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碗》小说
简介:描述20世纪90年代至世纪之交,工程师王九民下岗了。他来到深圳特区谋生,
经历了有趣而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
目录
饭碗 ----------------------------------------------1
10-1 送客菜
10-2 老太婆上花轿------------------------------2
10-3 离奇的聘任条件----------------------------4
10-4 螃蟹之累----------------------------------6
10-5 “众姐妹自找婆家”------------------------8
10-6 伊妹儿帮的忙------------------------------10
10-7 让电压曲线作证----------------------------12
10-8 一惊一乍的彩排----------------------------14
10-9 替身--------------------------------------15
10-10 杀猪捅屁股——各有一招 -----------------17
10-11关上机舱门之前----------------------------19
尾声————————————————--——-———-21
1 ,送客菜
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王九民几番折腾,已被命运“沉淀”在一家国营塑料机械厂,属于普通的技术人员。这是一家中型企业,王九民进厂没多久,工厂就面临破产,将要关门大吉。厂里除了极少数人,大部分职工都得下岗,一刀两断,几百号人就此散伙。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厂里的主要领导或者年轻有为的将才,就将被安置到政府机关或者其它单位任职,不必与王九民之流“同归于尽”。大家就自求多福去吧。
这不值得大惊小怪,“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作为一个厂的职工,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厂——退休或者终老死去,迟早都要撒手而归。只是万万没想到工厂先“走了”,像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心中难免悲伤。不过,大家也都想得开,服从安排吧。
有关方面端来了“送客菜”——每人发给5000元钱。明白说了:就此买断医药费和丧葬费。这意味着“生死由命,各无牵涉。投河奔井,上吊雷击,概与掌柜无关”,也算是挺客气的。
但是不知道究竟是有谁去上访了,还是哪位领导良心发现了,后来又赶紧宣布:只要交回所发放的5000元,就可以恢复享受医保和丧葬待遇。这样就保证了大家生死无忧,可以死得体面一些。这一英明的决定更是功德无量。
此前,职工之中有工人与干部之分。现在则不管你当年如何卖力,或者有过何种担当,对不起一视同仁,“跌落屎坑——都得沉”,没商量了。进得澡堂,脱光了大家都一样,别不自在。
遣散之前,有个别人士“布袋里装拐杖——上头有弯”,消息灵通的先溜了。他们早早就高升的高升、荣调的荣调,稳稳当当的前途无量。不知底细的人还蒙在鼓里,仍然争相恐后地向他们道贺恭喜,并且一再拜托他们:“以后请多多关照咱们厂啊!”。殊不知“咱们厂”将不久于人世!
没有门路的人,都很羡慕那些能够跳到政府或者事业单位去“吃皇粮”的同事,根本不明白自己即将饭碗不保。厂里有个荣登某局的菁英,搬家那天,来了好几个亲朋好友哥们,一群人轰轰烈烈、七手八脚就完成了装车任务。有4个迟到的,发现已经搬完了、没东西可搬了,好不懊恼。忽然间发现角落里还落下一张陈旧的太师椅①,4个人同时发现,眼睛一亮,齐刷刷趋前抢夺。尽管主人家连声说道:“不要它了、不要它了。”4条汉子愣是装作没有听见。他们不甘落后,争执不下。只好各拎一只椅脚,齐心协力一起将这张太师椅送上汽车。毕竟都尽心尽力、情意到了,纷纷庆幸不已。
那些多少有点门路可走的人,他们虽然比“荣调的”慢了一步,倒是不甚着急。他是“哑巴挂算盘——自有他的打算”。虽然他们表面上也在叫苦连天,实际上“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工厂破产关门了,对自己的影响不会太大。
除去以上这几种情况,剩下的人只有干着急的份。
在这节骨眼上,有一条“公理”:年青人好办,岁数大的就比较麻烦。
这条“公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些工友大抵年老肾衰,阴阳两虚;内无依靠,外缺人脉;囊中羞涩,脸皱皮薄。真是“叫花子坐月子——要啥没啥”。想送个礼都找不到门——即使东拼西凑一份厚礼,人家还不一定愿意收你。能不忧心忡忡吗。
当然,只要是拥有强健的体力或者一技之长的人,大抵抱着“求人不如求己”的信念,径自准备下海经商或另找门路,例如街上就有好几个工友在踩三轮车或者做点小买卖,也有到夜市或早市摆摊卖内衣内裤胸罩袜子松紧带、炒田螺、卖油条豆浆或者摆大排档。
工厂关门遣散职工的进展很顺利和谐,井井有条尽在计划与掌控之中。
资产处理是同步进行的。厂里面人来人往。当然,“进得庙里来”,并非“都是烧香客”,其中还有人是来拆庙的。
俗话说“不怕贼上门,只怕贼惦记”,还有“内贼难防”,等等,句句有道理。
侃爷们笑指:一间倒闭的企业,就像一堆牛粪,引来了一群群绿头苍蝇的追逐围观。这话指的是极个别的、监守自盗的、以及内外勾结巧取豪夺的“拆庙客”。
不过,各位看官请注意:对于侃爷的牢骚怪话,万万听不得,不应该将个别现象拿来以偏概全。
据2021年11月的官方报道称:近几年“中纪委倒查20年”的行动,仅仅才查2年,就替国家挽回了几百亿的经济损失。大胆猜想:倘若对当年这种“发国难财”似的小买卖不妨也来个“倒查30年”,国家的收获谅必不菲。
不过,这些陈年老帳,早已过了“追诉期”,不翻也罢。
注:
① 太师椅是古代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原为官家之椅,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子。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围屏。
2, 老太婆上花轿
此时王九民已50多岁了,两孩子,大的尚无工作,小的还在上学。虽然自己有中专文凭、曾经沐猴而冠,当过若干年“别人拍板,厂长负责”的厂长。一旦流落到市井之中,俨然一个“粪坑里的搅屎棍——闻(文)不得,舞(武)不得”的老混混。
眼看即将丧失养家糊口的来源,想到就要被那些老同事看笑话,情何以堪,如何不会暗暗叫苦?
一日无粮兵马散,如何是好?好在老婆两耳不闻窗外事,渾然一个标准的“内人”。在家人面前,王九民还可以伪装成若无其事,内心却是虚弱得很。
几十年拼搏下来,接近退休了,才要去寻饭碗“找婆家”。
这“老太婆上花轿——怕是爬不上了”。
当时还没有普及电脑和手机,最时髦的是人家那种别在腰间的“BB机”(即传呼机)。王九民连“BB机”都没有,他的信息来源,全靠报纸书刊、电视、广播和有线电话。好在他长期订阅了好几种报纸,每天报纸一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开来,首先查看广告页以及中缝的招聘启事。
他首先紧张地浏览一遍所有的报纸,粗略地阅读招聘启事,先将感兴趣的招聘广告剪贴到小册子上,然后再细细研判其中的内容。一旦发现刊有与自己的条件相关的招聘启事,立即做出标记,以便择机发出求职信。
王九民的备有许多“版本”的求职信,那是用来应对不同招聘条件的单位。所以,他所发出的每份应聘信,都必须做出详细的记录,以免忘乎所以或者联系时张冠李戴。
一天又一天,他天天在报纸里“淘金”。信封和邮票是成批地买,结果毫无进展,寄出去的数百封求职信石沉大海。
他当然明白,自己年龄偏大,50多了,这是个“死穴”。估计大多数单位的人事部门,收到这种应聘信,只要看到年龄一项,大多数人将会“不屑卒读”,立即将它扔进废纸篓里去。
其次,他也意识到,那时全国各地的企业也在整顿,人家自顾不暇,而且“饿鬼比穷鬼多”,一般不需要输入外地人才。
但是,王九民毕竟是经过几十年艰苦颠簸,练就了一身硬骨头,养成了一种坚忍不拔的犟劲,还有那张其厚无比的脸皮,加上“唾面自干”的德性。仍然就像犯了精神分裂症一样,不知疲倦地向莫名其妙的单位投寄求职信。
他自我安慰——就像阿Q一样:我非偷非抢吆喝拍卖自己有何可笑?——这要比忍气吞声地接受起哄数落要得痛快得多吧。
上有八、九十岁的父母,下有几口人嗷嗷待哺,此时不挣扎更待何时。
有一天,某部委驻厦门的一个研究所的张所长打来电话,邀请王九民赴厦门一游,说有事商量。一见面,却说马上要带王九民去某个招聘会走走,他对王九民说:“去碰碰运气吧”。
原来,张所长知道王九民目前的处境,很想帮帮忙。
张所长的苦心让王九民突然一震,好似被他拥抱着一样,激动得一时语塞而面带苦笑。
张所长比王九民长9岁,该退休了,将退未退。彼此结识仅历时1年多,只能算是萍水相逢的关系。他能如同兄长般地为王九民牵心挂肚,还坚决要求王九民住在他家里,每天一起出门奔波。应该说,他这种感同身受的情怀,大抵只有亲人挚友之间才会有的。难得啊,难得!这深沉的恩德,也许是命运的安排。
恭敬不如从命,王九民只好跟着张所长出发,到了厦门市一处人才招聘会场。两个人在人山人海里游荡着,默默地浏览一张张招聘广告,上面 “明码标价”,大多数招聘者的首要条件年龄不超过30岁、甚至20岁。
两个人在场内转了一圈,王九民自觉就像糟老头子进了相亲大会——要相貌没相貌,要钱没钱,感觉到这是实实在在地恶心自己一回。他也像是小孩子跟在大人身后逛街,走到哪跟到哪,自己却茫茫然人事不醒。
张所长很不甘心,尝试着靠近一个摊位,陪着笑脸轻声问了一句:“请问你们有没有需要50多岁的技术人员?”
摊主是一个半老徐娘,打扮得花技招展,油光粉面,穿金戴银,两片薄唇涂抹成腥红,就像戴上了庙会上的大头娃面具。她听罢头也不抬,对着张所长翻起了白眼,声音仿佛是从鼻子里哼出来的,爱理不理地回了一句:“我们又不招领导!”
张所长被噎着了,摇摇头,灰溜溜地回头便挤出人群。他略带遗憾地对王九民苦笑着摇摇头,哑口无言。两人迅即转身,继续漫步。
走着走着,王九民突然回过神来:“好一个'我们又不招领导'!那我就专门应聘领导岗位吧。”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张所长。张所长两眼发光,觉得言之有理,连声称善。
张所长说:“对头!不过,现在厦门刚刚设为特区,机会不多。那么,你就必须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去才行。到深圳去吧!”
大方向既定,皆大欢喜。王九民拜别张所长以后,便直奔深圳而去了。
多年后,王九民总是怀疑:这位翻白眼的大姐是不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对于这位大姐热情指点迷津,拨开迷雾的功德,已然心怀谢意——她至少是自己命中注定的高人之一。
------------------------------------
注:
① 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指部分劳动群众集体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共同劳动并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组织。私营企业是指资产归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全民所有制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又称为国有企业。指企业财产属于全民所有的,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
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指资产由不同所有制成分构成的企业。
3, 离奇的聘任条件
于是,王九民赶到深圳特区,加入了求职大军,混迹于深圳市的人才市场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深圳的人才市场设在罗湖区,那时的场地不够大,每天到场找工作的“打工仔”(又叫“农民工”)很多,摩肩擦背熙熙攘攘,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市场”。大厅并不宽敞,但是墙上设置了一面很大的滚动字幕,不停地放映着企业单位的招聘信息。许多打工仔就坐在地上观看,吹着大风扇。王九民紧挨着打工仔们坐了下来,“同是天涯沦落人”,齐坐地板又何妨?绝对的平等,舒心就好。
他仔细地观看着屏幕,也做了笔记,生怕有所遗漏。因为不时有更新的招聘信息插进来,这一版没有的,说不定下一版就有新的招聘职位。所以要反复地看,一遍又一遍地看。人们将希望寄托于“下一版”,百看不厌,往往在地板上一坐就是几个点钟。
市场里面的摊位倒是不少,但是个个摊位都被求职者围得水泄不通,看得出来,人们对于六月里的汗臭是不太介意的,估计是大家都一样、彼此彼此,也就坦然了。
“刘姥姥”似的王九民,在深圳混了几天,已经老练得多了。他一般不会与摆摊的招聘者多费口舌,也不去围观招聘摊位。
何以如此?
因为:如果想要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具体要求的话,从招聘广告上就可以略知一二;其次,像“招聘领导岗位”这样的信息,决不是小事,这些摆摊的小姑娘和小青年根本没有决定权;更重要的是,与他们接触以后,万一应聘成功了,将来这些姑爷、姑奶奶说不定会到处张扬“是我把王某某招聘进来的”!这笔人情债还得清吗!
所以,王九民如果看准了某条招聘启事,动了“春心”以后,那就默默地趋前将《求职表》递交到摊主的桌上,然后立即转身就走。
递交求职表就像是“投名状”①,还不知道以后将在谁的麾下卖力;又像是在玩击鼓传花,彼此双方都可能有惊喜或者意外的收获。
每天,王九民在几个招聘摊上递出求职表之后,便扬长而去,回去静候回音吧。
挺快的,有一天下午电话就来了,是伟达奇集团人力资源部来电话约见。
于是,在与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初步谈话以后,集团公司章总经理就接待了王九民。
章总经理与王九民的岁数相近。他身材魁梧英俊,面庞白皙,温文尔雅。据说,他是从上海某国营企业应聘过来的“职业经理人”。
章总经理首先介绍了本集团的概况、产品发展、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愿景等基本情况。由于他已经看过王九民的应聘材料,知道了王九民已有多年的厂长经历,具备工程师资格,并拥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经验。在九十年代后期,“懂得ISO9000”是非常重要的条件,特别是准备认证ISO9000标准的公司。除此之外,他没有再问及其他例行性的问题了。
谈话转入主题。
章总经理说:“我们是一家集生产销售和研究开发于一身的集团公司。下设几个分公司,其中有一家伟达奇印染设备公司,其中设有橡塑车间和光电设备车间。还有一家伟达奇模具公司,等等多家下属企业。”
接着又介绍了公司的架构、生产和经营的现状等情况。
章总经理问:“我们这回招聘的职位是伟达奇印染设备公司的生产部经理,你应该没问题吧?”
王九民答:“没问题。”
章总经理说:“现在要告诉你的是,有个难题。要请你再考虑一下。”
接着,章总经理便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这个伟达奇印染设备公司是集团总公司的下属单位。产品有印染设备及其部件、充气塑料制品、橡塑制品等。厂里除了有3个组装车间外,还有一个橡塑车间,这个车间由一个姓杨的女士管理。
但是我们至今无法介入这个橡塑车间的管理工作。也就是说,即使是厂长和生产部经理,也无法进入这个车间,更不用说生产部经理了。我们先后已经聘请过3位生产部经理,都被他气跑了。
王九民一听,新鲜事!厂长和生产部经理怎么进不了本厂的“车间”?
究竟是何方神圣能让集团的章总经理都如此忌惮呀?
章总经理说:“此人是董事长创业时期的合伙人之一,而且橡塑技术管理方面也有一套。所以谁也惹不起。”
王九民问:“为什么?”
章总经理说:“她不许车间以外的人进入车间,除非是老板的合伙人或者各种修理工。”
接着,章总经理提出一件注意事项:“别理她,你就别进这个车间。”然后问王九民:“能做到吗?”
普天之下,何奇不有。仅仅这个条件?“不进去就不进去,没问题!”王九民爽快地答应下来了。
接着谈了工资待遇、正式上班的时间。如此这般,皆大欢喜。至此,王九民算是该集团第4个上阵的生产部经理了,他会不会也被姓彭的“准老板”挑下马?姑且拭目以待。
----------------------------------
注:
①《水浒传》有"投名状"一说。《水浒传》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写王伦要求林冲拿一个人头来当见面礼。
大意是指一个人在进入绿林时必须签署的一份生死契约、表忠心,有了"投名状"便落草为寇。本文这里是借此自我解嘲。
4, 螃蟹之累
一周后,王九民到伟达奇印染设备公司向罗总经理报到。罗总经理江西人,比王九民年轻12岁,身体壮实,目光炯炯,红光满面,为人谨慎谦和,不拘言笑。
罗总经理一身兼任技术工程部经理和生产部经理,一身3职,显然他的负担太重,难以招架。
招聘王九民进来,正是为了分担生产部经理那一部分的工作。
罗总经理向王九民介绍了全厂各个车间以及生产部的架构。
然后带着王九民走遍全厂的每个角落。当然他也不忘提醒王九民:“别去橡塑车间。”
经济特区的外资企业与内地企业明显不同。
在经济特区,外资企业员工只须对老板负责。出了工厂的大门,你跟老板即没有瓜葛,老板也不会为你的私事操心——除非你在上下班途中、在合理的时间内和合理的路线上发生了人身伤亡事故。
其次,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没有任何情面可言。彼此在工作上是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并且是毫不留情的,特别是经过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认证的企业。
第三,薪资一般是保密的。给你薪酬了,你就得努力去干好。
第四,老板给你的工资和待遇,就是买断了你的时间及其形成的成果,可别在厂里显耀你的成绩——因为老板已经支付报酬给你了!
上任生产部经理之后,橡塑车间始终是憋在王九民心中的一块石头。
此前的3任生产部经理都像走马灯似地走掉,他们离去的真正原因也许没有那么简单。
这个公司工人的的薪资水平也许要比同行低得多。那么他们的离开有可能是由于薪酬太低。众所周知,凡是“工资低、压力大”的职位,一般都会被“职业经理人”嗤之以鼻。
那时特区普通工的月薪约在500元之谱,内地约在150元左右。
王九民其间曾在人才市场邂逅一个博士,彼此交换意见的时候,王九民问博士:
“你的月工资准备报价多少?”
“6千。”博士说。
“报高了怎么办?”王九民问。
博士提高嗓子说:“这要看你自己的底气——你报4千,你就值4千;你报6千,你就值6千。双方都必须掂量掂量。”
联想到应聘之时,自己的薪酬“报价”不算低,可能值个“博士”吧,章总经理就很爽快地答应了,可见这个岗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可见应聘报价还应考虑乙方需求的迫切性。
到职以后,乃属试用期。王九民不断细细忖度。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橡塑车间所隐藏的危机到底在哪里?实在不容大意。
身为生产部经理,果真可以撒手不管橡塑车间了吗?要不得啊!
查阅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等文件,白纸黑字确定了:这橡塑车间是生产部统辖的,也就是说,生产部经理必须负责到底。
万一有一天发生火灾、爆炸、人员伤亡等重大事故,要追查责任了,生产部经理必定首当其冲。
到时候,你手上有文件能证明“有人不让你进橡塑车间”吗?你空口无凭能撇得清吗?可见这件事决非儿戏。
于是,王九民不想充大头。事不宜迟,必须立即采取预防措施。
生产部的管理工作交接完毕以后,王九民即以厂里尚缺一名电工为由,向罗总经理和人力资源部申请招聘电工一名,并且要求“必须经过生产部面试通过以后才可以录用”。
王九民想好了:“你不让我进去,我就每天派个贴心电工进去转悠。”当然,这个电工必须与厂里的其它人员没有私交。
几天后,王九民在前来应聘的电工里头挑中了一个姓刘的年轻人,他是刚从四川过来求职的,30多岁,健谈稳健——其实“健谈”与“稳健”似乎是一对矛盾,但是何必强求呢。中医说:“水静则深,人静则阴”,只要“阳光”一点就行。
王九民与新来的电工刘师傅细谈。没谈技术,只谈做人。要求他每天必须巡回检查各个车间的用电安全,必须提供优质服务,特别要求他必须与各个车间的班长搞好关系。
这个新电工刘师傅果然不负所托,待人热心,服务周到,并与各车间的班长、工友,很谈得来,特别亲热熟络。
2个月过去了。王九民信守承诺,没有走进橡塑车间。
随后,电工刘师傅陆续了解到一些情况:橡塑车间里面,车间主任杨女士的文化并不高,但是对机械设备的操作技术方面却很熟悉,而且她手下几个班长很得力。这就是她骄傲的本钱。
其次,她是老板的合伙人之一,在本公司集团里她有“准老板”的威严。加上她的脾气特别犟,那些招聘而来的职员、各级骨干、工程师,乃至总经理,都被她视为“打工仔”,除却公司董事会的人和维修人员,凡是想进入橡塑车间检查工作、参观、评比或者对口联系的人,大都拒之门外。
她天不怕地不怕,就连集团的“九千办”(ISO9000办公室)的人员也敬而远之,不小心就会受到她的厉声驱逐。要知道,“九千办”在厂里威望极高,是连厂长都心存敬畏的。
几任生产部经理都拿她没辙。那些职业经理人虽然见多识广,管理有方。却纷纷败在杨女士的手下,好男不跟女斗——甘拜下风,落荒而逃。正所谓“软的怕愣的,愣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怕不要脸的。”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事情也就这样一直僵着耗着。
现在,企业界流行质量认证,并且成了企业的一块金字招牌,不可或缺。所以,集团开始申请“九千认证”——即ISO9000质量认证。那么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
“请神容易送神难”,老板伤透了脑筋。集团赵董事长是一个仪表堂堂颇有绅士风度的老板,对于软硬不吃的杨女士确是束手无策。如今赵董事长事业如日中天,宰相肚里能撑船。这茅坑的粪汤闻不得也搅不得,暂时由着她也罢。
难怪集团总经理一再要求王九民确认:不会去招惹橡塑车间的杨女士生气。
不久,事情有了转机。
王九民新招来的电工刘师傅终于有所发现:橡塑车间并非铁板一块。橡塑车间的班长们怨气很重,他们对杨女士很不满意。主要是因为工资太低,杨女士却完全不当一回事,长期不予置理,甚至干脆放话威胁他们“不干就拉倒啦。”这话太损人,彻底伤害了班长们的积极性,裂缝已经很难补救。
当然,对于刘师傅的这些报告,王九民都当成“小道消息”,只是听后一笑置之,不作任何表态。
转眼到了10月间,公司开始部署年度加薪了。公司有规定,总体加薪幅度为3%,允许将班组骨干的工资酌情上浮提薪幅度。
何谓“酌情”?就是“看着办”。
这下子有机会帮助这几个班长了。王九民赶紧与罗总经理商议,这回提薪,应该给这些班长统统多加一点,一定要让他们明显地感觉到甜头。
下个月发薪,橡塑车间所有的班长的工资突然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一个个春风满面,得意洋洋。加上刘师傅敲打了边鼓,班长们当然心中有数,心照不宣。
由于厂里实行“密薪制”,工资是严格保密的。手下的班长们大幅度加薪的事,没有告诉杨女士(这要怪她自己自我封闭),所以她并不知情。
又过了2个月,意外的消息传来:杨女士居然与董事长分手了。原因是杨女士决定自己另立门户。
董事长求之不得,自是喜出望外。对于她的离去,董事长致以满满的祝福,并且礼送一大笔资金和设备,还关切问道:“你还需要啥就尽管说。”
杨女士感激涕零:“您太客气啦!”
不过,她手下那些班长却没人愿意跟着她“杀出去”。
杨女士为什么会突然引退?大出意料。有个比较靠谱的传说是:自从这次年终加薪以后,那几个班长就根本不爱听杨女士的使唤——彼此闹翻了,甚至公开顶撞她。
可以想知,车间里一旦形成这种局面,杨女士是很难收摊的:她已经被釜底抽薪,失去了左臂右膀,成了光杆司令,实在混不下去了。
她得罪了所有的上司和职能部门,包括集团总经理。以至众叛亲离,只好走人。
世上的螃蟹之所以横行霸道,是由于它有8只脚2只大钳子。若将它的“钳、脚”统统剪了,那就让它原地转悠去吧。
5,“众姐妹自找婆家”
杨女士走了,得赶紧招人补上车间主任,否则橡塑车间群龙无首,必定生乱,势将难以收拾。
这件事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同小可。此前杨女士之所以胆敢关起门来称王称霸,连董事长和总经理都拿他没辙,全凭她手下有一批班组长骨干撑着台脚。这些骨干个个技术过硬,生产管理经验丰富。加上她的作风强硬,手下都畏惧她,服服帖帖。所以她的工作很轻松,其手下的橡塑车间十分平静,生产任务都能够完成的很好。
尽管杨女士文化不高目中无人,毕竟他的成绩明摆着,还是值得她引为骄傲的。
情同此理。杨女士离开以后,她留下的一班人马谁能够“驾驭”?有谁能压得住橡塑车间的阵脚?问题就摆出来了。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杨女士在橡塑车间的“成绩参照系”就摆在那里,谁还敢拿捏橡塑车间这个烫手的山芋?集团里人才济济却无人敢于接手,其中顾虑的缘故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之前的“封闭式管理”,橡塑车间内部情况不明。
——担心压不住阵脚,难以打开局面。
——不知车间工艺设备的底细,怕出乱子。
在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一旦接受聘任,走马上任就像拿到“车钥匙”,你必须一启动就得将车开走,决不允许拖泥带水。一般而言是没有“热身”或者试验的机会。除非你是老板的子弟至亲。
橡塑车间主任的空缺,迫在眉睫不容再拖。集团里没有这项人才储备,王九民因为不熟悉集团内部人才资源的情况,也根本提不出建议。罗总经理和章总经理则充满信任异口同声地说:“你自己去物色一个吧。”
这“球”又回到了王九民的手上。
这招人的事不比换零部件,随拆随换一个电话就能搞定。王九民也算是跑人才市场的“老手”了,知道应聘者来历不明,良莠和技术水平都参差不齐、不容易识别,还得靠运气。这次招聘则是要一个能够压得住阵脚、又可以独当一面的高手,这回是“只许成功不准失败”的孤注一掷,不成功便成仁,后果严重,甚至威胁到王九民自己。
解铃还须系铃人——王九民总算悟出了个“沙里淘金”之法。
王九民通过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到市人才市场去广招贤能;并且欢迎本公司的员工报名应聘。然后从中严格考核选优。
他制定了详细的招聘程序,呈送罗总经理批示以后,再交给人力资源部去执行。
很快,发布招聘启事几天之后,人力资源部一下子就提供了28名求职者的名单加上本公司有8人报名,一共36名。此数恰好符合“天罡三十六数”,多少沾了点仙气。
接着,按照既定的招聘程序进行筛选:
第一步,笔试筛选。
这36个应聘者必须接受本厂人力资源部笔试。王九民亲自命题,考查这些人在材料、模具、工艺,质量、设备、安全等方面管理的知识基础,从中筛选出前3名入围者,然后对他们进行现场操作考核。
第二步,现场考核。
是由本厂人力资源部主持的,橡塑车间的几个骨干班长都被聘请担任考核组成员,他们都是“考官”,全权负责实际操作考核。
现场的考核,就是指定正在生产中的3台注塑机,由考核组成员将其工艺参数调乱。然后交给3个应试者,由他们各选一台设备进行调整复位,直到恢复正常生产。期间记录“调机耗时”及调机以后“参数的正确程度”。所谓“参数的正确程度”,以其产品合格率作为指标,由考核组评判。
第三步,投票表决。
最后根据操作考核的成绩,考核组投票表决,胜出者即录取为车间主任。
第二天,经考核组全票通过,黄伟山当选新的车间主任。他是中专毕业,已有好几年的工作经验。
事实证明,黄伟山果然是个人才。当上了橡塑车间主任以后,手下的班组长对他心服口服。这些骨干活像是“姐妹自找婆家——各得其所”,黄伟山是他们自己选的“意中人”,班组长们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抗着走”吧。
众望所归,车间生产立即正常运转了,它与其他车间的关系理顺了:
——车间积极投入公司开展的各项活动,例如“爱瘦九千”活动。
——车间与各级部门已能够正常交流沟通,不再唯我独尊。
——不再是“水泼不进、针插不入”的“独立王国”。
谢天谢地,橡塑车间并没有发生人们所担忧的混乱和滑坡。生产形势大好,朝气蓬勃。
6, 伊妹儿帮的忙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到了3月间的一天,橡塑车间有一套注塑模具的顶针弹簧断裂,按照本公司《模具维修程序》的规定,必须向本集团的模具厂报修。因为生产紧张,模具厂无法及时维修。车间的机修工自行更换弹簧以后,继续生产。
橡塑车间越俎代庖,自己修理模具——哪怕是只“更换了弹簧”也是 “违反程序”的,但是事后生产正常、没有异议,事情也就过去了,相安无事。
到了5月间,这套模具按照规定由模具厂做了一次例行检修。不料,检修一个月后,其注塑部件发生了严重的质量缺陷——产品局部偏薄而且存在微小的裂痕,致使发生介质泄漏。
也就是说,这一副模具的产品质量出了问题:
组装车间在使用这件产品时,发现有严重缺陷,立即反馈到橡塑车间,并且按照规定抄报相关部门。这下子让质保部门慌了手脚。因为他们追溯到橡塑车间,查出是模具有问题。再回头复查了近2个月来生产库存的近8万个部件,竟都存在同样的缺陷。酿成重大质量事故。
请注意“关键词”:2个月;近8万件废品!
这是毁灭性打击,事态极其严重。组装车间首先向生产部经理王九民报告,并且通知橡塑车间黄伟山,还惊动了集团总部及“爱瘦九千办公室”。①
于是,橡塑车间新任橡塑车间主任的黄伟山立即发出“伊妹儿”②:“要求模具厂安排修理模具。”
谁都明白,这份“伊妹儿”攸关谁来负责之大事,谁也坐不住啦!
橡塑车间、模具厂与组装车间3方之间立即爆发剧烈的争议。
模具厂方面——
伟达奇模具公司的陈经理接到黄伟山的“伊妹儿”,看到“8万个”这组数字,急得跳将起来,立即将几个相关人员召集过来查问。大家一商量,总算找到应对之策。模具维修负责人廖工说了:“这些不合格品是3月份以来生产的。当初2月间橡塑车间曾经自行更换了这副模具的弹簧。这些废品应该由橡塑车间自行负责。”
于是,陈经理立即发出“伊妹儿”,回复橡塑车间黄伟山并抄送王九民经理:
“该模具我们早已修理好了,没有必要再安排修理。”并且,在这份“伊妹儿”中,他们以内行的口吻建议注塑车间:“必须将注塑工艺参数调整到合适的技术条件。例如,提高注塑温度、降低注塑速度和压力、缩短注塑时间等等。”这姿态,仿佛是在笑话黄伟山主任不懂工艺,就像在劝导小朋友吃饭前一定要洗手。
陈经理言之有理:依照工作“程序”,模具只能由模具厂维修。
这是本公司“爱瘦九千标准”所规定的工作程序。你们擅自修理,因为“程序错了就全部错了”!
同时,陈经理还在该“伊妹儿”中出具了该模具《维修合格通知单》。证明“模具厂没有错”,完全撇清自己的责任。
组装车间方面——
组装车间黄主任完全赞成模具厂陈经理的立场。他也发出“伊妹儿”提出:“橡塑车间自行修理模具存在程序错误。而且,该模具已经使用了3年之久,累计产量达到100万个,怎么一经你们自行修理以后马上就损坏了呢?你们橡塑车间应该面对事实,找找原因。”
就这样三方相持不下,纷纷扬扬惊动了集团。
章总经理阅读了争辩3方在“伊妹儿”的论点,归纳起来就是:
橡塑车间:塑料产品局部偏薄,出废品了。请你们修理模具。
模具车间:模具早已修好了。废品是你们在2月份擅自更换弹簧造成的。
橡塑车间:问题已经存在好几个月了。
组装车间:这副模具一直很好用,已经使用3年,累计生产100万套。模具是橡塑车间擅自修理才搞坏的。
橡塑车间:该模具几个月之前在生产中就不好使,产品质量很难控制。
就这样,3个部门在电脑上派遣“伊妹儿”你来我往,各不相让争论不休。
在这3方面之中,橡塑车间主任黄伟山新来乍到,势单力薄,无论资格或者人脉都不值一提。他们就是因为被抓到“自行修理模具”的把柄——“程序错一切皆错”,百口莫辩。
章总经理召集三方经理及罗总经理、王九民等人开了会,模具厂和组装车间人多势众,他们又都是“元老级”,一口咬定黄伟山“自行修理模具”的尾巴不放。当仁不让吵吵闹闹,坚持必须由橡塑车间负全责。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扯皮技法”中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招数。
依王九民在若干公司的经历,发现凡是认证了“爱瘦九千标准”的企业员工,大抵善辩且敏感,责任心极强,认死理。你要说服人家,得有充分的事实和原则。
章总经理和罗总经理没表态,如坠十里雾中莫衷一是,都不做出结论。
章总微笑着征求王九民的意见。王九民已经苦恼多日矣,迄今也无法做出判断。仅仅提出2点建议:
“第一,先请质检部门复检过去的所有批次质检留样;
第二,查证模具的原设计图及试模验收时的试产品留样及检验数据数据。
待到这些问题搞明白、拿到数据以后再来讨论模具。”
章总经理立即不断点头,连声称是。他欣然接受了建议,立即指示质检部门、技术档案室配合王九民,分头执行。
那边厢:质检部门就有新的发现:
第一,在3月间合格品的留样中,也存在类似的裂痕缺陷,只是没有发生泄漏而已。
第二,追溯到“自行更换顶针”之前的产品留样中,也发现早就出现了类似的裂痕缺陷。
这边厢:
第一,王九民亲自前往技术档案室查阅该模具的设计资料;
第二,王九民又派出自己的秘书去查看了试模产品留样及检验资料。
第三,王九民还剖析研究了不合格产品的状态,寻找其产生原因。
他像渔夫撒网,又盯着重大线索顺藤摸瓜,终于发现了一系列证据。
结合质检部门提供的报告,王九民拼出了事件脉络图,得出了下列结论:
——调阅该模具当年验收移交时的存样,发现该样品的原壁厚为0.6 mm,但是现在的型腔底部留空的“厚度尺寸”,仅为原设计的1/3,已经不符合设计要求。模具必须大修或者报废。
——调阅该模具最近一次修理后试模的样品,发现了其壁厚不均匀。最薄处仅0.2 mm,已经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厚度。该模具必须大修或者报废。
——产品出现缺陷的部位,有4道“熔合线”。其中一道恰恰处在“壁厚的最薄处”,细微的裂纹正是这条“熔合线”。说明产品缺陷是模具带来的,这是工艺技术上无法解决的问题,橡塑车间没有责任。
——以上模具的缺陷,是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因强力撞击造成的正常损耗。换句话说,是模具钢材发生磨耗和蠕变所致,属于正常的机械寿命的限制。模具车间和橡塑车间都没有直接责任。
——今后,必须引以为教训,应将模具磨耗现象列入监测项目。
总而言之,第一,模具在更换弹簧之前就已失效;第二,泄漏问题是长期运行中金属蠕变造成的;第三,模具设计本身在“融合线布局”上欠妥,造成裂纹隐患。
于是,王九民立即将调查结论通过“伊妹儿”,发给章总经理。
次日,章总经理审阅批准了报告,同时将库存的100万只产品全数报废。该文件由章总经理批转各相关部门,至此矛盾的3方统一了认识,不再争拗,握手言欢。
当然,这一系列文件还是由“伊妹儿”传送的。这是世纪之交开始提倡“无纸化办公”的新鲜事。
有了“伊妹儿”,好处不仅仅是“无纸化”,而且减少了文山会海,省掉了跑腿的文员,无须多费口舌,也不怕收件人装聋作哑——“伊妹儿”把大家粘得紧紧的。
--------------------------------------
注:
① “爱瘦九千办公室”:即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办公室的口语音译。
② 伊妹儿:即电子邮件,是英语“E—mail”的英译词。是现时企业内部常用的一种电脑沟通的通信方式。
7, 让电压曲线作证
一天,组装车间主任谭主任扛着一大摞塑料薄膜半成品,来到王九民的办公室。这一摞至少有20公斤。
王九民一看就明白了,他又是来投诉的。
谭主任气喘吁吁地撂下那薄膜,便上气不接下气、怒气冲天地说道:“王经理你看,这些薄膜又全废了,谁来解决!”
看他那“冲关一怒”气概,王九民赔着笑脸,一边请他坐下歇口气再说,一边赶紧检查薄膜的缺陷。
原来,自从王九民上任以来,组装车间谭主任曾经多次反映:充气床垫车间里的高频焊接机经常出故障,其根原是厂里的供电系统出了问题:
一是电压不稳,当150千瓦大型高频热合机工作时,机台上电压表指针跳动的幅度很大。
二是电源稳定器的稳压效果不好,当多台大功率高频热合机都在使用时,瞬间电流很大,造成电压骤降。
其后果是:造成薄膜焊接不牢。一旦出现焊接不牢,整件产品则全部报废,那么每一次故障就要断送小则十几斤,大则几十斤的塑料薄膜。这不仅仅影响到成品率,还大大增加原材料的损耗率,危害极大。
谭主任在充气床垫的高频焊接技术上是个高手,颇受公司老板的看重。据说这种故障引起的争论已经好几个月了,前任生产部经理对此毫无办法,因而一直耗着。所以谭主任为了给王九民“提个醒”,才不辞劳苦扛着沉重的“废品”到经理办公室投诉。
为何难以解决?因为相关双方的意见互相对立,却都无法说服对方:
——组装车间的谭主任坚决要求改造“电压稳定系统”。
——集团的电气管理部门认为:电力供应系统已经改造过了,运行完全正常,没有必要再次改造。
隔行如隔山,公司老板莫衷一是。于是,各级厂长、经理也就束手无策,生产部则成了“旋涡中心”。王九民却躲不开、无法置身事外。
组装车间叫苦连天,作为生产部经理的王九民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感同身受。他想加强生产经营管理,等于空想。因为不解决电的问题,车间主任心不服,人难管,气不顺。那么对于各项产量、质量、材料消耗、能源和安全等指标的执行,阻力很大。
这回王九民是“老鼠钻进了风箱——两头受气”。
谭主任一如既往,强烈要求改造供电系统,更换新的电源稳压器。他已经撂下重话:“否则,我们无法解决质量问题。”
他撂下沉重的一捆废品,头也不回自己走开了。显然,他对王九民并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先来打个招呼:“丑话说在前头,以后在车间考核方面别跟我过不去!”
这似乎是“最后通牒”:摆在王九民面前的,似乎只有2种抉择:要么听任产品质量失控,要么再花一大笔投资更换稳压电源。显然已是进退维谷。
看来,这个问题该解决了。
当天下午王九民召集全体电工技术人员、质检人员和车间干部、包括谭主任,大家一起坐下来开会。
会上,王九民先说了:
“我曾经守着机台,等待出现电压波动造成的废品,但是发现有时候电压明显出现了很强烈的波动,却并没有出现废品;相反的,有时候却在电压较平稳时,出了废品。所以必须查清楚电压波动的原因,找出电压波动跟产品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就是说,王九民就是想查清楚产品质量的波动是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的。
几句话开宗明义,有的放矢,不针对任何一方。既不怀疑现行电压稳定与否,也不怀疑产品质量与电压有无瓜葛。就是听其自然地演示一场,大家参与、共同观察并做记录。
对此,电工技术员拍手称快,车间人员也表示很有必要,一致支持这次实验。谭主任也无异议,他表示将全力配合实验。其实争议的双方,大抵都有“等着瞧”的心思。王九民想:大家愿意“赌一把”也就够了。
王九民要求,在这项实验中,主要是收集以下数据。
——供电“电源进出端的电压记录”及其变化情况。
——各台“高频焊接机进端的电压”及其生产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各台高频焊接机产品“实时质量控制登记”。
就这么简单明了,并且,大家只有2件事:第一,测量电压并登记;第二,监控产品质量变化并登记。剩下的事,由技术员来做。
谭主任很开心,他以为这下子准能赢,从而实现更换稳压设备。
接着,明确了实验的时间和记录规范。大家便分头准备行动去了。
实施行动那天,王九民主持实验,跑来跑去指挥协调。在正常生产中,将几十台高频焊接机按照功率大小分组,随机选定120,150,180 千瓦各一台,作为实验用机。
临近行动之前,全体人员面对大挂钟一起“对表”,核准时间,然后各就各位:“实验开始!”
一个上午过去,行动结束。各个小组记录的数据经过收集、汇总,全部收归王九民集中处理。
处理方法很简单,其中最主要的是将上述3方面纪录合并起来。所谓的合并,就是以“时间”为横坐标,将电压变化数据、产品质量变化数据为纵坐标,“叠加”起来。观察其呈现的相关的规律。
经过处理以后,它果然解开了纠缠不清的“电压不稳之谜”。这张图揭示了真相:它仿佛是一张密写的机密文件,突然被显色液涂抹过,将全部机密暴露无遗!
其它几张“电压曲线图”和“实时产品质量变化曲线图”也都被整合出来了。实验结果表明:
——电压的异常波动的原因,是个别机台自身的性能不够好和操作不当所引起的。
——发生一些产品的质量波动,主要是操作人员对机器的操作不当造成的。
——本厂的电源稳压器是正常有效的,无须更换。
电源稳压器“蒙冤得直”。组装车间谭主任不再说啥。
长期的因果倒置,闹得鸡犬不宁。这回让大伙的心里乐开了花,特别是电力部门的技术人员特别开心,似乎扬眉吐气伸直了腰杆。也让集团决策层郁闷已久的疙瘩解开了。
8, 一惊一乍的彩排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王九民在生产部经理的位置上已经混了3年。
1998年11月间的一天下午,集团总部召开中层以上的干部会议,各路“同袍”三十多人济济一堂。这些人,平常在员工面前,都是一本正经,不敢胡说八道。到了这里则肆无忌惮地说笑逗乐一片欢声笑语。
董事长赵先生走进来了。他是个香港人,40来岁、身材高大、神态昂然。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了。
没料到董事长站在门边不动,环顾四周以后就突然一声吼:“你们都给我站起来!”
这当头棒喝,把同袍们镇住了。大家“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
“这是玩真的吗?不是开玩笑吧?”一身赘肉的财务总监老蒋与瘦骨嶙嶙的王九民面面相觑以后,只好怯生生地跟着大伙不很情愿地站了起来。
接着,董事长又吼了一声:“都给我站出来,排好队!”
大家不但要站起来,而且要离开会议桌,集中站到会议室的一处空地上去。同袍们站直了,有的像犯了错的低年级小学生偷瞄着赵董事长;有的满脸疑惑左顾右盼;有的呆若木鸡,莫名其妙;有的女同袍觉得好玩,噙笑张望;有的则坦然处之,静观其变。
会议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在这些人里头,“九千办”——即ISO9000办公室的方主任是集团里的年龄最大的,有60多岁了,也恭恭敬敬地站着,表情不无尴尬。
几个女同袍分别是财务、公关、营销部门的主管经理,其中有个把是实权单位领导的眷属。她们是近水楼台上的一束束迷人的鲜花,并且业务水平高,手长脚长,大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本事。对于她们而言,站得正、坐得稳“谁怕谁啊!”绝无怯场之忧。她们好像在参加一场节目彩排,郁或一次派对,所以面不改色心不跳。
赵董事长开始训话,说起最近几批产品连续出现质量问题的事:“公司好不容易打开了XG的销路,第一批发往英国的产品却频频发生介质泄漏问题,面临退货。今天要让大家检讨问题出在哪里。”
听到这里,一刹那间,同袍们长舒了口气。虽然还是毕恭毕敬地伫立听训,但是个个脸上的肌肉都放松了。
出问题的XG是本集团的一项新产品,但是尚未移交给生产部,仍然属于工程技术部管辖,也就是说是属于罗总经理直接管理的。要说追责的话,在场的其它部门的经理和部长们绝大部分没有责任。于是,会场的气氛轻松了些。
赵董事长刚才的发怒和吼叫,似乎是为了唤起大家的危机感,脸上并无愠色。
不料,此刻偏偏有人不解人意,愣是不甘寂寞接过赵董事长的话茬,慷慨激昂地发表了高见:大谈本公司的“短板”,提出A、B、C、D,和甲、乙、丙、丁,诸如此类、因为所以 、由此可见••••••等等一揽子改进意见。
他这一杆子扫过去,无形中打倒了一船人,非同小可。大家虽然还是站着,却已经开始“对号入座”。好几个人蠢蠢欲动,按捺不住。
要知道,能到深圳经济特区混世界的,除了像王九民这样为了讨生活、求饭碗的以外,还有些身怀绝技,比如能工巧匠或者拥有专利技术的;还有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工程师、教授、博士、退休干部;还有文人墨客杂家扯皮能手冒险者。总的来说,这个群体人才济济,鱼龙混杂,特别是已经跻身于管理层的人,决不可小觑。
“要玩理论吗?大家都是老中医,就别给我开偏方啦”。东北汉子财务部蒋总监在王九民耳边嘀咕着。
“这里不是国营企业,都是给老板打工的,谁怕谁呀!”几个很不服气的人忍无可忍,有人立即反唇相讥。会议室里犹如浇上汽油,一轰而起。毫不留情地互相指责,你来我往,怒目相向。仿佛不据理力争就会被拉去枪毙似的。
这情景就像老电影《突破乌江》那一幕:国民党旅长追究“是谁开的枪”。那个结结巴巴的“麻脸班长”,因为口舌不清,不幸被连长嫁祸指控而揹了黑锅当了替死鬼拉去枪毙。
关于这场电影,会场上这些“老干部们”大家都看过,“麻脸班长”的前车之鉴,人们记忆犹新。哪个人不善于撇清“立场和界线”?谁也不想扮演《突破乌江》里面那个倒霉的“麻脸班长”——虽然不至于被拉去枪毙,但是引火烧身谁不害怕。于是,好些人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发表声明。
正当乱成一锅粥之际,董事长却忽然平心静气微笑着说道:“其实,我们今天是为了和大家沟通一下美国客户的投诉问题。”说罢,立即摆手让大家安静、坐下。
这一惊一乍的,大家又像小学生一样听话,顺序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会议室里的气氛也就放松了。女士们好像刚刚完成了一场彩排,兴高采烈,有的还当场就跟董事长开起了玩笑呢。
这回,“九千办”的方主任和罗总经理“很受伤”。
“九千办”在公司员工的心目中拥有很高的权威,谁要是被“九千小组”查到质量管理问题,或者被“盯上了”,领导立马知情,这麻烦可就大了。所以“九千办”被谐称为“千岁办”。方主任事后私下对王九民大吐苦水:“压力太大了”。是的,本来质量管理体系要靠全员行动,形成体系。而不是仅靠“通过认证”就万事大吉了。现在新产品XG还没有完全纳入体系,还无法把握好质量关就批量出口,此事就是沉重教训。
方主任的地位越高,责任越重。加上今天的“彩排闹剧”,他觉得太没意思了,好像是在敲山震虎。俗话说:“得人钱财为人消灾”,他岁数最大,说自己承受不了“资本的力量”,“伤了自尊”。不久他就告老还乡回武汉去了。这是后话。
罗总经理城府较深,他不露声色,一般人难以捉摸。不过他还是诚诚恳恳认认真真地系统地在会上介绍了最近所采取的补救措施,款款而谈。但是,对于下一步的措施则尚无明确方向,似乎仍在考虑之中。
那么,这桩“XG”的质量问题将如何解决?会上没有讨论,就马马虎虎地解散了。大部分与会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嘻嘻哈哈都走开了。
9, 替身
话说技术工程部的XG产品发生质量事故,受到赵董事长的严厉训斥,又是一场彩排。其时,2000年前后国际上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金融风暴”,除了香港与金融大鳄的一场搏斗之外,香港的楼市也是一地鸡毛,内地的外资企业正经历艰难的挣扎。一些公司的裁员则是一枚信号弹。集团已经在中层管理人员中,布置一定比例的裁员计划,由各部门经理执行。
所以“一惊一乍的彩排”,已经给敏感的中层管理人员敲了警钟。但是散会之后,要问谁精神上最紧张?那就只剩罗总经理一个了。因为,这XG产品是他主持下的技术工程部发出去的。
其实这个“XG”的质量问题,早就发生不过拖延时间太长而始终没得解决。金融风暴的到来,逼得董事长“图穷匕首见”,非大喝一声不能清醒。
几天后,罗总经理和王九民突然被集团章总经理找去谈话。
一番寒暄过后,章总经理宣布王九民接任罗总经理所兼的技术工程部经理,生产部经理将由海外回来的某人接任。
面对这样的安排,王九民着实大吃一惊:我这个既无大学文凭,又不懂英语的“土八路”,将如何接手这个摊子?但是王九民实在没有退路:
——罗总经理是上级,难道可以说“罗总经理你应该继续兼职”吗?
——由于金融风暴,集团在的海外投资有所调整,难道可以反对“安排海外回来的人”吗?
没有任何选择的理由和余地。
王九民注意到,当听到章总经理的宣布时,罗总经理的表情似乎一点儿也不感到意外,他是那么平静毫无反应——显然事前他是参与研究过的、至少是事先就知道的——但是此刻他没有表态,脸上只有浅浅的微笑、流露出一种无法掩饰的快意。
王九民无法拒绝章总经理那充满信任和期待的目光——只好豁出去了。自己就像是充当了大明星的替身:电影里那些的属于危险、艰难和不雅的场面,都得花钱请替身出场,诸如摔打、砍头、枪毙、全裸,或者跳楼、溺水、上吊、投井之类的镜头,非替身不可。替身演员,就像路边小庙里的“土地爷爷——得人钱财为人消灾”。
外资企业毕竟是社会的一部分,江湖规矩与职场伦理相通不足为奇。王九民早就领教过,他当过那种“别人拍板,自己负责”的厂长,玩的就是这种替身把戏。
为了饭碗,终须先接受下来再说。
赵董事长早就预料到XG 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在3年前就招兵买马开始仿制。由于罗总经理曾经留学英国,而且英语水平较高。所以,一年多以前他被聘为分公司的总经理兼技术工程部经理,主持XG 产品的开发。
3年来,这个技术工程部,前前后后已有2、3批技术员投入开发XG产品。不知何故,大多数技术人员干了一阵子就跳槽了。
技术工程部下面设有开发研究科、化学实验室、质量保证科(QA)、质量检验科(QC),XG新产品车间、维修工程室等几个部门。而其中开发研究科是核心部门,专职负责XG的开发。
在习惯上,凡是叫做“技术开发”的项目,难免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个部门也不例外,被罗总经理搞的很神秘,不仅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即使是开会或者其他交流活动,对于局外人都绝口不提XG产品的技术问题。
进厂这3年来,高深莫测的罗总经理原本就是不苟言笑的,对于严格保密的XG技术问题,更是守口如瓶。对王九民始终避谈XG技术问题。为王九民不仅是“局外人”,而且还是个外行人,罗总经不屑与之赘言,也属情理之中。
王九民生性古板,当然也很识趣,他自命清高:瓜田李下信奉“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看的不看”的好习惯,几十年来这方面的口碑一直不错。
“小心使得万年船”。不是吹牛,3年来王九民从未擅入开发研究科和XG新产品车间——就像当初不敢进入杨女士的橡塑车间一样,决不含糊。
现在突然安排王九民接管罗总经理的XG技术工程部,让王九民感到压力很大王九民毫无思想准备,
首先,他对于XG产品,技术上两眼一抹黑,最大的麻烦则是不懂英语。在外企不懂英语就实在没脸见人。王九民虽然业余学了一年英语,乃属“英语盲”。香港老板很看重英语,这是因为沟通的需要,也是一种骄傲的本钱。老板从世界各地搜集回来的技术资料全是英文。其次,公司电脑所安装的操作系统只准使用英文版,来往的“伊妹儿”大部分使用英文。好在公司规定:内地公司的职员允许使用中文版的电脑操作系统。
其次,王九民实际上是去当“救火队长”。特别是在XG产品处于灾难性的挫折之际!众目睽睽之下,只准成功不准失败。
在应聘谈话时,王九民已经声明自己不懂英语和没有大学文凭。章总经理和罗总他们这能忘记这句话?早在决定任命之前,他们也已经给王九民招聘了一个英文助理。
王九民无话可说了。
10, 杀猪捅屁股——各有一招
王九民到技术工程部的交接工作完毕。
20世纪90年代,内地就盛传一说:在特区混必须具备“懂英语、会电脑、能开车”3样本领才行,说这是在特区立足的基本条件。后来才知道纯属误传。
那时节,世纪之交的深圳经济特区正风靡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伟达奇集团已经通过了认证,员工们的脸上也就像镀上了一层金。是的,在那会儿,如果日后跳槽,这层“金”是会增风添彩的。所以,本集团员工的脸上大多挂有一层若稳若现的“ISO式之傲”。
提起“ISO9000”的叫法,往往可以判断一个人到底懂不懂英语。懂英语的或者内行人的读法是:“爱瘦九千”。这种读法显得时髦和优雅!
王九民开口总是将“ISO9000”读作“爱死欧九千”!这就显得粗俗、老土没有学问,简直在亵渎“爱瘦九千”!王九民很快就发现了自己是个“土八路”,赶紧纠正过来,只要多练几遍,也会中规中距地喊出“爱瘦九千”来了。
不瞒各位看官,王九民对于“XG产品”一窍不通。但是脸皮再厚,也别不懂装懂。于是王九民来到技术工程部以后,直奔XG生产车间,首先向工人虚心学习XG的装配技术,无非就是装了拆,拆了装。其次是熟悉相关的程序文件、操作规程和质量文件。泡在在车间里,请教车间主任、班长、组长和质检(QC)质保(QA)人员。第三,是熟悉那些常用的英文单词及其缩写——他整理了一册随身带的“XG小词典”,以便不时之需——总不能时刻带着秘书吧。
早在调任技术工程部经理之前,厂里的工人对生产部经理王九民早就有一个小传闻:“王工护犊”。所以,如今他走进车间,工人们竟似乎早就相识,大多笑脸相迎,或者亲热地喊一声“王工”,不认识的才尊称他“王经理”。所以这趟“入门式”还算顺当,内心暗暗庆幸。
依照王九民的多年经验,工人的脸色和眼神就是晴雨表或者温度计,决定了今后工作的顺逆、甚至成败。
王九民“走马”上任的第二天,质量保证科(QA)的何主任患疝气住院请假。无独有偶,开发研究科的姜主任也向罗总经理递交了请假条,同样是称病不能来上班。也许是因为他的病来得太突然了,他们对自己科室的工作,竟然都没有做出任何交代。
王九民傻了眼,措手不及。这是巧合吗?惨,惨,惨!这两根重要支柱请假了,如何是好?报告罗总经理,一向严肃细致铁面无私的他,竟也一脸无奈,只是轻轻摇头表示不堪,淡淡地说:“他们手下的人都知道自己的日常工作,影响不大。”
罗总经理说的也是,充其量他们能病多久?然而仔细一想,我自己这不就像“鬼子进村了”,老百姓都躲开了,我正是两眼一抹黑——好在没有埋地雷。
试想,这一个是“质量保证科主任”。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里面,质量保证科的职责是监控工艺、控制质量、处理质量问题和客户投诉以及提出改进方案等等。
另一个是“开发研究科主任”。在本厂,开发研究科就是“XG”产品的“亲娘”,XG就是它生下来的——当然,严格地说:这是一批又一批的技术人员接力攻关的结果。
亲娘不在家,王九民要将娃娃抱给谁喝奶?
缺了这两根“柱子”,初来乍到的王九民可就尴尬了,如何是好?
眼下有事可问谁?怎么个指挥?
王九民慌了手脚,心想:“总不能叫前任经理、罗总经理向我详细汇报XG车间的工作吧?”
活人那能被尿憋死。王九民出手了。
他当场决定先让技术工程部正常运转起来再说:
——指定质量检验科(QC)马主任兼管质量保证科(QA),代理何主任的日常工作;
——指定开发研究科的齐班长代理姜主任的日常工作。
并且宣布:代理一天算一天,一旦原主任回来上班了,立即结束代理。
涉及临时代理,无须向上呈报。只是口头报告罗总经理,并发出“伊妹儿”通告相关部门知照。罗总经理不置可否,即为同意。
不料,这事可就闹大了。那些很懂“爱瘦九千”制度的人忿忿不平,有人议论,甚至有人当面嘲讽道:
“QC(质检)与QA(质保)是互相牵制的单位,怎么让同一个人管理?这有悖于《ISO90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简直是在开“爱瘦九千”的玩笑!”
议论归议论,该做的照做,天不会塌下来。
是的,这些有学问的,满脑子“互相牵制”、“事事制约”,一笑一颦都得符合“爱瘦程序”。王九民想:“老子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管不了那么多啦。”
令人费解的是,XG产品出了那么大的质量事故,火烧眉毛了,怎么还有人这么轻松地说风凉话、横挑鼻子竖挑眼?
阿弥陀佛,果然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只是为了“程序”、为了条条框框而活着的。
在他们看来,“狗急跳墙、兔子急了会咬人”,都不符合“程序”吧。
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京剧里有红脸、白脸,有生旦净末丑,谁说扮演者不可串换这些角色?
——闽菜大厨的分工,有“红案”与“白案”之分,分别负责刀工和烹调。难道他们就不许互相兼顾操作?
——战场上,战斗危急关头,炊事兵可不可以提起机枪向敌人扫射或者扔手榴弹、甚至振臂一呼:“同志们跟我来,冲啊!”
况且,在“爱瘦九千”的条条框框里,并无“QC不许暂时兼做QA工作?”这一禁条。
说到底,按照标准的本意,QC(质量检验)的职责是发现质量问题; QA(质量保证)的职责是解决质量问题。对于技术员来说,兼顾不是问题——认真扮好角色就行了。
退一步说,“爱瘦九千”仅仅是一种优秀的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的“内涵”而已,它可以覆盖企业的管理“范畴”吗?况且它自己还在不断地修订吧?
好在罗总经理对此一声不吭,算是认同;集团的“九千办”也没有过问,算是默许。
那么王九民令箭在手,你不去解决问题就是渎职失责,你该干嘛就干嘛去吧。
11,关上机舱门之前
XG产品发生“介质泄漏”事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至今迷雾茫茫,谁也说不出来。
根据经销商反馈:顾客收到产品以后,打开包装,有时会发现感光件及其旋钮上沾有溢出的介质。这要在被使用过的产品上才会有的现象,新品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奇怪的是,出现问题的产品上几道封签都完整如初,未曾启封,也就可以证明产品未经启用。该作何解释?
本来,产品在组装以后,确实必须进行一次运行检测,但是检测所用的介质很少,并且是外加的,根本不需要也没有必要打开密封仓动用介质。其次,检测之后及贴上封签之前,已经对感光件做了彻底的清理。所以说,感光件的外观上不可能有任何污染。
那么,污染感光件的介质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是不是检测以后,没有彻底清理残留的介质所造成的呢?
事实是:我们已经非常彻底地“清理残留的介质”。
根据罗总经理和其它工程师的说法,他们为了杜绝泄漏,已经采取了极其严格和彻底的预防措施,包括:
第一,所有的零部件一律先经过高压空气吹扫;
第二,然后再用无纺布擦拭,最后用棉签或者毛刷仔细清理。这就像护士对待伤口那样小心翼翼地操作了。
第三,在包装工位旁边,安排了“QA监督员”,“虎视眈眈”地盯着包装工的每一个动作。这就像每个战士的身后都有一个“督战队员”压阵。
应该肯定,他们已经做足了“功课”。该做的都做了,别人从未采取过的最严格的措施他们都采用了,ISO9000标准的全部要素都实施了。仍然无济于事。客户的投诉陆续有来。真是活见鬼!
“三十七计——无计可施”了。就让你王九民玩去吧。
王九民并不急着想办法。他一直沉浸在XG车间里,向工人和质保人员学习组装和拆卸XG部件。反复装了拆、拆了又装,周而复始不断练习。其次,他逐项对照相关程序文件,弄明白每一个细节的要点和原理,以及质量控制点。第三,反复观察和了解生产流水线的情况,以及质检的控制过程。
他在车间里来回地走动,逐个观察工序及工位。从组装,半成品的交接,到灌装介质,封贴标识••••••直到包装出厂。
整天沉浸其中,结果还是没看出什么名堂来,生产过程完全符合要求。
现场有那么多技术员,吃过洋面包的、名牌大学毕业的,比比皆是。他们的技术水平很高。他们研发XG产品已经有些年头了。为了查明事故的原因,他们绞尽脑汁,十八般武艺也都贡献出来了,技术上不至于留下任何破绽。
王九民明白必须另辟蹊径。
王九民直觉的判断是:既然是“介质泄漏”问题,那么就应该确定它可能冒出来的节点。也就是说,不必再“纠缠”这条生产过程的技术问题和“程序”问题了,必须找到一个关键的节点。
他判断,问题可能出在“灌装介质”封存之后至包装封口之前这一阶段,特别是在包装线的后段,出事的几率最大。
形象地说:要将怀疑重点放在“旅行箱被贴上封签之际至关上机舱门”这个时段。
必须将它“揪住不放”!
于是,王九民连续几天蹲在包装工段。
包装工段的最后工序是“(QC)检验员贴封签”。检验员单调地重复着下列动作:
——首先检查产品外观。(相当于“皮箱被贴上封条之前”)。
——接着在介质的出口处贴上封签。
——最后入盒、封装。(相当于“关上机舱门”)
这些操作从头到尾都是由一个检验员(QC)完成的,她的职责是:检查产品外观、检查外齿轮、旋钮等处是否沾有介质。
为了确保安全,每一个检验员(QC)的身后,都站着一个质保监督员(QA),一对一地监视着!
如临大敌,这真的比银行金库里的点钞还要郑重其事了。
王九民孤陋寡闻,对此颇感新奇。
接着,王九民更加近前一步,驻足包装台前观摩。
突然间,他注意到检验员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
她在每一个产品的检验之过后,总会“顺手拧一拧齿轮”——手指动作极快,来回旋一旋,历时不会超过0.5秒。然后才贴上封签、入盒包装、装箱••••••完成包装,一气呵成。
王九民猛然想起,几天前在学习装配XG的时候,请教过质量保证科的代理科长马师傅,知道那个齿轮的功能是释放介质的。那么,此时为什么要“拧动它?”
王九民瞬时警惕起来。
王九民问QC检验员:“你这样拧一拧齿轮,要起什么作用?”
QC检验员答道:“顺便捡查一下,看看齿轮灵活不灵活。”
转身,王九民立即找来车间主任和质保工程师,问道:“她最后拧一拧齿轮,这个动作有没有问题?”
听罢,他们恍然大悟,都忙不迭地喊着:“啊!怎么没想到,问题找到了。”
XG被检验员这么“下意识”地“拧一拧齿轮”,就造成了少量介质泄漏①。这是出厂之前的最后一关。
谁能想到:
——肇事者是在人们最简单、最信得过的质检岗位上!
——事故就源于一次“不经意的微小动作”!
——问题就出在质检员手上,而不是出在操作工手上!
这是奇特的教训:
从漫长的流水线上下来的合格产品,居然在最后关头被“意外”变成不合格,在众目睽睽之下溜走了。
它就在贴上“封签之前”这一瞬间,废品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包装入库,等待出厂。以至无力回天了!
生产车间如临大敌,层层把关,并且布置了那么多双眼睛盯着,结果还是功亏一篑。正如外谚所谓:“魔鬼藏在细节里”。
十万火急,罗总经理闻风而动。他无须再与王九民商量了,轻车熟路,雷厉风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立即指示开发研究科紧急修订相关质量管理文件、修改产品说明书;
——培训员工;
——所有的产品文件都紧急添加这么一行文字:“不许逆转旋钮”;
——包装上紧急添加了一张标识,注明外齿轮的“转动方向”。
——发“伊妹儿”通告相关部门知照。
——向集团领导报喜。
此案了结。没过几天,罗总经理又回来兼管技术工程部经理了。
王九民功成身退。
------------------------------------------------------
注:
① 下意识: “下意识”是通俗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知觉意识范围之外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在通常情况下,下意识往往被用作为无意识的同义词。下意识是意识活动的副产品,其中没有任何神秘的、不可知的因素。
尾声
一眨眼来到21世纪初,九佬年已60岁,他毕竟是“秋后的蚂蚱——再蹦也没有几下了”。
至此,他犹如一捧熬了几十年的“药渣”,该去哪就去哪。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九佬交了“华盖运”,53岁的他,毅然与农民工为伍,飘到深圳,居然谋得一份饭食,终得时来运转。
不过,在这千古难逢的新时代,幸运不仅仅属于九佬一人,而是一大批人。
当时的人们有没有注意到:许多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里面,两鬓斑白的管理人员随处可见,成了当时司空见惯的一道景像。他们恰恰是共和国成立以后所培养的那一批学生——时年45至59岁之谱,是他们听从了国家的安排,填补了时代的需求。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人口学家或社会学家曾经做了预测:90年代前后中国可能出现“人才荒”。即所谓“人才学”上的“十年断崖期”,并且将一直延伸到21世纪初年。
20年后,不幸而言中。正是在90年代,“人才荒”就像秋雁随着信风一样准确,如期而至。那次“预测”与“实现”的时间跨度,刚好20年,恰恰是一代人的时间。
应该说:是九佬生逢其时。
九佬个人命运能与历史长河的“十年断崖期”发生交集并且同步,也是其本人的好运气:
——让他有幸在50岁到60岁之间,巧遇历史长河中这段“十年人才断崖期”:
——让他藉以再现自身的价值,完美地解决了饭碗问题。
如果九佬不厚着老脸、不主动争取、不执着努力。那么本书也就无从写起。
是的,九佬不虚此生。
他过着安逸、自在的小康生活,也心满意足啦!
我行我素,来世必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