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学艺的头像

王学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03
分享

糊卜

                                                                                                   

                                                  


                                              王学艺


生活里总有意想不到的趣事儿。洛阳老城才能找到的不翻汤,冷不丁在新区也有闪现。苏秦故里在城东,城西赫然冒出以他命名的新街。洛宁粉蒸肉扯着你的舌尖,入店却被糊卜改变念想。

和同事出差山西,事毕一身轻,突然想到山西人自古把面玩得风生水起,常说“活出地头”,与原汁原味的美食失之交臂岂不可惜。于是乎晋城长治跑马圈地,也许河南人谈面更如玉树临风,没点花拳绣腿的面馆还真入不了咱法眼。策马扬鞭绕城三圈,晋面终究抵不过品遍山南海北的刁钻舌尖,满怀希望寻觅,满载失望而归。

秋风又吹洛浦岸,漫无目的游荡凌波桥南。苏秦街的标识扑愣愣映入眼帘,这东辕西辙的横空出世甚觉有意思。友言这条街有家粉蒸肉,在洛宁时常吃不厌,久未享用,不如前往朵颐。

粉蒸肉口味地道,但小店菜单上的糊卜更使我眼前一亮。望名生意其约与糊涂面类似。卜无疑萝卜,糊涂搭配萝卜,皆知萝卜为大众食材,是食物中较出味的“小人参”。糊涂面的醇香,萝卜的提味儿,糊卜估计差不到哪去。观食谱这稀罕物应与帝王将相无关,一定是深藏民间的小众美食,否则早在九都洛阳隔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了。

糊卜于我曾略闻其声,至今未睹真容的食物。对它的兴趣源于此名字,模糊概念让我从未认真想过为何物,它不像不翻汤,望其名字即刻充满动感,沸汤仿若眼前。糊卜不同,它不能直观望文生义,冲击人的眼球,平平淡淡才是它的真。放眼洛阳城没哪家把它作店招。但存在即合理,没两把刷子岂敢叫卖于江湖。

据言糊卜为特制八成熟发面饼丝,精选大料炖出的羊肉高汤,调配适量面粉,放入上好切片羊肉,再点缀青红萝卜丝,撒上香菜青叶,醇香可口,稠而不腻。使人瞬间吊胃口,勾鼻子。饼丝入口筋道,糊汤穿肠润肺,香菜沁人心脾。夏天一碗毛孔通透,冬天一碗寒意顿消,此刻一碗酣畅淋漓。

店家说宁吃一碗糊卜,不吃一桌酒席。据传司马光在洛阳写《资治通鉴》,估计一入史海深似渊,白天黑夜笔走龙蛇,文思泉涌时不能轻易打断,自然吃饭也就早一顿晚一顿。估计皇上也没给他派个厨子,也许老婆去西藏旅游不在家,热桌子凉板凳,头悬梁锥刺股大半夜,不争气的肚子饥肠响如鼓。半天不晌大街饭馆早已打烊,孤家寡人何以然也。想丰衣足食就得无奈自力更生,就近买点大饼,再顺便弄点熟羊肉,人家有俸禄不差钱。

大老爷们儿自有懒办法,为多快好省,使热汤迅速吃嘴里暖肚子。饼剁成丝,羊肉切片。吃过皇家大餐者口味肯定刁,凑合也得凑出水平。北方冬天缺青菜,下地窖取两根萝卜,烧锅添水把食材一场乱炖。末了舌尖一舔,咱大老爷们儿这破手艺还行。于是乎边吃边书,还差点心手一致写进《资治通鉴》。

几餐下来东邻西舍闻香生疑,司马同志只能如实招来。大家依葫芦画瓢如法炮制,日久演绎丰富工艺,糊卜终成经典,在洛河东去的长流里至今绵延。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踏破晋地寻觅不到一碗满意的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边竟藏千百年不衰的美味儿。若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组听说,恐只能捶胸顿足仰天长叹!

有时生活于你会千回百转,当无奈无望铩羽而归,不经意的蓦然回首间,一缕明媚的阳光,一丝清新的空气,一湾潺潺的流水,使你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心情灿烂。

一碗糊卜,温暖了萧瑟的凉秋,释然了落魄的味蕾,陡添了乡土的韵味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