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熙之的头像

王熙之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18
分享

灵璧纪行

12日早晨,吃过早餐后我们一行人从下榻酒店分乘两辆大巴准时出发。我们乘坐的2号车引导员是灵璧县旅游局工作人员,一路上她不停地给大家介绍沿途风光。说实话,对于北方的城市我一直不看好(即使是在这样鲜艳的五月),但在车上一路看过来觉得灵城应是个例外,印象还算得上差强人意的。         

首站来到位于县城东面的虞姬文化园。虞姬文化园依唐河而建,南接垓下古战场,北临古汴河。过了别具古建筑风格的园门,顺着右边走来便是长长的颂虞姬碑廊,导游依次给我们做着讲解。碑廊主要由清代安徽巡抚冯煦撰写的墓碑文,以及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舒同等书写的碑林组成,其中,最醒目的当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方毅题写的“虞姬墓”三个大字。舒同的题诗“汉兵已落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似乎道尽了历来对楚汉那段历史的悲怆与感叹。左手边便是石雕虞姬故事长廊,讲述着传说中虞姬性情温柔、知书达礼、深得项羽喜爱的情爱故事……一路走着,我们来到横跨唐河的七孔拱桥。导游指着对岸的那片丛林,介绍说那就是文化园二期建设规划项目所在地,等建成后将来游客跨过唐河水上景观桥,就可领略到运用声、光、电技术打造的动态的完整虞姬文化园了。

这石雕长廊的尽处是在平地上用巨石雕刻的圆形“日晷”图,其直径有好几米,示意古代利用日影投射原理计算年节、节气、时刻的方法,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再往前走,便是矗立于虞姬展示区小广场的“策马同行”青铜雕塑。雕塑双骑并辔而行,坐落在长5米、宽5米、高7米的花岗岩基座上。马背上,项羽身披铠甲,英姿勃发;虞姬云鬓高耸,披肩飘逸。二人策马驰骋,充满沙场凯旋豪气冲天之感。雕塑前方正中,是一块块由长方形磬石雕刻的“楚汉大事记”步道,俯身读着这些步道碑文,历史硝烟的画面仿佛又一幕幕重现在脑海里……

灵城历来享有“钟馗画之乡”的美誉,说的就是灵城闻名遐迩的手绘钟馗画。第二站,我们便来到钟馗文化园。车进入大门后,沿着窄窄的水泥路一直开行至大牌坊下,然后大家站在金水桥上取景拍照留念。镜头里近处的石牌坊和山顶的馗风塔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站在桥上朝牌坊方向望去,宽阔的花岗岩台阶直通向山顶,台阶正中一米多宽的汉白玉浮雕起伏着向馗风塔延伸。我们一行人沿着右侧拾级而上。这是一片兴建不久的旅游景区,目前已投资10亿元在花山山坡上依地势开发建设。现已对外开放的山体景观一期以馗风塔为主体,未来将分期完成馗风塔、山体景观及环山水体景观,钟馗民俗展示区,文化展示区,文化生态园及综合旅游服务区四大功能区规划建设。我们一路往山上走着,一会儿便来到馗风塔。这是一座模拟唐代建筑风格建成的四角方塔,高48米,是灵城新的地标性建筑。我跟着几个游人,借着从塔窗洒进的些微亮光,拐弯抹角,一步步登上塔顶。站在七层塔顶的平台向四处远望,县城尽收眼底。我尽情呼吸着初夏的微风,顿觉心旷神怡。等回过头来看时,我们一行人中上来的伙伴却寥寥无几。我怕找不到他们,匆匆下了塔,果然也没有了他们的踪影。我只好一路小跑着追踪,谁知找到时他们已坐在车上只待发车的指令了。

传说中的钟馗虽相貌凶狠、丑陋,但却被世代虔奉“镇宅祛灾,驱邪降福”,享有平安吉祥之意。正因如此,钟馗文化园现已成为各级各类单位的廉政教育基地。

上午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占地300余亩的灵城奇石文化园。这是一处以亭台楼阁、灰瓦白墙建筑风格为主的园林。古汴河穿园流过,汴阳楼临水而建,园内散落着以“九龙壁”磬石和“笑口常开”纹石为代表的近千块园林石。我们一路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路欣赏着形态各异的灵璧石。

中国古代有四大奇石,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此前,在我的认知里只听说过灵璧有奇石,却不知道其“石”文化竟是如此丰富与精彩。灵璧石具有“六美”——“声”、“形”、“质”、“色”、“纹”、“意”,即音韵美、形体美、质地美、色彩美、纹理美和意境美。在我国,评价一方奇石从先前的“秀、瘦、雅、透”到清代郑板桥称米元章论石之“瘦、皱、透、漏”之说,都是对我国北宋大画家米芾品石、相石经验的高度概括。以形体美来说,导游给我们再三强调的是,灵璧石具有“瘦”“皱”“透”“漏”等基本特点,还不厌其烦地以石为例来讲解如何分辨这些特征。

正午时分,我们来到张氏园亭主题区。此时,我们的肚子早已发出强烈的食欲信号了。这是一处以灵璧奇石再造苏东坡《张氏园亭记》描述的历史园貌的园亭,导游还在耐心地解说这块“苏轼醒酒石”,即民间流传下来的小蓬莱石的故事……

灵璧,观赏石之乡,民间艺术之乡。这一回,我们确实不虚此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