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彦峰的头像

王彦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007/08
分享

故乡的土炕

故乡的土炕

久在他乡,未免要怀念故乡的,即使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也会勾起游子无限的思念和深情的眷恋。对于故乡人来说,一盘土炕就是生命的发端,从出生到老去,一生便于土炕结下了不解之缘。土炕既是人生旅行的航船,又是社会进化的摇篮。故乡的土炕承载了故乡人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播种与收获,喜怒与哀乐,发展与壮大,兴衰与起落。

土炕历史悠久,远古时期,人类始祖最先居住在自然的洞穴中,以后逐渐学会了挖掘洞穴和搭建木棚,但都是席地而居。为了防止潮湿和冰冷,只能铺些石片木板,再在上面铺垫干柴软草。以后觉得坐卧在离地面稍高一些的土台上更舒坦方便一些,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地穴建筑中就有了“炕”的雏形。人们在不断进化中,学会了用火烧烤烹煮食物,也知道了用火取暖。以后就慢慢学会把炕与灶台连起来,灶可做饭烧水,炕可以取暖,一举两得,方便舒适。土炕在西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考古工作者在今天河北徐水县一带发现一处西汉时期的火炕,两条火道上铺的石板清晰可见。炕造价低廉,容易修造,冬暖夏凉,坐卧宽敞舒适。

土炕出现之后在北方寒冷地带沿用数千年,至今不衰,其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有关炕的最早记载出现在郦道元《水经注》里:“观鸡寺,内有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余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文中所记载石材搭建,外面生火,屋内温暖的住处结构正是典型的“炕”。宋代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一诗中写到:“稳作被炕如卧炕,厚载棉旋披毯。”说明了炕的舒适和幸福。元代欧阳玄在渔家傲《熏炕》写道:“十月都城家百蓄,霜菘雪韭冰芦服,暖炕煤炉香豆熟。燔獐鹿,高昌家赛羊头福。貂袖豹袄银鼠袍,美人往来毡车织,花户油窗通晓旭。回寒燠,梅花一夜开金屋。”词中“暖炕煤炉香豆熟”则生动地描绘了暖炕在北方冰雪严寒之中的重大作用,因有暖炕的煨烘,室内温暖如春,以至 “梅花一夜开金屋”,除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之外,还充盈着诗情画意的盎然。

土炕的主要功能是取暖、休息,但它也是故乡人吃饭、睡觉和女人做针线活以及小孩子玩耍的场所。故乡家家户户都有一盘土炕,父老乡亲把土炕当成避风港,安乐窝,土炕是故乡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炕由灶火、烟道、炕面、炕沿、烟筒等几个部分组成,用土坯、砖头、石块以及石板垒成,一盘炕几乎要占去房子或是窑洞一半的面积,故乡有“一间房子半间炕”之说法,炕的中间有好几条通道,一头连着灶台,一头通着烟囱,灶膛中烧火做饭所产生的火焰、煤烟都要进入炕道,一日三餐把炕烧的暖烘烘的,这是故乡人一种十分巧妙的设计,又是一种节约能源减少家庭开支的良方。秋高气爽之际,是最佳的盘炕季节,盘炕是一门比较吃香的手艺,涉及到建筑学、材料学、燃烧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诸多的学科领域。“嗓子眼”炕和灶台的连接处,盘炕手艺人全凭经验。嗓子眼留的小了抽力小,烟气就排不出去;嗓子眼留大风天炕内抽力大,烟火都抽进炕内,锅烧不开做不成饭。

炕内有几条风道,用以走烟和取暖,风道之间用土坯做的炕墙隔开,炕面用不厚不薄的砂页岩铺就,上面用黄土和莜麦秸秆搅和成的泥抹平。生火做饭,土炕就暖意融融。农村做饭大多烧柴草,炕洞子里积累了大量的烟灰“炕洞”“狗窝”时间长了就会积灰太厚,影响排烟取暖,所以必须适时把炕洞子里的烟灰掏干净。炕沿也是炕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乡人选用炕沿的木材颇为讲究,用来做炕沿的木料很讲究。一条炕沿用一块整的木料。木料必须直溜,没有疤结、没有横茬,,一般选用杏木和红松,榆木也行,很少用杨柳木的,一盘炕,一根炕沿,经过数代人上炕下炕,天长日久,炕沿被人们磨得光溜溜的,光滑圆润,锃亮闪光。炕头上时常放着等待发酵的面盆,面盆旁边偎依着一只猫,看上去家味十足,温馨欢畅,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旧社会土炕上铺着用芦苇编织的席子,下面铺毛毡的,上面铺苇席。新时代土炕上面铺上了漆布或油布,有的人家炕上放置桌子,既可用来吃饭,还可以让小孩读书写字,一举两得。炕席是用芦苇制作的,成片的芦苇生长在洼地、湿地,秋天芦苇金黄,芦花飞舞,铺天盖地而来,犹如天降大雪。深秋收割芦苇,初冬农闲织席。那时,织席人家的院子里堆着一堆一堆的芦苇,破篾子的破篾子、织席子的织席子,忙忙碌碌、说说笑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姑娘小媳妇们,一边忙着手里活计,一边唠着闺中秘事。那细长柔韧洁白的苇篾子在她们的怀里跳动着,在她们的手里缠绕着,根本不用眼睛看,在谈笑风生中,身后已经是一大片金黄的炕席了。手巧的媳妇甚至能在月光下织出整齐的席子来,娴熟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新苇席铺在炕上,顿时满屋生辉、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夜晚,睡在热乎乎新炕席上,闻着苇子的味道,一定会做个好梦。小孩子光屁股睡在炕席上,一觉醒来,脸上、胳膊上,屁股上就会深深的压出明显的席子印。这里要说说毛毡了,毛毡是目前人类历史记载中最古老的非编织性织品,距今至少有八千年的历史。它利用羊毛上的鳞片遇热张开竖起,经过外力的挤压、搓捣,相互纠结,且紧密地收缩在一起毡化的特点制作而成。毛毡结实耐用、隔热耐潮、冬暖夏凉、御寒祛病。史料记载,擀毡技艺最早产生于草原的游牧民族。元代以后多民族大聚居、大融合。汉人见蒙古人用毡作褥非常实用,由此擀毡技艺在故乡扎根。擀毡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活计,一条毛毡制成要经过好多道工序,从剪羊毛到弹羊毛、再到铺毛、喷水、喷油、撒面、卷毡、捆毡、擀毡、压边、洗毡、整形、晒毡等十三道工序,无论哪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弹羊毛用的是极为夸张的大弓,擀毡的好后生将它悬在木梁上,拨动弓弦,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的弹,直到细密温软为止。将已经弹好的羊毛一层一层均匀地铺在竹帘子上,用水喷湿后再度平整。然后还要喷麻油、撒豆面,以增加羊毛纤维之间的紧密度。打理平整后将帘子卷成为圆柱形,再用绳子捆紧,浇上热水,踩在脚下来回滚动,谓之擀毡。擀毡时两人协同,来回滚动直到羊毛充分粘合。然后拉展四角,压好边子,再次放入竹帘中,第二次滚动。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滚动,直到毛毡充分粘合,边界整齐为止。最后经反复清洗,一条炕毡就做成了。 擀毡之际,“咣当,咣当”的弹羊毛声不绝于耳,羊毛四处飞散。无孔不入,院子里,被子上,衣服上,甚至锅灶上,饭碗里到处是羊毛,有道是“木匠走了想三天,毡匠走了骂三天。”(木架做活剩余的边角料婆姨们可以用来烧火做饭,擀毡匠走了之后,只剩下讨厌的羊毛。)苇席后来逐渐被油布取代。颜色也有暖暖的橘红、浅浅的蓝和看上去很静谧的淡绿。图案也丰富多彩,不但有四季牡丹,每一块油布就是一幅美术作品,色彩层次分明,光泽亮度鲜明,不易剥落褪色,且美观大方、经久耐用,可铺用十几年之久,博得了人们的喜爱,一直是大多数人家炕上的主要铺物。

故乡一带流行画炕围画,故乡人喜欢在炕周围的墙上画各种图案。有花鸟鱼虫、山水美景、四季风光,民间故事、戏曲人物等等。炕围子是农村老百姓为防止炕周围墙面损坏、蹭脏衣裳被褥、美化居住环境而创造的一种艺术装饰,是和年画、壁画的一种完美结合。各种图案内容丰富,美观大方;寓意于景,情景交融,活灵活现,形象逼真。画炕围子是件非常隆重的事情,首先是打好底子,先在围绕炕周围一尺高之处墙壁上用淡黄色,或粉绿打底,再以线条图案圈出边框,边框内间隔划长方格,匠人们盘腿坐在炕上,身旁摆满各种颜色的小瓶子,左一笔,右一画,精巧的匠人们或者老师传祖辈,或者随师学艺,或者无师自通,绘上花鸟草虫、松竹山水、经典人物故事画面,寓意富贵吉祥,长住久安等等。有的人家画山水美景、有的画飞机轮船,有的画杭州西湖,有的画桂林山水,有的画三潭映月、柳浪闻莺;还有的人家画玉堂春、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与许仙。那些图案是那样的逼真,那样的传神,与寺庙飞檐斗拱下的彩绘图案毫无二致。画好炕围子后,画匠们还要在画上罩几层清漆,是的炕围子一来耐磕碰磨损,二来光滑如镜,格外耀眼。故乡炕围画的内容一般以戏剧画面为主,有《打金枝》《明公断》《金水桥》,也有人物、花卉、动物、山水等等,山水画不但山清水秀,而且还配以说明,如“春江花月夜”、“江南春来早”、“桂林山水”,有的还题诗说明,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意与画面相互映衬,达到了诗情画意,妙趣横生的效果。花卉就更加丰富了,牡丹寓意富贵,竹子代表高洁,菊花暗含隐逸,荷花彰显清高。动物中龙是权利的象征,凤是吉祥的标志,麒麟是圣贤的代表,乌龟是有长寿的说法,鸳鸯是爱情的见证。通过简单的勾勒、形象的刻画,给人以美的享受,知的启迪,情的感染,意的告诫,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化。

土炕上的童年是美好的,深深刻在故乡人记忆之中,伴随着故乡人一路前行。土炕上出生的孩子结实健康,厚实的土炕承载了新生命的重量,土炕旁的窗户上窗花花换了一茬又一茬,孩子从摸爬滚打到蹒跚学步,从哭喊叫闹到牙牙学语,欢乐的笑声始终荡漾在土炕上。为了防止孩子掉到地上,聪明的故乡人在炕内侧的墙上钉上一根炉锥,小孩子就被一根绳子栓在这里,围绕绳子半径活动,炕上的油布以碧绿或红亮打底,像绿茵茵的草地,像天边红艳艳的朝霞,上面绘上鲜艳的花朵,游走的金鱼,美丽的仙女,孩子可以任意玩耍。土炕像一个小操场,玩累了停下来看油布上的图画,欣赏炕围子上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乡村的启蒙教育从一盘简单而又丰富的土炕就开始了。故乡的孩子们在土炕上一天天长大,尽情享受着熨贴的柔情与温暖。某一天孩子突然能自己下炕,那么他的人生就开启了崭新的一页。当孩子长大成人,土炕窗户上有一天就会贴上大红喜字,以及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预示着这盘土炕又要建立一个新的家庭,这个新的家庭从此便在这盘土炕上开启新的生活,新的生命随之在这盘土炕上诞生,延续着这家的血脉香火。田间劳累了一天的男人一回到家,就抖落身上的尘土,赶紧脱鞋上炕,伸开双腿,放松心情,抽起老旱烟,舒舒服服地消除一身的疲惫。蒸好的莜面端到炕上,一家人围坐在土炕上,酣畅淋漓尽情享受着这人世间难得的美食,孩子们则在土炕这个宽大的舞台上嬉戏玩耍,土炕承载了他们无限的快乐。岁月悄无声息地流淌,一家人的欢乐在古老的土炕上延伸。故乡的土炕孕育了故乡的乡土文明,一盘小小的土炕,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故事,有多少孩提稚童在土炕上戏嬉玩耍,给父母増添辛劳之余的天伦之乐;有多少俊男靓女在这土炕上揭开洞房花烛夜的温馨盖头,开始人生新的旅程;有多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兄在这土炕上合计着春种秋收,品尝人生的苦乐酸甜;有多少和睦的家庭在这土炕上摆出好酒席欢庆良辰吉日,招待好友亲朋……

土炕是故乡人招待亲戚客人最热情的礼仪场所,大家围着桌子盘坐在土炕上,使主客形同一家,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在故乡,无论你进入哪一户人家,好客的主人马上就会说“上炕暖和”,客气的话还不止这些,譬如“上炕喝水”,“上炕抽烟”,“上炕歇息”等热情周到的话,这种热情带着土炕特有的温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故乡的人们总觉得炕是他们的主心骨,炕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炕才有其他,一个家庭是以炕为中心组合起来的。故乡人出生在炕上,吃饭在炕上,休息、睡觉还是在炕上,一切生活和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炕的最大用处当然是睡觉了,一盘大炕,夜里睡一家子绰绰有余,年长者睡炕头,依次是儿子孙子,一家老小亲亲热热地躺在一起,共同享受这天伦之乐,炕的气息是烟火的气息,泥土的芬芳,人睡在上面仿佛和土地紧紧地拥抱,仿佛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土炕是踏实的,人睡在土炕上心安理得,炊烟袅袅,梦境温馨。

有关炕的记忆,留在我心灵深处的是雨天炕上的情景。故乡的春天来的甚是缓慢,但终归还是要来的。一缕缕春风热情而又张狂地登临了黄土高原,顷刻便吹绿干枯了一个冬季的树枝,吹开了千万朵野花,吹醒了人们沉睡了一个冬天的酣梦。春雨贵如油,父老乡亲们是多么盼望下一场春雨啊!老天不负众望,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春雨润如油”,这圣洁的甘露飘然而至。每当这个时候,土炕便成了故乡人休闲娱乐再好不过的场所了。大人们盘腿坐在炕上,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吸着老旱烟,聆听窗外沙沙的春雨声。孩子们总是猴急的不行,用铁桶、瓷碗接着屋顶上滚落下来的雨水,或是坐在炕角赌玩杏核,团聚在炕上的庄稼汉们任凭那丝丝缕缕,洒洒脱脱,雅雅逸逸的春雨落在心头,沁在心头,甜在心头,乐在心头。秋雨一下就是两三天,在秋忙的日子里,只有淅淅沥沥的雨才可以使庄稼人心安理得的坐在炕上。此时,屋外阴冷潮湿,屋内温暖舒适。串门的婆姨一进门就爬上炕头,顾不得抖落头发上的水珠。锅里煮着今年新收的玉米、南瓜,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清香,这个雨天总算让庄稼人尝鲜解馋了。新炒的瓜子也端上来了,人们顾不得文雅,你一把,我一把毫不客气的嗑起来。此时,再淘气的娃娃也不能出去撒野了,只好伏在炕桌上写起了作业。

炕的最大用处还是在冬季,在那漫长而又严寒的冬日里,狂风终日呼啸不停,一连下好几场雪,整个黄土高原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人们面临着严酷的考验,在这样残酷的环境里,只要有一个烧得热乎乎的土炕,那么就可以无所顾忌,高枕无忧,安然过冬了。此时的土炕成了人们聚会的场所,人们有的盘腿坐在炕头上,有的坐在炕沿上,腿耷拉在地上。男人们抽起旱烟,谈论今年的收成和来年的打算,有时还会“打平伙”,煮上羊肉,喝上烧酒,猜拳行令,好不热闹,然后一个个醉倒在热炕头上,酣畅淋漓地打起呼噜进入梦乡。土炕上针线笸箩是少不了的,里面放着针线、剪刀、顶针、锥子等,女人们坐在炕上缝被子,纳鞋底、做衣服,在说说笑笑中切磋针线技艺,家长里短,笑声不断,增进了感情,放松了心情,很多年轻人的婚事就是在这盘土炕上牵线塔桥,而后定下终身的。一年四季,年年岁岁,土炕始终充满了人们的笑语欢声。

故乡的这一盘盘土炕,培育了故乡人憨厚朴实的性格,承载了他们无数欢乐,也凝聚了街坊邻居的心,这一盘盘土炕,还有发生在土炕上一幅幅生动活泼的故事,不正是故乡人豪爽重义,吃苦耐劳,憨厚朴实的真实写照吗?我虽然离开故乡二十多年了,但故乡的土炕却深刻地烙在我的心中,今天回味起来,还是韵味无穷。每次回到故乡,母亲总会提前把土炕烧的热乎乎的,睡在暖暖的土炕上,没有城市的喧嚣和嘈杂,心里的那种平静和舒适是难以形容的。

故乡的土炕立足于黄土大地,朴实简单,舒适实用,接纳着以土为生、以土为邻,以土为伴,以土为乐的故乡人。叫人充满温暖,产生留恋,深刻的眷恋,深切地思念。故乡的土炕承载了故乡人的一生,也记载了故乡人繁衍生息、奋发图强的生活轨迹,故乡的土炕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孕育着数千年的黄土文明。土炕还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爱和温暖蕴藏其中。土炕凝聚着亲人无尽的爱,讲述着家乡最美的故事。无论我走多远,在何方,都不会忘记故乡的土炕。说到这,我现在就好想立刻回到故乡,在炕上和老乡们聊聊天,吃吃饭,或美美的睡上一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