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雪荣的头像

王雪荣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5/07
分享

我的课堂和我的祖国

七绝•北斗

北斗群星耀太空,山巅海角入双瞳。

一机在手行天下,科技东方日渐隆。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感慨祖国日益强大,兴奋之余,写下这首七绝。作为一位物理教师,总爱关注中国的科技,希望第一时间了解我国各个领域的进展情况,好将他们介绍给同学们,培养他们对科学,对祖国的热爱。

从2002年大学毕业进入崇仁一中,到2017年为了照顾家庭调入东乡实验中学,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已经十八个年头,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总能从教材、网络、例题中体会到中国的科技发展,进展神速。

总记得,刚毕业时,在讲解坐标系时,一到三维坐标,就要讲到美国研制的GPS导航系统,讲到美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霸主地位。那时北斗三号尚未正式启动,心中就期盼什么时候能用上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导航系统,终于在几年前,可以在课堂上大书特书地谈北斗导航系统,跟同学们分享中国北斗人的精神。太空资源有限,先到先得,越到后面越不容易,而中国北斗人,成功的避开了对美国、欧洲和俄罗斯导航系统的干扰,在太空中获得了一席之地,这是中国航天领域的一大突破。

耳边总会想起郑强教授在演讲中的一段话: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啊!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一群热爱祖国的科学家。象“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两弹之父”钱三强、“中国航天导弹之父”钱学森、著名药学家屠呦呦、“中国核武器之父”王淦昌、著名数学家吴文俊等等,正是一批批爱国的科学家,才能让中国在西方的科技封锁不利情形下,突出重围,让一个个科技领域,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还记得2007年暑假,带学生到中国科大学参加奥赛培训,当时曾到合肥中科院拜访大学同学,同学踩着自行车,冒着烈日到小岛的桥头迎接我的情景,总是历历在目,看到她简陋的住房,床头摆满的纯英文小说,不俗的谈吐,对物质生活的清淡,突然感觉我和他们之间突然多了一道鸿沟,眼界境界自愧不如。回到学校后,总跟学生们谈起这段经历,希望他们在求学路上,砥砺前行,勇攀科学高峰。记得2008届带得是一个县城中学的普通班,尽管应届没考上几个本科,但他们没有放弃求学,通过复读、考研等途径,不断学习进取,到现在已经有两位同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多位同学攻读完硕士学位。这段经历也时常会作为一个老梗,以后当同学们在上课或自习喧闹时,讲给他们听。

高中学生已经初步脱离稚嫩,正渐渐走向成熟,这个阶段,正是树立正确科学观、世界观的最佳时期,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物理学科又是科技的前沿学科,也是高中阶段非常难学得一门学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成千上万的物理教师毕生研究的课题。如何把祖国的科技发展,和谐的融入课堂,让学生早早的建立爱国、爱科学的价值观,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最为注重的一个环节。

于是,在讲解运动学时,总爱提高铁的运行原理,讲中国四纵四横高铁网络,让学生们从中认识到中国基础建设带来的便利;歼20、歼31、运30等机群也会不停的出现,轮番轰炸我的例题。在讲解汽车过拱桥时,汽车处于失重状态而减小对桥的压力,使桥经久耐用时,总会延伸到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让他们感受力和美的完美结合,了解中国建造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而出现概率最高的,当属航空航天领域。神十航天员王亚平的授课视屏,总要代替我,出现在课堂,让同学们去领略完全失重状态下的实验现象。嫦娥系列探月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潘建伟团队的“墨子号”卫顺利星升空,以及今后又要多出“天问”号火星探测器,他们从容优雅地走进我的课堂中,让学生们了解中国航天的强大,中国航天人坚定而从容的步伐。

美中不足的是,做为基层的物理教师,条件有限,无法更快更好的了解中国的科技发展具体情况,有时要想把科技融入课堂,总要事先从网络搜索,但还是得不到最佳的信息。尽管如此,在一线教学时,仍然爱把科技和课本上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正向迁移。

做为一个中国公民,我和我的祖国,从来不曾分割。而做为一个传授知识的物理教师,我的课堂和我的祖国,也从来不曾分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