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彦峰的头像

王彦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008/15
分享

左公柳的风骨

当你踏上西部这片雄浑广袤、充满神奇的土地,当你行走在深情悠远、盛满沧桑的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一路西行,逐渐映入你眼帘的是巍峨的雪山,漫漫的黄沙、黝黑的戈壁、富饶的绿洲、无垠的草原、碧绿的湖水,你就会惊异大自然造物主的神奇,你会热爱留恋这一方土地。就在你不经意之间,一株株傲然屹立、高大挺拔的“左公柳”进入了你的视线,这些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遒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你会为之精神一振,顿时兴奋起来。

自古以来,墨客骚人对柳的咏叹比比皆是,或咏柳喻人,或借柳缱情,或缘柳幽思。使“柳”成为了中国诗歌作品中的一大靓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形象地描绘了柳树嫩绿轻柔的绰约风姿,赞美了春风神奇的力量;亦有唐代诗人唐彦歉“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的诗句,也写出了柳的婀娜多姿,无限柔情。“柳”不仅形态轻盈,色彩新奇,构织了诗情画意,而且豪迈、凝重,彰显了仁人志士的豪迈情怀。在众多的咏柳诗句中,我最推崇的当属清朝大将杨昌浚那首对左宗棠爱国热情深情礼赞和由衷褒奖的诗篇:“大将筹边尚未还,潇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地处河西的塞外之柳,与中原田边之柳、江南湖畔之柳大不相同。那些柳树枝条纤巧柔软,楚楚动人。河西的“左公柳”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在干旱、贫瘠、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下巍然屹立,这种生长在旱塬,甚至戈壁、沙漠中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艰难困苦的气魄和胆识。说起“左公柳”,人们自然的就会想起左宗棠,这位倔强的湖南汉子,在西北边疆立下赫赫战功,他留给大西北的不仅是英雄战绩和完整的疆土,还有沿着古丝绸之路茂密的“左公柳”。

新疆古称西域,自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起,这片广袤的土地就是我国的领土。但是到了清末,列强频繁入侵,国内矛盾丛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来自中亚浩罕汗国的贵族阿古柏在英国支持下,率兵入侵南疆,紧接着入侵新北疆,于公元1867年建立起了一个所谓的伪“洪福汗国”,俄国趁火打劫,乘机出兵占领伊犁,此时清政府已失去了对新疆的实际控制权。从清朝康熙开始到乾隆二十四年,历经康、雍、乾三朝,历时百年平定的这片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眼看就要落入异族之手,中国西北边疆危机甚是严重,千钧一发,刻不容缓!

大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左宗棠历时七年时间终于平定了陕(西)甘(肃)回乱,1875年光绪帝即位之后,62岁的陕甘总督、大学士左宗棠上书极力要求出兵收复新疆。没想到他的这一建议竟然遭到了李鸿章等人的反对。李鸿章居然上书说:“新疆乃塞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此言一出,朝野震惊,没想到李鸿章竟然会如此的轻视新疆。在李鸿章眼里,当时中国最大的敌人是来自海疆日本、英国的威胁。他认为当下所有要务,都要围绕海军建设,防范日本、英国等国的侵略。为此,清政府围绕是否收复新疆爆发了一场空前论战,这就是晚清著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当时朝廷众臣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一派是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海防派”对保卫新疆的认识有失偏颇,主张放弃新疆,经营海防。三朝重臣李鸿章一再上书主张放弃新疆。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针对李鸿章上奏的《筹议海防折》,左宗棠遵旨复奏海防、塞防问题之意见,他认为两者不可偏废,若现在即拟停兵节铜,于海防未必有益,于塞防则大有所妨,提出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的观点。对视新疆为千里荒漠、贫瘠之地的说法,左宗棠上书驳斥:“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若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古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在左宗棠眼里,新疆其实是物产丰饶的聚宝盆之地,而且左宗棠清楚地认识到了沙俄对我国的威胁。所以他极力要求收复新疆,否则边疆不稳、中原不保,京师不保。

早在1871年,当他听说俄国人趁乱侵占伊犁后,就写信催促自己的得力干将刘锦棠火速返回前线,左宗棠在信中说:“本拟收复河湟后,即乞病还湘,今既有此变,西顾(新疆)正殷,断难遽萌退志,当与此虏(俄国)周旋。”左宗棠在家信中说:“我年逾六十,积劳之后,衰态日增。俄罗斯乘我内患未平,代复(侵占)伊犁。我以衰朽之躯,不能生出玉门(关),惟不将关内肃清,此心何以自处?”在给清廷的信中,左宗棠建议:必须先击败阿古柏,然后进击俄罗斯收回失地:“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左宗棠远见多识,他指出“乌鲁木齐和阿克苏以西,土沃泉甘,物产殷阜,旧为各部肤疆,所谓富八城者也。而乌鲁木齐和阿克苏以东,虽然地势高寒,中多戈壁,亦非无用。因新疆南、北两路,北可制南,收乌鲁木齐天山北路,就可收复天山南路。肤疆既得,乃分屯列戍,用其财富”,提出了“兴办兵屯民屯,招徕客土,以实边塞”,就可以逐渐改穷变富。左宗棠驳斥了李鸿章等人攻击新疆无用论,提出巩固海防,和收复新疆的塞防,须二者并重。“拓地二万里”,祖宗基业和祖国领土岂能自行放弃?”左宗棠赞扬了高宗皇帝用兵新疆,统一新疆的功绩。熟读兵书的他断然指出:我国定都北京,蒙古环卫北方,中国内地百年来没有烽隧之警,盖祖宗开新疆、立军府之所贻也。指出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的深邃见识““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的著名论断。新疆的安危直接影响到了京师的安危,这也是清廷最关心的一点,也是清廷最终支持左宗棠的海防塞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的主要原因。所以清廷下旨说中国不图规乌鲁木齐,西北两路已属堪虞。且关外一撤藩篱,难保回匪不复啸聚肆扰近关一带。关外贼氛既炽,虽欲闭关自守,势有未能。

左宗棠进一步提出,如果退一步讲,画地自守,不归乌鲁木齐,则无总要可扼。若此时即停兵撤晌,自撤藩篱,“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宴然”。他从西北的战略位置上分析其在国防上的重要性。左宗棠认为目前西方国家还不会在中国沿海挑起战争,而现在关外的贼氛极炽,收复新疆是燃眉之急。海防塞防并重,但有个轻重缓急,当前东南无事,而西北已经是强敌压境,一片混乱。况且,“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各国必不致于构衅于东南”。对于李鸿章等所谓的“停撤出关之铜匀作海防之晌”的议论,左宗棠认为“夫使海防之急倍于今日之塞防,陇军之炯裕于今日之海防,犹可言也”。但是,今日陇军开支日增,各省协炯日减,积欠已达三千数百万两,官兵铜银有时只能发一月满铜尚不敷。论者拟撤出关兵晌,无论乌鲁木齐为复,无撤兵之理。即乌鲁木齐己复,定议划地而守,以征兵作戍为固困计,而乘障防秋,星罗棋布,地可缩而兵不能减,兵既增而晌不能缺,非合东南财赋通融艳注,何以重边镇而严内外之防是塞防可因时制宜,而兵铜仍难遴言裁减业。若此时即停兵撤铜,自撤藩篱,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宴然。是停兵节晌,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防则大有所妨,利害彼分,巫宜熟思审处者也。”他一语道破天机:如果放弃新疆,无异于给侵略者留下进攻我国腹地的缺口!左宗棠塞防的逻辑比李鸿章海防一派的逻辑更清晰严密,深知“保新疆就是保蒙古,保蒙古就是保京师和内地”的军机大臣文祥,终于被左宗棠的铁血雄心所震动,最终站在了左宗棠的一边,在军机大臣文祥、湖南巡抚王文韶的强力主战下,最终打动了最高决策者慈禧。慈禧最终接受了左宗棠的建议,以往软弱无能的大清帝国,终于雄起了一把,委任左宗棠以钦差大臣、陕甘总督的身份,同时督办新疆军务,以平定阿古柏之乱和收复伊犁。遂有了左宗棠舆榇出关,湖湘子弟定天山的历史壮举。

1874年,62岁的左宗棠已经为大清帝国戎马倥偬、四处征战了二十多年:从40岁出山充当两任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的幕僚,到自己亲率湘军讨伐太平军,再到征战西北平定回乱,他已经是积劳成疾,经常咳血,但对左宗棠来说,他以一介书生起家,誓要以死报效家国,他决不放弃收复新疆。为了以表决心,他命令将自己的大军行营,从兰州向西挺进1000多里,移驻到肃州(酒泉),以便靠近新疆指挥进军。1876年,64岁的左宗棠由财政代理人胡雪岩出面向外国贷款充作军饷。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军、这位铁骨铮铮,刚毅、坚韧的六旬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重重困难,他仍信心百倍,慷慨前行,肩负着国人的重托,率领八万湖湘子弟兵马不停蹄地赶往千里之外风烟滚滚的战场。

左宗棠按照“先北后南”的策略,从1876年5月到1877年3月,左宗棠的部队只用了10个月时间,就摧垮了阿古柏苦心经营的天山防线,光复北疆,剑指南疆。1878年1月初,清军攻克南疆所有土地,收复南疆。在经历长期筹备、采取“缓进急攻”策略,历时三年后,到1879年底,左宗棠的西征军击败了阿古柏军队,平定了新疆,英国人对此评价,这是“从一个多世纪前的乾隆时代以来,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人所曾取得的最光辉成就。”但在伊犁,俄国人仍然盘踞不走,仍然对新疆虎视眈眈。左宗棠并没有因此停止脚步,因为他要收复当时被沙俄侵占的伊犁。左宗棠上书说:“如沙皇一意孤行,应诉诸于武力。臣虽不才,愿当此任。”跟阿古柏的杂牌军队打,左宗棠的湘军可以说有十成把握,但是面对的是强悍的沙俄军队,当时的清廷居然又出现了反对的声音,湘军内部也是疑窦丛生,害怕打不过如狼似虎的沙俄。左宗棠认为“勿论贼势强弱,且自问官军真强与否”。为了稳定军心,左宗棠做出了惊天骇世之举,他下令把自己的棺材从肃州运到了哈密,这就是著名的“抬棺出征”。

光绪六年(1880年),已经68岁的左宗棠,顾不上衰朽之躯,命令2万军队继续挺进伊犁,4月18日,他亲自率领1000多亲军,从肃州(甘肃酒泉)大本营西向挺进新疆哈密就近指挥,他命令士兵们给他运了一口棺材随军出征,他誓要以死来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对于自己的这次抬棺出征,左宗棠说,他不以出塞为苦,虽然不能与年轻人相比,但他“孤愤填膺,诚不知老之将至。”在给朋友刘典的信中说:“国家当(此)天下纷纷时,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耳!”左宗棠立显然立下了下誓言:如果他在收复新疆征战中死去,就用这口棺材收殓他的遗体。面对左宗棠视死如归的决心,在场官兵个个泪流满面,无不为之动容。他们深知这位刚毅、倔强、睿智的老将军早已预料到征途的艰险,他已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得知左宗棠抬着棺材率军而来后,沙俄慌了,他们想以谈判解决伊犁问题。在谈判过程中,左宗棠特地安排部将刘锦棠继续进军驻扎伊犁一带,以武力为后盾,强力支援曾纪泽进行谈判。1881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面积达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包括伊犁)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收复新疆之后,左宗棠又上书清廷,以求通过“设行省,改郡县”,在新疆建省,加强控制,以捍卫西北边疆,来保证新疆的长治久安。在左宗棠的强力建议下,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设省,仿照内地模式实行军政一起管理,但朝廷认为建省成本很高,新疆财政收入无法支持,最后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也就是新疆建省,但巡抚由甘肃巡抚兼任,以便于统筹安排甘肃在财政上支持新疆。后来左宗棠的爱将刘锦棠,则成为清廷在新疆的第一任巡抚。至此,新疆才逐渐并入到了中国现代化体系的管理之中,此后尽管历经清末和民国战乱,但新疆却始终牢牢地控制在了中国人之手。平定西北回乱,收复新疆,并力促新疆建省,加强西北边防,这是左宗棠对中华民族的重要贡献。新疆平叛和建省,也是晚清时期清政府在边疆地区第一次成功加强管理控制的尝试。就在新疆建省之后的第二年(公元1885年),左宗棠逝世。

在用兵新疆的行军途中,左宗棠看到河西地区“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这种严酷的自然景象令他忧心如焚,他一边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的策略,一边还思索如何经营西北的举措。在一路征战中,他深感茫茫戈壁没有绿荫的困苦,便率领部队植树造林。他的湖湘子弟兵既是战斗之旅,又是植树大军,他要求凡大军过处必植树,军士人人随身带着树苗,一路走一路栽。前营栽罢后营管,并且动员百姓分段看管,左公与军士一样,亲自携镐植柳。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这些柳树不但成了收复新疆失地的见证,而且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有关左宗棠植柳的事,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天,左宗棠在肃州城里巡视,发现有个农民骑驴进城后,将毛驴随手拴在了柳树上,而毛驴则悠然地啃起了树皮。左宗棠很恼火,当即下令军士把毛驴牵到鼓楼前斩首示众,并张贴了告示告诫民众:“今后若有毛驴毁坏树木者,驴和驴主同罪,一律斩首!”据说此告示一出,再无犯者。左宗棠斩驴护树的义举,一时传为美谈。前人植树,后人乘凉,为纪念左宗棠为民造福的不朽功绩,后来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植柳树统称为“左公柳”。

西出兰州,从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安西一直到新疆,一路上最让人提神的还是矗立于道路两边的“左公柳”。这些柳树,枝干壮硕,葱茏茂盛,十分神气。每棵树的主干都有两人合抱那么粗,这在干旱少雨的大西北,不能不算是伟大的奇迹。时光荏苒,一百多年过去了,“左公柳”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在同干旱、严寒、狂风、贫瘠进行生死较量流淌着顽强的生命力……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运筹帷幄扫除魑魅乃砥柱中流;大军出关一统边陲其功盖天山。”这是光绪二十四年题于新疆巴里坤““文襄公祠”门上的一副楹联,是当地民众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功绩的由衷赞扬、深情怀念,也是对他维护祖国统一最好的褒奖。左公早已远逝,但那一棵棵遍及西北的“左公柳”却顽强地在西北荒凉、贫瘠的土地上生存下来。在今天长沙县的左宗棠墓地,两侧华表有联云:“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品读后人对左公的赞誉,似乎感到被称为塞柳的“左公柳”已成为一道风景永驻人们心间,是自然景观,更是人文景观,精神景观!历经西部大开发的土地早已精神焕发,生机盎然,魅力无穷。“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边塞诗人王之涣不知会作何感想。

今天,无以计数的杨柳汇集成绿色长城,扼守着西北,用铮铮铁骨与肆虐的黄沙抗争,身着绿色军装的战士与“左公柳”的身影遥相呼应,凝结成一道新的万里长城,固守着这片神圣而美丽的土地。无论岁月如何流逝,四季如何更迭,始终不变的是守护家园,巩固团结,维护统一,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