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小遥的头像

万小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11/03
分享

书品人品皆为上品——走近梁晓声

二零一九年八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根据评委评分排名,梁晓声老师的《人世间》排名第一。当时,我已读完这部皇皇巨著,受益匪浅。梁老师获奖,实至名归。

《人世间》是梁晓声老师的又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写了周家三兄妹从懵懂少年到走上工作岗位、成家立业所经历的奋斗历程。其中有他的家人、同学、朋友的人生轨迹;有历史的印记,如三线建设、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国企改革等;有他们那代人在情感上的选择和追求;更有其时社会发展、改革中的艰难、阵痛、成就、梦想。

我是梁老师的忠实读者,从初中时读他的《今夜有暴风雪》开始,到后来工作时读的《雪城》,看他创作的电视剧《年轮》》《知青》等,可以说,这些年我在工作之余,一直坚持阅读、写作,主要是深受梁老师的影响。

读完《人世间》后,我去梁老师的家里拜访他,请教、学习,有幸聆听了他关于创作、阅读的真言。

那天,我没有刻意提问,大多时间是安静地听,梁老师以自身为例,讲到提升写作能力的第一个关键点是阅读,特别是经典名著,当然也包括现在出版的一些社科类书籍。

一、关于创作

我告诉梁晓声老师,《人世间》中第一章写的时代背景,如同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年轻的读者通过阅读全书,可以直观地了解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社会现象、人际交往等,对他们了解、认知那个特殊的时代,有极大的帮助,而这些,是我们年轻作者中,很难涉及也难以写得如此有深度的。

梁老师的回答特别出乎我的意外,他没有大谈特谈他是如何去创作这一部分的,只是语气平和地告诉我,他经历过那个时代,才能写出来,现在的年轻作家不是没有才华,而是没有经历。

在这里,梁老师谦和地把自己的创作才华、能力归结于时代背景,而丝毫未提他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分析能力、判断力,包括他的勤奋等。

谈话中有一个细节,令我感佩,梁老师知道我读《人世间》时,在书上做过简单的笔记,他一连说了两声“谢谢”,这是一个声誉极隆的大作家,对一个普通作者兼读者的认可。我庆幸,我是用心去品读。

对于小说中人物的设定,梁老师告诉我,不一定要把笔下人物设定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财务自由、人格绝对完美,可以设定为普通人,身上或有这样那样的小缺点,但一定要具备善良、自立、守信等美好品质。

“善是一切美好的根基。”梁老师于是说,而在《人世间》中,我们也品读出了他对人性的洞察,悲悯情怀,责任、道义等。

二、关于阅读

梁老师在初中阶段除了读完四大名著外,机缘巧合下,他开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当时只要是国内翻译的、市面上有的,他几乎都读过,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非常不容易。

阅读使他了解了世界,通过阅读,他对中外名著也有了对比。

我们在谈到国内名著时,他举了《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例子,讲到诸如此类的情节,如果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会如何描写,这也是作者应该遵循的一条法则。

梁老师在写作之余,每天还保持阅读,有时候一天读完一本书,速度如此之快,我理解的是他能把“厚书读薄”,只取精华。他读书不挑剔,告诉我说,一本书中只要有作者一个、两个不同的观点,他读了就是有益的。

除了保持旺盛的创作精力外,梁老师还有诸多社会职务,可饶是如此,每天还能挤出时间阅读,这一点扪心自问,我就没有做到。

谈到写作方式时,梁老师问我是用笔写还是直接用电脑,我告诉他是用电脑,差不多20年了,以至于现在提笔忘字。

梁老师告诉我,他一直是用笔在稿子上写,然后出版方拿去打印出来,他再修改。偶尔中间丢失一两页,就得重新补上,容易导致浪费时间。

“我也想学学用电脑打字,写作时直接在上面修改,很方便。”梁老师语气极为认真。

对梁老师的这个决定,我是极为佩服的,他与共和国同龄,70余岁还准备开始学电脑打字,这种不服老、热爱写作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年轻作者学习。

拜访中有两个小插曲,其一:门铃响了,梁老师去开门,我以为是师母回家了,却听到梁老师在门口说“谢谢!谢谢小伙子,辛苦了。”

接着他返回客厅,手里拿着一个快递盒子,原来,刚才那一声声“谢谢”,是对快递员说的。

其二,准备告辞时,我和梁老师合影,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我坚持请他坐下,我站在他旁边就可,这是晚辈对长辈的敬意,但梁老师执意站起身子,和我并肩站着合影。

大家风范却没有大家的架子!

这就是生活中的梁晓声老师,书品,人品皆为上品!

本文首发《信阳文学》2020年第6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