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文学的头像

杨文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26
分享

家住街边

这里所说的街,是集市、市场之义,而不是街道、大街小巷那个意义上的街。

我家就住在街边,即离一个菜市场不远的地方。出了家门,用不了五六分钟就可以到街上。虽说这个街只是个菜市场,其实,除了有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烟酒糖茶、油盐酱醋出售之外,还有锅碗瓢盆、衣服鞋袜等物件上市,还有理发裁缝、水电医药、针灸推拿等铺面开门经营,日常所需之品,基本都能买到,当然了,电信营业部、文字打印处、快递收发点也不空缺,生活很是方便。

住在街边,是一份难得的福气。然而,周围的人们能真正体味到这一点儿的并不多。我之所以感到住在街边非常难得,幸运有加,当然与我曾经远离街市的经历不无瓜葛,简直可以说是一种经历了切肤之痛之后的舒适与快乐。

进城求学并留城工作之前,我在远离街市的山村生活了一二十年,深受远离街市的种种制约。我们村离公社(现在的乡)所在地大约二十公里,虽说不算太远,但全是上下坡的山路,成年人走一个单边需要四小时左右。这也就是离我们村最近的街市了。我们村的农民,在自己的自留地里种出来的能换点儿钱的作物本来就不多,只有生姜、辣椒、黄瓜等少得可怜的几样。当时,村里还不通公路,当然也就没有汽车进村一说,运送东西靠的是人背马驮,真可谓“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挖掘基本靠手,耕地基本靠牛”。就是驮马耕牛,当时也很稀少,远非每家都能有马牛可供随时使用。

秋末冬初,是生姜的收获季节,这时候也要相对好卖一些,赶街天,街上总有一些人乐意采买,且买的数量较平时要多不少,听说是买去做骨头参(一种用捣碎的猪排骨与辣椒、生姜、盐巴一起腌制而成的油荤咸菜,食用时上甄一蒸,其味鲜美可口,是佐酒下饭的佳品)。那年,正值生姜的热卖季节,到赶街天却借(到代生产队管养者的家里去问借,只有管养者自己不用马又尚未答应借给其他人的情况下,才能借到)不到马来驮,怎么办?错过这街就要等七天,机会不容放过。二哥狠下决心,要自己挑着去。我说,我和你一起去,两人换着挑。那时我还不到十八岁,肩头还比较稚嫩,还顶不了多大的事,不过是嘴硬而已。一路上,二哥就是不乐意让我换他,一直坚持自己挑,我一路跟着,见他汗流浃背,很是吃力,实在是过意不去。每到一小段平路,我都借机抢过担子,说平路要省力很多,让我挑一会儿,你也好歇歇肩。没过多大一会儿,担子又被二哥接过去。也是,担子至少有五六十公斤,我还真的挑不出多远去。如此来回换了七八次,每次,二哥都只让我挑一小会儿。在肩负重担的情况下长途跋涉,那种滋味至今记忆犹新,肩头似乎还在负重。但凡还有点儿其他办法,谁愿意吃那样的苦?当时我就曾幻想,若是能住到街边去,那该多好。

在那些岁月里,农家人杀年猪,必须得先完成上交国家的任务,即杀一头交一头,或杀一头猪,上交半头猪肉,自己留下另外的半头,否则就是违规。若是上交一头,上交的那一头,要看是大耳朵猪还是小耳朵猪,大耳朵要养到六十公斤,小耳朵要养到四十五公斤,这是上交任务猪所要达到的重量底线。也就是说,想每到年底都杀一头猪自己享用的话,你就必须同时养两头猪,自己的一头,公家的一头。

不仅养猪辛苦,上交任务猪也殊为不易。有那么几年,上交猪时没借到马,我们就用绳子牵上猪,向公社所在地进发。我们知道,“二师兄”走路一般都不太得劲儿,配合精神也比较差,只能是它愿意走多远算多远,实在不行了,牵着不走,赶着倒退的话,我们就抬着它走,当然,事先得作好抬的必要准备。还好,上交的猪都不太肥,还是能走一点儿路的,只是有时它想偷懒,赖着不走,也就拿它没法,为了赶时间,只好抬着走,否则,“今日事今日毕”就会成为空话,更要命的是,错过了街天,食品小组就不开门,猪就没人收。为了赶时间,我们五更天就启程,遇到月黑天,还要手执电筒,慢慢地牵着猪往前走。牵着走,赶着走,抬着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把猪送到公社食品小组。经食品小组的人险过斤头,合格,交了才算了结一台心事。

家庭生活是如此的不易,生产队集体的生产劳动又何尝不是这样?每年秋收之后,都要按规定数额向国家上交公粮和余粮,剩下的才能分配给社员。因远离粮管所,上交公余粮只好用马驮。

为使交粮与其他生产两不耽误,每年交粮时,生产队都照例派两名年青力壮者负责运送,每人赶两匹马,一天一个来回。照此运作,总要十天半月才能完成。若遇不测风云的天气,还要延迟几天。

那时,要交的已脱粒并晒干的玉米,都用麻袋装运,运送时生产队没有油布可用,只好用蓑衣来防雨。其实,真遇到下雨了,蓑衣是防不住雨的,更准确地说,是防不周全。雨水不仅会垂直而下,还会随风向的变化而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斜下,被雨淋了驮子就在所难免。一旦被雨淋湿了麻袋的一小片,整袋玉米就算受潮了,运送者就得留一个人在粮管所住下,把淋湿的玉米晒干、经验收合格交了才能回村,另一个人则负责将四匹马赶回去。那些年,有一首很流行的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还有一首同样流行的二胡独奏曲《喜送公粮》,听起来都十分喜庆轻松与欢快,其实,在我们那里,赶马送公余粮是件非常辛苦的差事。当然,辛苦归辛苦,劳动者的心情还是轻松愉快的,幸福感总是满当当。

因为远离街市,不少事情都得反复用心计划,否则,届时就难免抓打不开,陷入被动。比如说,要办喜事了,你最起码得认真算计好所要请的客人以及他们的吃喝。吉日良辰到来之前,得事先安排好人马,趁赶街天把必要的蔬菜酒水、油盐酱醋都买回来,如果自己没有猪可杀,还得把肉也买齐备足了,因为过了街天,平时就难以备办了。另外,寄封信、发个电报、打个长途电话,都要跑到公社所在地,殊为不易……

现在而今眼目前,我家就住在街边。

从远离街市到住在街边,从受到种种制约到获得诸多方便,虽与个人拚搏奋斗不无关系,但关键所在,决定性的因素还是改革开放了,经济发展了,国家昌盛了,社会进步了,城乡融通了,生活富足了。舍此,我也只能是继续生活在远离街市的闭塞不堪的村子里。

更为可喜的是,乡村正在振兴,生活正在升华。我们村不仅通了公路,有好几户村民还买了汽车,有人还以接送赶街者为营生的有力补充,村民们赶街,简直易如反掌。不要说人背马驮的事已不复存在,就是徒步上街的人,也已没了踪影。通讯就更为便捷了,每个成年的村民,手上都有一部能打长途的手机,年轻人所持有的,则已经是智能手机了。

住在街边,放纵思绪,回首往事,放眼当今,感恩时代,祝福乡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