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糊辣汤
离开赊店几十年了,每忆起古镇的糊辣汤,顿觉齿颊生香,回味悠长。
赊店糊辣汤色香味美,关键在汤。过去,人们常见糊辣汤摊儿上放着鸡架子或羊脊骨,意在告诉食客:这汤货真价实,以此为证。通常,糊辣汤师傅会先将一只鸡或一根羊脊骨放入盛满水的锅里,文火熬三个小时,将鸡子炖化、脊骨熬出油,直至汤色发白方成。民间所谓“肉烂在锅里”,正是这个道理。
赊店糊辣汤不只汤好,更重要的是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师傅用赊店特产、过筋过骨、削铁如泥的“张金山”菜刀,将腌制煮熟的牛肉切成丁,大小均匀,状如麻将骰子。之后将肉丁与金针、黑木、海带、花生等食材倒进热油锅翻炒,以葱姜、桂皮、胡椒、茴香、精盐等料调之。炒成后倒入前面所熬汤中猛火翻滚三十分钟,加入粉皮(粉皮用本县陌陂、苗店等地优质红薯粉制成,筋、细、滑、香,耐嚼耐品,回味无穷。在糊辣汤中放入粉皮,乃赊店糊辣汤一大特色),调好咸甜,出锅前勾入粉芡,最后做成稀稠相宜、颜色微红、浓香扑鼻的美味佳肴。
我上初中时,县城中心磁器街百货公司门口有两行大字“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就在“发展经济”四个字前面,有个糊辣汤摊儿,摊主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姐姐,面庞白净,俊眉秀目,常穿蓝色罩衣,戴蓝袖头儿,一副干净利落的模样。这摊子虽小,但家什齐全。糊辣汤锅放在煤火炉子上,锅内不停冒泡儿,始终热气腾腾。上面盖着半圆形木制锅盖,敝口处放着盛饭专用的木勺子,为的是防止汤“懈”。一边摆张小方桌,几只小板凳,供食客坐下品尝。这家的糊辣汤是在家中做好,再挑到街上来卖。挑来的糊辣汤锅里一时倒不下,剩下的仍装在白铁桶里,上面罩一层白纱布。记得当时是一角五分钱一碗,我有时兜里有五分钱也想喝。常常是下午放学路上,小心走到摊边儿,怯生生将五分钱递过去。小姐姐并不嫌弃,接过钱放进身边的小盒子,面带笑容,轻手轻脚给我盛上半碗(按道理只能是三分之一碗)。我趴到小桌子上,一勺勺喝完,咂着嘴离去。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三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小姐姐如今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
少年时在赊店生活近十年,这里的糊辣汤味始终萦绕心头。而今故地重游,寻觅旧迹,早已物换星移,面目全非,不由感慨岁月易逝,人生苦短。诗曰:
古镇赊店记忆多,卅年岁月尽蹉跎。
物是人非无觅处,东风仍吹旧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