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称“菊潭古治”,得于西峡县丹水镇东南三公里处菊花山上的菊潭。事实上,秦以后的一千多年里,现今西峡、内乡区域的县治一直在西峡县城。隋时设菊潭县,县治在菊花山北面的石盆岗。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菊花山有大菊谷,水从山下流,得菊花滋液,味甚甘美。谷中三十余家,不复穿井,皆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岁,下寿七八十。在大菊谷半山腰人工开凿的石洞里,有个比水桶略大、三尺多深的石坑,无论冬夏,清流不竭,这就是菊潭。初时,潭底有朵菊花,看时清晰,捞时不见。当地群众说,民国时,两名外国传教士到菊潭做了手脚,自此潭中不见菊花。此事真伪,无考。
菊花山,给百姓带来福祉。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载:“故司空王畅、太尉刘宽、太傅袁隗,为南阳太守,常使郦县(内乡古称)每月送甘谷水四十斛。”这些人患风痹等症,喝罢菊潭水,都好了。石盆岗村八十四岁的谭老汉,耳不聋,眼不花,幼时经常在菊花山放羊。口渴了,走到半山腰石洞,跪到石槽边,低头喝水;水位底时,只要把头伸进去,照样能喝上。谭老汉笑谈,我今年八十四岁,无任何杂病,到老还能在山上放羊,恐怕和小时候常喝菊潭水有关。早些年,不经常在家的人回乡,村里老年人总要提醒:你不上石洞看看,喝点水再走?在老百姓眼里,菊潭水可以治百病。这里面,一半是关心,一半是乡愁。正如菊花山半山亭对联所书:一片乡心关不住,万里情牵菊花山。
菊花山,承载了数亿年沧海桑田的变迁。民间传说,菊花山区域原本是一片海洋,百姓生存维艰。后来有个火神爷,施展法力,口吐烈火,将水烤干。百姓感恩火神相助,在菊花山修建火神庙祭祀,成为全国唯一敬火神爷的地方。这些,也可从附近的地质发现中得到印证。一是恐龙遗迹。几十年前,人们经常在山上拾到“节节骨”(后经考证是恐龙爪子化石),人畜受伤,把它砸碎敷上,很快痊愈。有时捡的多,自家用不完,就拿到街上药铺卖掉。当地人耕作,时常翻出大小不等的“石头疙瘩”,随手扔到地头儿,闲时用筐子担回家,或垒了猪圈,或砌了鸡窝,或垫了地基。直到几十年前,通过专家考证,才知道这些毫不起眼的“石头疙瘩”,竟是恐龙蛋化石!一时间,凡与恐龙相关的东西,立马身价百倍。再后来又列为文物,有钱也买不到了。三十多年前,石盆岗村齐正,女儿在京城工作,单位要分房子,条件不够。齐正心眼儿活泛,当即把床底放了多年的恐龙蛋拿出一个,到县城做个木盒,刷上土漆,再用废旧报纸裹好,塞进旧纸箱,坐班车到北京送给女儿单位的管事人。管事的见过世面,知道这东西的价值,心中大悦,高抬贵手,为其女儿分得单元房一套。菊花山上层层叠叠的暗红色“石板板儿”,是几亿年前海洋藻类在岩石上繁殖,经过地质演化形成的沙砾岩。当地人用这石板当磨石,磨出的刀具过筋过骨,削铁如泥。
菊花山,记录了商於古道的历史烟云。古道由陕西商洛通往河南西峡七峪(今丹水镇西三公里),全长六百里,秦汉称武关道,是古代军事、政治、商贾之路,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菊花山紧邻商於古道,山下的石盆岗,是最早的菊潭县城所在地,在此频频出土的唐代的砖头瓦片和破碎陶器,证明这里曾是古道上的重镇。这条道上,谋略家张仪走过,他周旋秦楚,遂有商於六百里欺楚之事;这条道上,屈原走过,他在距菊花山西边不远的高岗 (现屈原岗村,属回车镇。屈原从此折返楚国,地因人显,得名“回车”) “扣马谏王”,楚怀王不听劝阻,执意西去,客死秦国;这条道上,刘邦走过,他攻克武关,开启汉朝四百年基业;这条道上,刘茂恩(民国河南省主席)、别廷芳(宛西自治首领)等各路显贵走过,留下许多是是非非的民间记忆。抗战末期,日本鬼子从菊花山下经过,妄图打通西安。中国军队顽强阻击,西峡口之战成为抗战最后一役。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前辈李先念从商於古道来到商洛北宽坪镇,开创鄂豫陕边区根据地……
江山也要文人捧。菊花山,引来历代无数迁客骚人寻访。李白《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贾岛《石门陂留辞从叔誉》:“寒冲波水雾,醉下菊花山。”苏辙《五月园夫献白菊》:“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司马光《菊》:“琐琐南阳菊,秋潭岁自开。”范仲淹《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菊分潭上近,梅比汉南迟。”元好问曾任内乡县令,其母死后,他在菊花山守孝三年,留下“菊潭秋花满,紫稻酿寒泉”的佳句。郑板桥《咏甘菊》:“南阳菊水多耆旧,此是延年一种花。”文人笔下菊潭的秀美与神秘,与天涯过客的感触交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菊潭文化。诗曰:
菊山苍苍,丹水茫茫。
民增福祉,既寿且康。
沧海桑田,皆成过往。
遗迹尚在,思之怅惘。
商於道上,士农工商。
风餐露宿,东奔西忙。
帝王争雄,风云激荡。
兵戈纷起,是为国殇。
马鞍桥处,枪炮声响。
完胜外敌,中华荣光。
文人骚客,粉墨登场。
千古佳句,后世传唱。
壮哉菊山,铭刻沧桑。
美哉菊潭,万代颂扬。
补记:1945年3月,日本鬼子沿商於古道向西窜犯,在石盆岗驻扎,埋锅造饭时,找不到面盆,把老百姓家尿盆(上面沾有尿渍, 鬼子当成了面粉)拿来和面。这帮鬼子,往西没走多远,遭到中国军队阻击,大多成为孤魂野鬼。他们临死前,还在菊花山下吃了一顿用尿盆做的“断头饭”,在当地百姓中传为笑谈。
注:马鞍桥,位于西峡县重阳店镇西2.5公里,是1945年3月中国军队发动西峡口战役,最后击败日本侵略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