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学艺的头像

王学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24
分享

舌舞江南

江南之旅缺了寻味就得大打折扣。

我对吃从没研究,黄土地长大的孩子虽衣食无忧,对吃总以为饱即好。在广东呆过很多年,普天下都说食在广东,却没引起我对吃的兴趣。

初到广东吃饭想来可笑之极。老舅家在东莞,吃饭时舅母说喝汤喝汤,巴掌大的碗,瓦罐里盛出的青水盖着碗底。我有些懵,搞不懂这是几个意思,北方人吃饭大海碗一端,稀里呼噜酣畅淋漓。这半口稀汤寡水都不够湿喉咙,这那是哪门子喝汤,简直就是出洋相。

这汤喝的那叫一个难受,一口下肚恐吓到老表们,舅舅舅母肯定清楚老家习俗,你一口气喝八碗她也不见怪。土生土长的表哥表姐定会被这喝相吓着,北方大海碗估计那罐汤倒不满,把碗底啃掉也不会饱。无奈只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照葫芦画瓢,学着他们的样子细品慢咽,汤没喝出啥滋味儿,可浑身拿捏到要崩溃。

广东的汤是出了名的,天长日久入乡随俗,如此这般渐喜欢上广式煲汤。

那里的早茶,那里的汤粉、卷粉、米粉。那里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四条腿的除了板凳不吃外,各种飞禽走兽皆尽登上舌尖。

可惜多年的广东美食并没让我成为吃货,但近些年的江浙之旅倒吊起我舌尖,让我意识到吃在地理意义上江南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淮扬菜与粤菜不同,八大菜系南甜北咸,可淮扬菜却偏淡不腻,似不太理会南菜这一套,我自独树一帜,不像广东人炒菜时不时挖一勺子白糖,哗啦啦撒满锅。

以前较少到江浙这些地方,去过较多的上海也没探知出奇的地方菜品。随着走马苏锡淮地的增多,开始接触常州菜的煎熘焖炖,品尝无锡菜的肥而不腻,吃遍苏州菜的精美爽口。

首识正宗淮扬菜为做客淮安,当地朋友带去一个叫河下古镇的地方。入口古牌楼巍然耸立,明清小巷幽暗的灯光,七拐八拐的石板路,临水青砖黛瓦的民居,仿若置身故往之烟花江南。

驻足一处曲径通幽的院落,门头悬有文楼字样的招牌,满桌菜相让人急不可耐。特别是那蟹黄汤包吃法颇新奇,满兜汤水筷子很难夹起来。这包子非北方包子吃法,要先用吸管吸尽汤汁,然后才可夹着面皮蘸调料进食。让我折服的是文思豆腐,那刀工叫一个叹为观止,细如发丝,条条均匀,品味清香嫩滑,入口即化。还有响油黄鳝、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不一而足。道道色香各具千秋,食材不见得珍贵稀有,但品相精致悦目,温尔文雅。口味甜咸适中,回味无穷。

当地主人也是实诚兄弟,事先定这吃饭也不说一声,只顾憨厚招呼吃饱喝足。后知文楼为当地赫赫有名百年老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店,淮扬菜杰出代表店。蟹粉汤包为文楼镇店招牌,当年乾隆下江南享用后赞不绝口。周总理少年时楫舟前往尝鲜,更是当地人待客首选之店。非预定不予接待。我们席位为宽敞大包间,可见主人好客之热忱。

印足湖州尽享太湖水产,再下扬州游走瘦西湖。徜徉扬州东关老街,一碗莲藕粉汤圆使我为之倾倒。明清风格的店堂,四个杏般大小的褐色汤圆,入碗自然排置规整,青花瓷碗下圆上翻,搭配一个拍案叫绝。淡淡藕香沁人心脾,略稠的汤汁浑身舒爽。慢搅细品,静坐呆望,故往那悠悠江南令人神往。

到江南只赏水乡青砖黛瓦,小桥流水,轻舟微荡不足以知江南,不深品美味绝对是一场憾事儿,绝对是不完美的旅程。

尝过醉人美味,我终于弄懂江南何以才子辈出。这里不像北方土地贫瘠,人们常年为生计劳作,民以食为天,吃饱成北方人天大的事儿,余之皆不足挂齿。鱼米之乡的百姓衣食无忧,精神追求随之成民风,教育渐成世代传统,从而才子佳人闪耀星空。

江南适宜的气候,不疾不徐的慢生活,丰富的食材,造就了人们想着点子,变着花样研究美食,天长日久淮扬菜自成体系,终成为国宴享誉全球。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到江南除美景外,一定要让美食在舌尖尽情起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