多风筝,这情景如同一坛刚开启的陈年美酒,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醇香,让我不禁想起了古人那一首首描述风筝的优美诗词:“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弄假如真舞碧空,吹嘘全在一丝风。”

风筝起源于中国,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以满足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的玩具。古人放风筝,有“戚高纸鸢望天流,滞运流晒好运到,长命富贵步步高”的民谣和传说。

宋代以后,民间游戏风筝逐步盛行,出现了专门经营风筝生意的商人,清明前后,不少老翁和儿童以竞放风筝为乐。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 

当然,最喜欢放风筝的还是那些天真活泼的孩童了。“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的《村居》脍炙人口。全诗用词平实,不雕不琢,却贴切自然,给人们展现了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春天放飞图,写出了一首充满盎然生机的春之歌: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一群放学归来忙着放风筝的孩子,在野外开心无比地奔跑着,嬉戏着,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情景啊!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这是清代诗人孔尚任一首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该诗把孩子因风筝放不上天,急得怒骂天公,天真顽皮的儿童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在纸上。让人读之不禁莞尔一笑。

传统的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风筝上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等等。这使得放风筝不仅是孩子们的专利,古人爱好放风筝的大有人在。

除了儿童,古代的年轻女子对风筝也非常喜欢。郑板桥有诗云:“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诗中生动地描写了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满天飞翔的风筝下,娇女摆动罗裙,在周围欢呼助兴,风筝给了她们春天的心境和展示美丽的机会。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让古今风筝粉们呼吸到了早春空气,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也是一年中锻炼身体的好时光。

古往今来,喜爱放风筝的还有不少成年人。明朝徐文长在《风鸢图十首》中就写到了一个老人对待风筝的情趣:“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老人们放风筝,不再有孩童的喧闹,也不再有年轻人的激情,他们有的只是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在宁静闲适中生活的情致。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诗仙李白这样吟唱。“手拍丝轮争上下,一时回首看青天”,元朝马臻咏诗赞曰。还有一些写放风筝的诗,不仅仅只是写出了放飞时的快乐与热闹的场景,也有借物喻意,托物抒情的。风筝遥遥一线牵,既包涵收放有度的人生哲理,又有放飞成功后的喜悦与兴奋,也有盘旋坠地后的思考与沉思。如宋朝寇准的《纸鸢》诗:“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诗中并不见纸鸢的形象,却给人们带来了遐想,风筝只有凭借风力方可傍云而飞,人事腾达也正是这样!

放风筝时断线是不可避免的,有人在风筝断线后会急得捶胸顿足,全然失去了放风筝的好心情,而有人却能从中品出别样的趣味。“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清代女诗人陈长生的《春日信笔》让人读了不禁眼前一亮,在诗人的笔下,断线的风筝也别有一番诗意。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断线风筝为谜底更有情趣:“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由此看来,风筝遥遥一线牵,有放飞成功后的喜悦与兴奋,也有盘旋坠地后的思考与沉思。

 “千古诗心三绝美,柔情万千系风筝。” 看着广场上空多彩的纸鸢,徜徉在古诗词的海洋里品味有关风筝的古诗,看孩子们放飞一份美丽的梦想,别有一番风情。湛蓝的天空中那越飞越高的风筝,既牵动着我的视线,更系着我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