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彦峰的头像

王彦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随笔杂谈
202007/24
分享

中山桥 天下黄河第一桥

兰州亦名“金城”,作为甘肃省的省会闻名全国,她是甘肃最大的城市和遐迩闻名的陇上胜地,历史上的兰州是贯穿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霍去病北击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马可•波罗来中国旅行,左宗棠收复新疆,王震兵团挥师天山南北,无不从这里走过。首先勾起人们念想的不是壮丽的山川美景,深厚的历史底蕴,而是那一碗清香可口的牛肉面。据说兰州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天刚蒙蒙亮,大街小巷就挤满了吃牛肉面的男女老少,清香的牛肉面味道充斥着整个城市,那热气腾升,暖暖和和,红绿相间,清爽可口的牛肉面,让兰州人、西北人,乃至全国人民难以忘怀。

走进丝路历史文化名城兰州,横亘于兰州城南的皋兰山,极象一道天然的屏障,护卫着金城的平安。兰州南北皆山,黄河由西向东穿城而过,城市呈条状走廊,中心城市东西距离最长有30多公里,而南北最短距离仅2公里左右。登皋兰山远眺,但见九曲黄河横贯城中奔流而去,群山逶迤连绵于蓝天白云之下,醒目的白塔山,著名的中山铁桥,一切尽在视野中。遥想当年,雄才伟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属陇西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兰州作为汉军的大本营和重要的军事后勤补给站,为汉开辟河西四郡立下了赫赫战功。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汉帝国拥有了辽阔的河西走廊,山丹军马场盛产良马,良马东进之后,兰州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良马输出中转站。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唐统一中国后,于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兰州。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置都督府。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兰州被吐蕃占领。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敦煌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复归唐。但此时的唐朝已经日落西山,衰落无力,不久又被吐蕃占领。北宋真宗、仁宗年间,党项族屡败吐蕃诸部,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吐蕃,占领河西及兰州地区。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北宋乘西夏朝廷内乱,调军攻夏,收复兰州,此后宋与西夏隔河对峙,兰州成为边地,时战时和,战时金戈铁马气壮山河;和时茶马互市一片繁荣盛景。兰州成为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和货物集散之地。南宋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兰州在宋廷统治半个世纪后,被金将宗弼(即金兀术)攻占。此后兰州虽曾在金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被宋收复过,但旋即再次丢失。南宋之后,兰州又进入了金与西夏新一轮的争夺之中。直至金哀宗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被蒙古所灭,蒙古大军占领兰州。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军战败元军,收复兰州。明惠宗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肃王朱楧率甘州中护卫移藩兰县(兰州),以三分军士守城,七分军士屯田,加之东南诸省移民不断移兰屯垦,兴修水利,促进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至成化时兰州“城郭内外,军民庐舍不下万馀区”。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自此兰州成为西北政治、军事重镇,用以“节制三秦”、“怀柔西域”。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州设道,到了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兰州市区扩大,面积达146平方公里。1949年08月,兰州解放,经济文化迅猛发展,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座古城变得更加壮美,愈加辉煌。

中山桥是兰州市城关区的一座跨黄河铁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全部建桥材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德国走海运到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运至兰州。建桥的工程师是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施工负责人为天津人刘永起。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69名洋工华匠为主,历时3年建成。造价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铁桥全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5座弧形钢架拱梁两侧分别有6条竖型钢架支撑。在旧中国,与济南道口铁桥、郑州铁桥同列为黄河上三大桥梁。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当时的甘肃省主席刘郁芬手书的“中山桥”匾额,被悬挂于铁桥南面的牌厦上,“第一桥”从此改名中山桥,沿用至今。

兰州市区分布在一条长长的峡谷中,母亲河黄河穿城而过,黄河水滚滚而来,汹涌东去,连绵不绝,那流淌的气势,犹如一位正当哺乳期的年轻而成熟,风姿绰约的母亲,在孜孜哺育活泼可爱的孩子。这种印象,会永久存留于于人们的记忆里永不退色。黄河第一桥是一座钢架桥,位于城北的白塔山下,横跨黄河两岸,天堑立即变成通途。在铁桥建成之前,这里设有浮桥可以横渡黄河,现在仅存遗址。金城历来是东西交通要冲,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途,穿城而过的黄河则是横亘在兰州这一交通枢纽之上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民间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的歌谣。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都曾因军事需要在兰州黄河段修建过浮桥,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毁了。直到洪武十八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才在中山桥的位置上兴建了著名的镇远桥。据明人徐兰的《河桥记》记载,杨廉在黄河之上造大船28艘,以3艘备用,将25艘用绳锁连接,船下以石鳖固定,船上加盖木板、栏杆,并在桥南北两岸各树一根大铁柱和六根木柱,以铁链将浮桥固定。整座浮桥“随波升降,帖若坦途”。此后500多年间,用以构筑浮桥的船数和用以固定的铁柱与木柱数虽有变化,但镇远浮桥却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如今矗立在铁桥南岸的将军铁柱正是镇远浮桥500年兴衰史的唯一见证。但是镇远浮桥并不坚固安全,遇到大洪水和冰棱,常常会发生桥毁人亡的惨剧。而且冬季黄河封冻,浮桥必须拆除,车马均由冰上通行。冬春之交冰将消未消之时,经常有人畜因冰裂落水而亡。春天冰融之后,又需重建浮桥,所费甚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早在光绪初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就有过修建铁桥之议,但因为洋人出价太高而作罢。进入20世纪,清廷开始实行新政,鼓励洋务。升允就任陕甘总督,他敏锐地意识到“外人奇技巧思”正可以“宜民利用”,于是他决定借助外国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来实施他的建桥计划。即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立了甘肃洋务总局,由彭英甲兼洋务总局总办,期时正当清廷洋务的兴起,这为建设黄河铁桥提供了历史契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德商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正好游历至甘肃,双方一经接触,立即达成了合作的意向,桥价十六万五千两。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一,甘肃洋务总局与德国泰来洋行正式签订黄河铁桥包修合同,黄河铁桥的各项建设筹备工作全面展开,黄河铁桥的建设工程正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建桥所需物资皆由德方提供,海运至天津港,在从天津到黄河岸边,在这天数千里的路途上,一条由火车、骡马组成的运输长龙,翻山跃岭,风餐露宿,历时近两年,终于将全部桥料一站站转运至兰州。铁桥桥料全部由德国海运至天津,再由天津经北京、郑州、西安转运至兰州,以郑州为界,前一段有火车,后一段不通火车,所有桥料必须由畜力大车拉运。洋务总局事先在天津、郑州、西安设立了三个桥料转运点,同时选派官吏和护勇前往转运点接收运送桥料。桥料运输次序事先都做了精心而周密的安排,要求按照施工的先后顺序依次运送,桥料源源而至,铁桥次第施工,保证了工程进度。经过艰苦努力,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闰二月十六,黄河铁桥历时近两年的长途运输终告结束。仅运费就耗银12万4千多两。在先行运送物资的基础上,一边开工,一边继续运送架桥设备。1908年初春,铁桥动工。白塔下黄河两岸,搬运桥料的号子声、凿挖地基的铁锤声、翻砂拉石腾起的风尘以及蒸汽机和搅拌机等大型机械的轰鸣惊醒了金城的那个春天。黄河岸边第一次矗立起了庞然大物,镇远浮桥为工程运料和施工提供了方便。浮桥两侧河水中,树立起两座高出水面的三角形工程架,工程架的顶端一条钢丝绳穿越南北两岸,牵引着河面上的工程船往来穿梭。铁桥于宣统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天时、地利、人和,一切冥冥中如有天助,僻居西部的兰州注定要在20世纪初叶、在积贫积弱的中国完成一件惊世伟业。到了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中山桥,沿用至今。中山桥——这座纯铁焊制的一座有近百余年历史的步行桥雄姿依旧,黄河铁桥已经深烙在人们心间,成了抹不去的记忆底片。

站在中山桥上,隔栏观望滚滚的黄河水,心中怦然涌起一丝淡淡的依恋,从巴彦喀拉山脉涓涓汇聚的水流,不远千里万里向着遥远的大海,蜿蜒曲折着,一分一秒不肯停下追逐的脚步,又在年年月月日日,分分秒秒丝丝的滋润着炎黄子孙坚强不屈的脉搏,歌唱着华夏儿女生生不息的脊梁。伫立在现在看来并不很雄伟壮观的铁桥上,向西遥望:几片白云浮在辽阔而碧蓝色的天幕背景里,秋日的阳光映射着波光粼粼的黄河水,流动的浪花激起片片涟漪,耳际不时响着水流相互击打的哗哗声。漫步黄河两岸,好一处恬淡闲适,静谧祥和的图画:人们不急不缓,悠然淡定,三三两两,神情从容,悠悠长长融于蓝天、净土、黄水间。

伫立黄河滩头,遐想无限。壮士把酒临风,斗志昂扬;仁人长歌浩荡,壮怀激烈;恋人海誓山盟,激情荡漾……英雄的豪迈壮怀激烈,志士的胆识千古流芳,这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一种最高尚的哀思,一种虔诚的敬仰,也是一种最好的纪念。我闭上眼睛,回溯百年,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水深火热生灵涂炭,风雨飘摇血泪成河,大好河山被列强瓜分,民族的尊严荡然无存,一道道丧师失地的奏折,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次次割地赔款的教训,一声声老大帝国的哀号,老态龙钟的晚清王朝已是风烛残年。寂静的翠亨村,升起一颗璀璨的星辰。星光闪烁,穿透中国两千多年的黑暗;星光耀眼,照亮中国走向崭新的征程。面对无边无际的阴霾,面对苦难重重的岁月,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满怀革命的理想,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失败,没有在失望中退缩,没有在困难前放弃,永远追求崇高的革命信仰,犹如一只啼血的杜鹃,勇敢地翱翔在天地间。中山先生以屡败屡战愈挫愈勇,顽强奋斗不屈不挠。奔走呼号一路前行,执著地传递革命的火种。“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一面擎天大旗横空出世,铮铮誓言响彻着救民族于水火,兴中国于世界的决心。“民族、民权、民生”让饱受屈辱的中国人看到了无限的希望。1911年爆发在武昌的辛亥革命,彻底斩断了清王朝的龙脉,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戛然而止,民主共和利取代了君主专制,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南北统一,先生将总统宝座让位袁世凯,面对轮番登台的小丑,面对变味的共和,面对失色的民主,先生义愤填膺,在此举旗,继续在黑暗中前进摸索,终于走向“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金光大道。可惜先生壮志未酬,溘然长逝,发出“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于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先生留给我们不少遗物:一尊雕像——中山像;一条道路——中山路;一方陵墓——中山陵;一座城市——中山市;一个公园——中山公园;一座桥——中山桥。炎黄子孙继承先生遗志,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心,追寻先生足迹一路向前,先生《建国方略》宏伟蓝图,已让共产党人一步步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崛起,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中山桥与黄河很母亲雕像成为兰州的坐标,塑像长约四米,那是一位年轻而健美的母亲侧卧着优美而恬淡的身姿,正用慈爱深情的眼神呵护着膝前的孩儿,小家伙光着柔滑洁白的身躯,双臂趴着撑起好奇的小脑袋,打量着眼前奔腾的黄河水,和这个新鲜的世界。慈祥、善良的母亲,静静地躺在岸边,心态是那样的平静、神情是那样自然,炯炯有神的眸子里闪烁出一种希望的光芒,蕴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紧紧依偎在母亲身旁,一种亲切的感觉把人带入母子情深的境界。她用甘甜的乳汁默默地养育着华夏儿女,不正体现了一位伟大母亲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母亲和男婴组成的构图不正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这就是黄河,孕育华夏民族的摇篮。中山桥是伟大的,它虽没赵州桥的古老,但他是一种坚强的表现,信仰的值守,锐气的彰显,团结的象征,它在黄河金城一线成为一道风景,靓丽了一座城市,传承了一种精神。中山桥百年不老,黄河依旧奔涌流淌……中山桥将于黄河共存,中山桥为黄河增色,我也要祝福,祝福中山桥永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