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彦峰的头像

王彦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008/16
分享

石油河畔的遐想

中国西部缺水,但西部拥有祁连山、天山、昆仑山等诸多山脉,它们山势崔巍,高耸入云,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此汇聚,飞扬起迷人的雪花,于是一道道高山大岭变成一条条银龙,横亘在天底下蜿蜒逶迤。日积月累,消融冰冻,变成了一道道粉妆玉砌的冰川,被世人谓之“固体水库”。每当天气变暖,冰川消融,汇集成一条条河流,灌溉着一片片绿洲;每当天气变冷,大山又一一次降雪,积蓄水源。亘古如斯,终而复始,大自然是如此的微妙,造物主是这样的伟大,悉心打理自然界的一切。让所有事物都有规律可行,都有章法遵循,天人合一,有条不紊,维系着生态的平衡。由于中国整体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态势,大江大河尽出西部,沿途又吸收了大大小小的河流,逐渐变得声势浩大,一路滚滚向前,流向汪洋大海。

西部地形复杂,呈献出多样化和多元化,雪山、高原、草甸、沙漠、戈壁、峡谷、林地、草原、绿洲应有尽有,但大部分是戈壁荒漠,这里咋一看万里死寂,毫无生机,但只要有水,便有了绿洲,有了一切生命。西北的河大都是内陆河,育孕出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片片绿洲,绿洲林茂梁丰,牛羊成群,鱼虾肥美,城市繁荣,农村兴盛。玉门的石油河(下游叫赤金河)就是西部众多河流的一个典型代表,玉门的石油河发源于祁连山脉,河水由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属内陆河。石油河上游多峡谷水深流急,中下游河床渐宽水流平缓,水量因季节而变化,夏秋暴涨,冬春减弱。全长104公里,流域面积1974平方公里,由南向北横穿玉门老君庙油田,经赤金峡水库流至花海。石油河既孕育了史前文化,又滋养了边塞文明,更产生了石油文化。玉门最早的建置玉门县就诞生在这条小河旁。今天的赤金堡是西汉玉门县、北魏玉门郡、北周会稽县、隋唐玉门县、吐蕃玉门军、元赤斤蒙古、明、清赤金卫遗址,都是著名的军事要塞。

《后汉书·博物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延寿县南有山石出泉,县人谓之石漆。”延寿县就是现在的玉门市,而“石漆”就是石油。这是我国关于石油的最早发现和记载,此外《玉门县志》记载:“玉门县石脂水在县东南180里,泉有苔,如肥肉,燃极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墨取用,涂鸱夷西囊及膏东。”玉门石油的记载和运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较早的一个地区,可以追溯到汉代。是战争推动了玉门石油的开发应用,北周宣政年间,突厥围攻酒泉城,玉门石脂水(即石油)第一次用于战争,“酒泉赖以获济”。说的是当地人在突厥士兵攻城时点燃了“石漆”,焚毁了突厥人的攻城器具,解开了酒泉之围。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曾讲到这条河流,称它为“黑水河”。陈雅赓《西北视察记》载:“赤金堡东南九十里,祁连山北麓,有一河丐,盛产石油,天然涌现于地面。先是清同治年间,堡民入山采金,往来过之,遂被发现,试燃以火,烈焰熊熊,故名其地曰石油泉,并名其河曰石油河,掘坑勺取,相沿迄今。”最早发现玉门油田储油“油质甚佳”的外国人林辅臣。1905年,这位位“驻甘多年,素有闻望”的比利时人到玉门采油样送到上海化验,认为“油质甚佳”,遂建议清廷开发。同年9月,清廷甘肃洋务局拟办玉门油矿,专门成立了甘肃制造油烛糖酒公司,并聘用林辅臣为公司总办,在兰州签订了开采合同。随后,林辅臣回国购置开矿机器,选聘技术人员。后林辅臣由比利时返回甘肃途中,不幸在陕西病故。林辅臣之子阿德继承父志,来甘接办开矿事宜,但未能成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最早用土法开采并获取石油的人,当然是土生土长的玉门人。早在清同治年间,附近居民入山采金,见石缝中流出黑色油质,乃掘坑取油,命名为“石油泉”,并称这条河为“石油河”。谁能想到,当这种液体以汹涌不竭的激情迸发而出时,催发的是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空前进步。但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地处偏远的玉门人只能获取原油简单提炼用于照明和生火做饭、取暖。到了1911年,玉门赤金堡人张际云、杨天和、陈芝和、菇克风、李石如、张锡武等人合资在石油河一带土法开采,取得的成效被汪人亮《西北地理》记载为:“夏秋两季常驻工人二三十人,各股五日轮流取油一次”。依据史料可以看出,至少在清代,这条河已经被称为石油河了。1912年,玉门的土法开采石油已有一定规模,据《西北视察记》记载:“油区面积约十余公里。”另据《西北之石油矿》记载:“共有大小油泉41个,最旺处15处。”据专家考证,那时玉门的石油年产量约10吨到25吨,由油商销往甘肃各地,每百斤售价约银洋三元。于是开始由赤金堡都司营收缴油税,年抽油捐2000斤。1928年,都司裁撤,改由肃州城防司令部收缴捐税。到了1932年,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刘汝潘呈文请求省政府将玉门石油河一带的土法采油收归省上办理。1936年,玉门本地人土法开采石油的现象被终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沿海港口遭到日军封锁,严重影响了石油进口。在孙健初、严爽等爱国学者勘探努力下,1939年8月11日,老君庙油井喷涌出第一股石油。这一刻也成为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抗日战争期间,玉门油矿共生产原油25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90%以上,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6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第一野战军解放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四省,毛泽东在当时就明确指示“希望本年年底能解决甘青宁三省,并直达甘凉肃三州,取得油源”。毛主席指示中的“油源”指的便是玉门油田。1953年,玉门油矿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技工、学生、机械设备纷至沓来,数万人将自己的青春芳华奉献给了新中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的建设。1955年,国家在玉门油田所在地设立了玉门市。玉门油田和玉门市进入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城镇化水平、经济总量、居民消费水平等各方面都居于甘肃省前列。1959年,玉门油田原油产量达到了140.62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撑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都有玉门人”。“铁人”王进喜,便是出生并奋战在玉门石油开采一线的工人。后来支援大庆,成为石油工业的一面旗帜。像王进喜这样支援全国石油战线的玉门石油工人还有很多,铁人王进喜只不过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进入上世纪末,玉门石油产量持续下滑,产能从1959年最高的140.62万吨,降至1998年的38万吨。紧接着全国的石油勘探频频爆出好消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玉门的石油人才也开始向外输出。他们南下四川、北赴大庆、东进胜利、西上克拉玛依、走庆阳、延长、靖边,进柴达木、战吐鲁番。曾经涌动工业血液,生命力极强的石油河仍旧向北流淌,灌溉着农田,滋养着绿洲,一处泉眼就是一个希望,一条小河便可以滋润出一片绿洲,只要有水,沙漠有生机,戈壁变绿洲,人们逐水草而居,一条小河可以育孕出一个个村庄,孕育出一片地域小文化,一条大河可以育孕出一座座城市,育孕出具有独特代表的地域文化。生生不息,繁衍下去,生命的气息,弥漫在河水的上上下下。河水孕育出生命,生命创造出奇迹,河水两岸都留下了许多生命的遗迹。石油河担负着繁衍人口的重任,承担着历史发展的重托。石油河诉说这当年的辉煌,炫耀着那段不平凡的身世,那是一个动人的传说,也是一部厚重的史册。石油河孕育了史前文明,石油河孕育了古代文明,石油河孕育了边塞文化,石油河孕育了石油文化,石油河滋养了玉门人,石油河育孕了玉门市,石油河,一条小河繁衍出瑰丽的文化,一条小河牵动着工业神经,这是一条文化之河,这是一条功勋之河,这是一条耐人寻味之河,这是一条令人神往之河。石油河啊!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