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约1000公里,河西走廊夹在南部的祁连山和北部的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之间,主要城市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右,击匈奴,使整个河西纳入西汉版图。在陇西郡和北地郡基础上,增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汉时的“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不仅是黄金要道,也是著名的米粮仓,出兰州过乌鞘岭,再过古浪峡到凉州(武威)那就是地势平坦幅员辽阔的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土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冲积扇平原,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极好,便于开发利用。在祁连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着丰厚的永久积雪和史前冰川覆盖,这些积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节融化,汇聚成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流水系,为这一地区大量的绿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资源。由于得到充沛的灌溉,河西走廊的甜菜、葵花、小麦、糜子、谷子、玉米、水稻、高粱、马铃薯、胡麻、油菜长势良好。林茂梁丰,牛羊成群,六畜兴旺,河西走廊成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粮食基地和畜牧业产地。据说当时河西走廊的经济繁荣程度是仅次于长安、苏州和杭州。万里茶道东起武夷山,黄山,湖北、湖南等地过长安、入太原、出大同,进入呼和浩特、银川中卫再到河西走廊而后穿过西域穿越诸国、中东直至地中海。万里丝绸路东起苏州、杭州过长安到天水、兰州入河西走廊穿过新疆,穿越中东直至地中海沿岸。西域的药材、皮革、香料、珠宝、宝石等都要经过河西走廊转卖兑换,而后进入长安。那时的河西走廊各国商旅纵横,经济发达,盛极一时。河西走廊一度是距离长安最近的副金融中心,最大的外贸交易中心。
中原发生了“永嘉之乱”。而河西走廊因为地处偏远没有受到太多冲击。此时的河西走廊,继续着学术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并形成了与中原地区相对应的地域文化系统。成就突出的,不仅是学术,还有以散文、诗歌、辞赋为主的“五凉文学”。北凉后期,河西地区向东晋朝廷进献了154卷典籍。《宋书》记载,其中有失传以久的西晋以前的古籍,也有刘昞等河西本土学者的著作。十六国时期在中原和江南已经失传的魏晋时期名著《人物志》,就是由刘昞为其作注而在河西走廊保存下来,并得以传回中原和江南。尽管河西地区政权更替频繁,但战乱造成的破坏相对要小。而历代统治者皆注重文化教育,使得中原、河西两大士人群体云集河西走廊。以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师徒为代表的河西学者,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风云际会的丰富世界。在那个天下分崩、豪杰并起的混乱年代,他们不仅见证了河西五凉政权的百年风云,更牢牢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与儒学传承的使命。他们开办规模浩大的私学,与政府官学相辅相成,教育与著述并重,造就了五凉时期河西儒学昌盛的景象,河西走廊因此成为中国北方的儒学文化中心,为乱世中的中原汉学文化保留下了根脉。
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氏率领的北魏军队兵临武威城下,北凉灭亡。河西地区长达140年的割据态势就此结束。这是中国北方地区自西晋末期中原分崩之后首次迎来的大统一。北魏拓跋氏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为赢得广泛的支持,开始推行汉化政策。作为汉文化的正统思想以及中国诸子百家学说中最具有治国安邦特色的学说,儒学受到了格外的推崇。为了加强学习汉文化与制度,北魏政权进占河西走廊之后,立刻着手将河西走廊的世家大族与工匠三万户迁徙到北魏首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后人理应感激中国辽阔的西部,西部的河西走廊这样一条至关重要的通道,纷乱颠簸的命运将中原文明、中原文化引向这里,河西走廊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圣地。
今天从兰州出发,越过黄土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东端分界的乌鞘岭,便正式进入河西走廊。自东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经过东段的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嘉峪关、瓜州(安西)、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门关附近。河西走廊居住着汉、蒙古、藏、裕固、哈萨克、回、满等近50个民族。以汉族为主,主要绿洲上从事农业生产。藏族、裕固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则从事牧业,构建成了民族大融合,民族大繁荣。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名胜古迹灿若星河。敦煌遗书、居延汉简都与河西走廊有关;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就是从武威出土的,河西走廊的文物品类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文物价值突出,简牍、彩陶、壁画、岩画、雕塑、古城遗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简直就是一条灿烂夺目的“文化长廊”。河西走廊是佛教东传的重要通道,这里留存了大量的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玉门昌马石窟,瓜州榆林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大小小的石窟星罗棋布地点缀于走廊沿线,河西走廊又被人们称为“石窟艺术走廊”。古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分别从阳关与玉门关进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为古丝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的物质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对于河西走廊的这一优势,季羡林评价:“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
传统文化是时代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复兴之魂魄,它放射出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中华历史的轨迹。儒家贤达们的身影也成为我们今天仰慕的一座座高山,追寻的一条条大道。今天行走在河西走廊,已经寻找不到那些士林大儒们的踪迹,但那斑斑驳驳的汉长城、烽燧还在,祁连山凛冽的雪线还在,葱茏茂盛的片片绿洲还在,讲学修行的那些书院还在,不同时期开凿的那些石窟还在,还有考古发掘出的众多历史遗迹,顺着这些历史的足迹,探寻河西走廊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感受它在华夏文明传承中不息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