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彦峰的头像

王彦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009/02
分享

拜谒马鬃山

黄河以西,走廊以北,横亘的山脉昂扬起伏,形似奔腾万里,昂首长嘶烈马鬃毛一般飘逸,山头一律呈深褐色,荒凉而又充满了活力,飞扬的鬃毛在阳光照射下定格成一团团火焰。在一个叫桥湾的地方,一头折向雄浑浩瀚的黑戈壁。涌现在眼前的是裸露的砾石,灰暗的峰峦,嶙峋山崖,铁锈的页岩,稀疏的植被,像是被地火燃烧后残留的一堆堆灰烬,猥琐、丑陋,一切恍若月球地表,亘古的荒芜、冷寂。沉默无声,灰暗憔悴,仿佛深藏着绝世的孤独与寂寞。黑戈壁一年四季几乎是同一个颜色,黑色的石头,黑色的山岗,黑色的砂砾。所有的黑色如同深夜的梦魇一般笼罩内心。大漠苍凉,一派枯黄,时有“阵阵狂风不可挡,漫空沙石乱飞扬。穷以大漠连朝暗,多少征人委异乡。”正如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斯文赫定所描写那样:“即便在月球上也难见得有比我们所走过的更为荒凉的地方,很少能见到一个略有生机的荒丘”。

戈壁一词源自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方”。《山海经》曰:“黑戈壁”南依昆仑山,东出弱水。黑戈壁指的是甘肃、内蒙古与新疆之间东起额济纳河,北抵中蒙界山,南临河西走廊西段,西依东天山,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大约20万多平方公里广阔的区域,面积比内地的省份都大,它是中国西北最大的无人定居区,是神秘诱人有待探索的秘境。黑戈壁是亚洲内陆的腹地,马鬃山又是黑戈壁的腹地,马鬃山在黑戈壁的怀抱里,一睡就是亿万年。据科学家考证,在地质构造上,马鬃山属北山板块断带,由一系列雁行状山脉组成,大概形成于一亿年之前的造山运动。我突然想起有关地质纪年的名词: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苍茫而又辽远的时光,即使穷尽人类的想象,也望不见尽头。地理上的马鬃山既是区域,也是地名,它位于河西走廊西北部,东至内蒙古西部的弱水西岸,西南楔入新疆罗布泊洼地东缘,西北抵达蒙古和东天山一带,在这片茫茫广野上,标有三个马鬃山地名。一个是马鬃山主峰,海拔两千五百八十三米,一个是梧桐沟北山煤矿西边的额济纳旗马鬃山苏木(乡、镇),一个是肃北蒙族自冶县的马鬃山鎮(公婆泉),三足鼎立,互为支撑。 马鬃山是山川相济的茫茫戈壁,人烟稀少,每百平方公里平均不足一人。南部山岭蜿蜒,山间有盆地,西部平坦,有明水之称。北部山岭交錯,似狼牙刺天,东边漫坡戈壁、浩浩荡荡。马鬃山位罝特殊,西接新疆,北界蒙古,南连河西走廊,东抵额济纳,由于处于外蒙古、新疆、内蒙古的三角地带,成为三不管的地方,历史上政治博弈,地域纷争不断,公婆泉的黑喇嘛,哈密的乌斯满,河西的马仲英,额济纳的德王,历史錯综,秩序混乱。在马鬃山各处主要关隘上,碉堡林立,要塞重重,显示着昔日的威严。

马鬃山(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像是插入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与新疆东天山(哈密地区伊吾县)中间的一个楔子,成为华北与西北的分界线。马鬃山是草原丝绸北道的重要地段,向东可走额济纳(居延海),包头、宁夏、归绥、张家、北京和华北各地,直至东北;向西可跨入新疆,沿东天山以南到达哈密、吐鲁番,沿山北西行可走巴里坤、木垒、北庭以西、阿勒泰。当年来自张家口、京城、包头、归绥、大同的商旅驼队常常选择此道进出新疆,为丝绸古道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路段。从河西走廊桥湾一带向北经马鬃山可到达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乌兰巴托、俄罗斯等地;向南翻越祁连山进入青海、西藏,走上青藏高原。从桥湾到马鬃山后北上外蒙古乃至俄罗斯进行民间贸易往来已久,四川、青海、西藏、甘肃、宁夏的商人、驼队、利用庞大的驼队贩运丝帛、布匹、日用铁器、砖茶等货物,经桥湾北上汇聚到公婆泉(今马鬃山镇)打尖休憩,补充草料食物,然后到达谢别斯廷泉再一次进行补给休整,由此抵达外蒙古乃至俄罗斯进行贸易。这条路是西藏、青海藏地喇嘛进入蒙古地区讲法、传教之路,也是外蒙古僧侣远赴藏地朝觐、求经学法之路。马鬃山一带虽然大多是荒漠戈壁,但古道四通八达,又是取直线而行,大大缩短了行程,沿途还有水源补给,因而商旅、僧侣、官员、军队大多选择此道进进出出,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条较为固定的通商路线,在桥湾、鹰凹峡、将军台、公婆泉、红石山、伊哈托里、谢别斯廷泉、明水沿线都建有住宿的客栈,水井,宋、元、明、清、民国时期曾几度繁荣。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旅行记》中描述:黑戈壁虽然时常风雪弥漫,经常野兽光顾,但是一路上驼铃声声,商旅不绝。1927年12月,就遇到了5拨驼队,12月10日一天就遇到了两支商队,最大的一个商队竟有1200峰骆驼。那一夜,驼铃声整整响彻了一个多小时。想想看,1200峰骆驼,行走在黑戈壁上是何等壮观。斯文赫定曾被这盛大的场面所震撼,更为那商队的组织工作之完善协调而赞叹不已,1200峰骆驼的庞大队伍扎营、打尖、休息、出发,一切都有条不紊,准确而迅速。这支1200峰骆驼的商队是从归化(今呼和浩特)方向来的,打算到新疆哈密的巴里坤和奇台去。穿越黑戈壁之路是当年从北京到新疆最近的一条路线,马鬃山地区由此成为东西草原丝绸北路和南北蒙藏贸易通道的交汇点,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只是后来由于外蒙古脱离中国,往来贸易中断,加之兰新铁路、312国道、连霍高速的开通,马鬃山从咽喉要冲变成了一段无用的盲肠。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从桥湾至马鬃山口岸高双向柏油公路已经通车,京新高速(北京至新疆)公路,额哈铁路(内蒙古额济纳至新疆哈密)也随之开通,这三条大动脉都途径马鬃山地区,汽笛声打破了马鬃山半个多世纪的死寂,据说,1992年,马鬃山口岸曾开关贸易,作为甘肃省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有关开关事项正和蒙古国协商,如若再次开关,马鬃山将迎来崭新的一页。此时此刻,当你回过头来才惊奇地发现,这三条大动脉行进的路线,正是当初草原丝绸北道和蒙藏互通往来的线路,不同的是以前是骆驼和马匹,现在是汽车与火车。

走过一座山,前面又出现一座山,山峰的孤独高傲,裹挟着来自盘古开天辟地与生俱来的气度和雄姿。越过一片戈壁,前面还是一片戈壁,一片片戈壁荒漠断然无情,一律呈现出黑色,悲壮的气场和苍凉意境让人窒息。钻出一条峡谷,前面仍然是一条峡谷,峡谷深邃,两山对峙,不怒自威。红日灼烧着戈壁滩,天净得像一块蓝布,没有一丝的云彩,马鬃山一身黑褐色,生生摆出一副威武刚猛的气势,给人以驰骋古战场的想象。虽然汽车飞驰,但总是走不到尽头,马鬃山在考验着我们的耐心,马鬃山在等待着我们虔诚的拜访。戈壁连着戈壁,丘岭时远时近,黑戈壁并非了无生机,几处稀疏干枯的骆驼刺、灌丛装点黑色的砾石和黄色的土壤。从河西走廊的桥湾进入马鬃山要途经将军台、鹰凹峡、通畅口、跃进山等,这些名字显示了马鬃山的巍峨险峻和曾经的战略要冲。在将军台东边,依山建有一座石头城,面对扇形洪积下坡,间有稀疏林木,控制马鬃山岀入。这是1937年肃北设治局驻所遗址,巨石城墙上不同角度分列两层石碉,森严壁垒,仍然挺立。马鬃山镇(公婆泉,相传一对公婆曾在此放牧骆驼,久而久之,人们也习惯上称马鬃山镇为“公婆泉”)是一个拥有1200余人口,面积达3.8万平方公里的边陲重镇,从地图上看,马鬃山镇的面积是肃北县的一半,你可不能小觑这个小镇,它竟然与江苏省的面积相当,占据全国0.92%的土地却地广人稀。马鬃山没有常年性的地表径流。方圆数百公里,最大的一眼泉就是“公婆泉”,一眼不大的泉水从小镇前山坡上的砂石中喷涌而出,汇集成一股细流溪缓缓地向北流去大约一公里许,泉水周围植被茂盛,芦苇有一人多高,还有红柳、沙枣等灌木,这里是马鬃山人气最旺的地方,镇中心耸立着三只北山羊雕像和一块石碑,高耸的台基上方雕有一个威武挺立、头颅高昂、长着长长犄角的公北山羊;右侧是一只母北山羊,身旁偎依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北山羊,山羊雕像为边防小镇增添了边地气息和生活情趣。碑上用汉文和蒙文写着“三羊城”及“和泰荣兴”。碑身下方东西北分别有“东邻内蒙古、西通哈密道、北界蒙古国”之题字。小镇大多是平房,几处楼房鹤立鸡群,没有人群的喧闹拥挤,没有汽车的刺耳嘈杂,远离世俗,恬静整洁、肃穆详和。

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黑喇嘛”巢穴,就在公婆泉的南侧丘陵地带。黑喇嘛上世20年代曾啸聚马鬃山,霸占公婆泉,修筑军事要塞,筑卡堵路收税。1920年冬天,黑喇嘛带着自己的部下走出中蒙界山,来到马鬃山修建“丹宾喇嘛”城堡,扼守黑戈壁最大的水源“公婆泉”,并围绕要塞搭建起五百多顶帐篷,靠打劫过往商队为生,气势非凡,好不威武,过往客商无不谈之色变。“黑喇嘛”城堡颇为壮观,马鬃山的牧民把它叫作“碉堡山”,方圆五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头上密集的分布着碉堡、战壕、营房等工事。每一个小山包上都有一个岗楼。且与中央建筑群之间用战壕相连,层层叠叠的掩体、堑壕、瞭望塔和射击孔构成密不透风的火力网。堡垒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没有相当专业的军事眼光,不可能设计得出来;没有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本不可能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曾经叱咤大西北黑戈壁的“黑喇嘛”,一度让新疆、甘肃、内蒙古的老百姓视为洪水猛兽。人们将其比喻为“丝路罗宾汉”、“魔鬼黑喇嘛”。当地人吓唬孩子,不说狼来了,而是说“黑喇嘛”和“尕司令”来了(尕司令指马仲英,“尕”是小的意思,因其20岁就当上司令,故称“尕司令”),在20世纪初叶,“黑喇嘛”的一举一动甚至牵动着整个亚洲的神经。1924年,蒙古将领巴勒丹道尔率领红色苏联和外蒙古组成的一支远征军将黑喇嘛斩首。与黑喇嘛城堡对峙的是杨增新要塞,听闻黑喇嘛,杨增新是如临大敌,将提防一个只有几百人的败军之将,摆在最优先的地位。在上世纪20年代,乱世枭雄黑喇嘛在俄罗斯与外蒙古无法存身的情况下,他要求来新疆避难,遭到新疆督军杨增新的断然拒绝,然后立即给东疆边防(哈密)下达了一道“鸡毛信”。在明水古城西北方向一座形似巨大鸡冠子的大石山构筑防御工事,指挥所、瞭望台、哨所、战壕、掩体、火力分布点密集分布,落有致,甚至包括餐厅、清真寺。居高临下的要塞将路经者、来犯者之敌置于严密监视之下,纵然插翅也难以逾越这道天险。与马鬃山黑喇嘛的碉堡山相比,杨增新要塞保存更完好。

诗曰“行处近天龙尾滑,猎色陪带马鬃香”,马鬃洒脱,精神抖擞,飘飘然大地升飞,荡荡乎广漠边陲,相传唐将薛平贵降服一匹红鬃烈马,随其征西凉,在黑戈壁忧伤而亡,随即愤而成山,变成了永不磨灭的马鬃山。马鬃山是一个带有浓烈神秘色彩的神奇地域,广袤无垠的黑戈壁,有一种洞穿时光隧道的恍惚之感。横空出世的古生物化石抒写了沧海桑田,寰海巨变。镌刻于山间峭壁上的岩画传递着烟火情感,随处可见的古城烽燧记载了历史过往……《史记•匈奴列传》载:“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乌孙最先占据这一带,后来月氏抢占了乌孙的地盘。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 冒顿终于“鸣镝弑父”杀死头曼,自立为单于,强大之后斩首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逃遁伊犁河、纳林河流域称为“大月氏”,未西迁者,称为“小月氏”。 西汉年间的相当一个时期,从东天山到肃北和河西一带,都在匈奴势力控制之下,丝绸之路即使出阳关走玉门关也常常被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打通河西走廊,阻止匈奴不断进犯,甚至深入中原抢劫和掠夺,汉武帝吸取了先祖一再忍让的教训,决心出兵讨伐匈奴,曾先后派汉将李广、卫青、霍去病、李陵等进行远征,不但把驻牧在居延与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逐一打垮,并把锋芒直指西域腹地,攻破了楼兰,进占了车师,还在轮台、渠犁驻兵屯田,同时在居延、明水建立了防御要塞,修筑了烽火台。到公元前60年,汉王朝又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使西域从此归属大汉王朝的统一版图。但退居漠北的匈奴势力并不甘心失败,仍以东天山为天然屏障,常常伺机反扑,并出兵企图重新控制西域各地。这时的明水,已成为汉王朝抵御匈奴进犯的前沿阵地,不但经常留有兵士防守,而且在周边加强了各种防御建设。在明水修筑了烽燧,从居延到玉门关分三段修筑了汉长城,形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工事,使明水同居延要塞遥相呼应,一旦发现匈奴进犯,便立即点起烽火报警,以狼烟为信号,快速传递,做好迎敌准备,使匈奴南下严重受阻,一度起到了维护河西安宁,保证丝路畅通的巨大作用。到东汉时期,汉王朝为了彻底击败北匈奴的侵犯,又先后遣车骑将军窦宪、奉车都尉斗固、驸马耿秉、假司马班超、敦煌太守裴岑、汉将任尚等,或经伊吾翻越东天山,或经居延过明水,主动出击,直下蒲类,大破匈奴呼衍王,迫使匈奴西逃,最后退出西域历史舞台。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从黑戈壁西进哈密时发现了气势恢弘的“明水古城”。按原计划,他们一行当天要穿越黑戈壁,晚上将到达新疆哈密境内的“庙儿沟”。但明水路边一处古城遗址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是由六座烽火台严密拱卫的城池遗址,护城河、城门、挡马仍清晰可见。贝格曼为明水古城画了一幅实测图,《明水遗址实测图》是至今为止遗址仅有的公开发表资料。两千多年来,马鬃山这块土地上有西戎、羌族、乌孙、月氏、匈奴、汉、吐蕃、党项、回纥、蒙古等20多个来草原少数民族驻牧游猎,这些民族后来在与农耕民族无数次的冲突、交会中融入了汉族、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等民族当中。

马鬃山是见过世面的,它见过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壮举,见过女娲补天的英雄豪迈,见过三皇五帝的历史功绩,见过秦皇汉武的开疆拓土,见过唐宗宋祖的文治武功,见过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见过黑喇嘛、乌斯满的凶残剽悍;见过斯坦因、伯希和之流的卑鄙和贪婪,见过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睿智刚烈、见过新疆督军杨增新的远见卓识,见过历史地理学者杨镰的正义和执著,见过现代化的发展改天换地……马鬃山之美,源自大漠戈壁,蕴藏着雄浑浩瀚;马鬃山之美,源自烽火边塞,融入了金戈铁马,马鬃山之美,源自粗狂豪放,带着刚烈激昂。这种美寂寥豁达,神秘诱人;气场雄浑,底蕴深厚,吸引着无数探险者光顾,期盼着猎奇者的探索。这种美,是葡萄美酒的滋味,是醉卧沙场的潇洒;这种美,铿锵着“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雄伟,飞扬着“醉鼓金甲舞,雷鼓动山川”的雄壮。说马鬃山,道马鬃山。留恋马鬃山,探索马鬃山,马鬃山像块磁石,吸附着许多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悲壮激昂的故事传奇。马鬃山壁盛产传奇,马鬃山充满迷幻: 黑喇嘛、尕司令、碉堡山,将军台、鹰凹峡、红石山、伊哈托里、谢别斯廷泉、国门口岸、明水古城、玉矿遗址、杨增新要塞等待你的光临,期盼你的发现。羌笛悠悠,马蹄声远,远进历史的深处。黑戈壁腹地的马鬃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只要你来过一次,就会铭记一生;马鬃山的故事,只要你听过一次,就会永不忘记。马鬃山!只待抖散长鬃,将一声长长的嘶鸣从心底喷发,唤醒沉睡的死亡,唤醒默立的群山,在大漠的长风咏叹中,在戈壁的月光沐浴下,用夜光杯端起一杯葡萄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她的怀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