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彦峰的头像

王彦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009/22
分享

才女评梅 梅香如故

金风送爽,五谷飘香;天高云淡,心胸激荡。伴着《天路》高远悠扬的旋律,我们一行从晋西北汾水河畔的君宇故里出发,直奔阳泉市平定县石评梅故居。探访评梅故居,追踪才女文采,一直是我心中的夙愿,今天如愿以偿,心情自然高兴。车子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前行,一座座青黛色的远山逐渐清晰起来,山坡上松柏长青,杨柳微黄,灌木横生、杂草茂盛,再加上山巅怪石嶙峋,山涧流水潺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秋色陶醉了三晋大地,也陶醉了我的心情。

两个半小时车程,有导航一路引领,欣赏着三晋风情,丝毫感觉不到时间在流动,从晋西北到晋东北,从吕梁山到太行山,一路风景不时变幻,心随景愿,浮想联翩,总想高歌一曲以表愉快,奋笔疾书表达心情。到了平定县评梅广场,赫然出现在眼前的是石评梅汉白玉雕像。雕像由三层基座组成,上有邓颖超所题“石评梅”三字。只见她面容清秀,剪发精干,手持书卷,信步向前,仍然保持着昂扬向上,求知求学的姿态。石评梅,乳名心珠,原名汝壁,1902年出生于山西平定县一个书香世家、她天颖聪慧,酷爱读书,父亲石铭对她寄予厚望,由于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后考入山西女子中学,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她的作品涉猎范围甚广,有诗歌、散文、小说,代表作有《涛语》《偶然草》《红鬃马》《匹马嘶风录》等。常常刊登于《妇女周刊》《蔷薇周刊》,成为上世纪初期女性运动和女性文学的先驱。

评梅故居位于平定县冠山镇城里村姑姑寺巷,这座古色古香的庭院落坐东朝西,东西22.4米,南北27.4米,占地面积613平方米。大门外“石评梅故居”五个鎏金大字格外醒目。故居由南北两座院落组成,南院是主院,北院在南院的西北角。北院建有正房和西房;南院为二进院落,一进院有倒座,穿过垂花门进二进院,建有正房、南北厢房,每进院落都要穿过月亮门,上有砖雕镌刻“梅风”、“芬挹”,彰显出书香韵味,高尚风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牌匾上题“六堂储英”,是为当时的会客厅。二进院为石评梅纪念馆,是由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彭真所题,馆内陈列着石评梅生平事迹,所著诗文,照片留念,日常用品,以及与高君宇冰清玉洁、坚贞高尚的恋情书信往来等。评梅居所院中有一株遒劲的侧柏,树冠茂盛,枝干粗壮,这一株柏树一定见证过石家大院的点点滴滴,它见证过石评梅的成长,记录下她生活、读书、嬉戏的点点滴滴。绣楼为二层砖木结构,精美的砖雕,精致的木刻,就连柱础石也别具一格,想当初,少年石评梅就是在这种充满书香味,优雅美丽的环境中成长,目前建筑均为清代遗构,现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评梅个性活泼,酷爱梅花,后改名为评梅。在山西省立女子师范读书期间,她不负父望,每每考试,必得第一。她喜欢音乐,擅长歌舞,长于体育,对古诗词颇为喜欢,素有“三晋才女”之称。1920年,石评梅在山西省立女子师范毕业后,以“慨国事之日非,悯女学之不振”,考入北京女子师范高等学校体育科。让我们的思绪回归到1919年秋。太行山蜿蜒起伏的山岭,笼罩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一列从太原开往北京的火车,在雨幕中奔驰。一位妙龄少女手拿书卷认真阅读,不时的眺望窗外。她凭窗而坐,凝望着车窗外。树木,原野,秋田里的庄稼,疾速地从她的眼前一掠而过,走向未知的远方。评梅项颈上围着一条长长的雪白真丝围巾,纤细丰满的小手,握着一方绣着娇艳梅花白手帕。衬托得她那张脸愈发抚媚,俊俏,彰显出诱人的魅力。一个大家闺秀,一个知识女性,心怀理想,憧憬未来,只见她目不转睛地望着窗外,凝神默想。在此后的日子里,她很少回到故乡。评梅学习很用功。不仅各门课程的成绩,总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而且,她利用课余时间博览古今名著,她的语言文学的功底,越来越厚实。她觉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方面是白话文,而她又是被“五四”的大潮大浪从山西冲到北京的。因此她自然应该向旧文化冲击。她凭着青年学生的一腔热血,写了许多新诗接连发表,逐渐在北京已经很有名气。她创作话剧《这是谁之罪》,呼吁五四之后的青年,不要被旧的习俗势力所软化,而作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对于这部剧,同乡高君宇曾点评:“虚伪的社会,我们忍着在悲哀中了此一生吗?还是积极的起来,粉碎这些桎梏呢?评梅,你还是受制屈服命运之神,还是诉诸你自己的力呢?”给予评梅莫大的信心和支持。

1920年,高君宇(山西静乐人)和就读于北师大的石评梅女士在山西同乡会上结识,石评梅父亲石铭曾是高君宇老师,共同的进步追求和兴趣爱好使二人相互吸引。在此后的日子里,高君宇和石梅评经常光顾陶然亭。一边欣赏湖光山色,一边讨论楹联、碑刻,一边畅谈人生理想。一边是名动京城的大才女,一边是心思通透的小师妹,多少个灯火寂静的夜,相遇的最初,他们只是微笑着彼此颔首,各自卓然。由相识到相知,并互生爱慕之心。1923年10月26日晚10时,评梅收到一封不寻常的来信,是高君宇寄的。他在一片鲜红的枫叶上题写“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向评梅示爱,可是石评梅却无法接受这份沉甸甸、火辣辣的爱,因为她刚刚经历过感情上的一场欺骗,心灵遭受重大打击,抱定独身主义的宗旨而固守着“冰雪友谊”的藩篱。她在红叶的背面写了:“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然后装入信封寄了回去,委婉地拒绝了高君宇火热的爱恋。君宇仍然以尊重的态度在回信中写道:“你的所愿,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愿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高君宇对石评梅有火一般的恋情,为了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特意从广州买了两枚象牙戒指,自己戴了一枚,将另一枚连同平定商团叛乱时用过的子弹壳寄给北京的石评梅作为生日留念,石评梅戴上了这枚特殊意义的象牙戒指。就在石评梅感动于高君宇长久以来的一片痴情准备敞开心扉时,高君宇突然撒手人寰,石评梅懊悔不已,痛不欲生,遵照君宇生前遗愿,将其遗骸安葬于陶然亭,随他一起葬入墓穴的还有石评梅的一张照片和一枚象征他们情谊的象牙戒指。石评梅亲手在墓碑上刻下高君宇生前在照片上的自题诗:“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慧星之迅忽。这是君宇生前自题相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刊在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慧星之生命,我只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高君宇的情让石评梅无所适从,烦闷无绪,她每日用泪水浇灌高君宇墓前的花草,终因过度悲伤,1928年,年仅27岁的一代才女石评梅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这个爱恨交加的世界,在泣血哀吟中走完了短暂的一生。“生前未能相依共生,愿死后得并葬荒丘”,这是评梅生前的心愿,朋友们便将她葬在了君宇的墓旁,墓碑上刻有“春风青冢”四字。实现了她“生前不得携手,死后共葬荒丘”之愿。

我暮然从沉思中回过神来,尽管已是暮色苍苍,但我们还是一路赶往阳泉小河古村评梅祖居,也叫石家大院,是石评梅的老家,小河古村是阳泉市首家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著名的中国传统古村落。整个故居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的房屋,气势辉煌的建筑,让人有一种穿越历史之感。石评梅与吕碧城,萧红和张爱玲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民国初期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一批文学女作家的产生,在石评梅的记忆中,故乡小河村总留给她无尽的依恋和无限的乐趣。即便身在京城,远隔千里;时局动荡,战乱四起;山高水远,交通不便,她亦无时不眷恋着家乡,思念着亲人,体味着童趣。家乡的山水、人物一次次走进她的文学作品,如诉如泣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她浓浓的思乡深情。评梅在《归来》和《素心》中曾书写过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周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我骑着驴儿归来了。过了南天门的长山,远远望见翠绿中一带红墙,家庭自有家庭的乐趣,每到下午六七点钟,灿烂的夕阳、美丽的晚霞,挂照在罩着烟云的山峰时,我陪着父亲上楼望着起伏高低的山城,在一片青翠的树林里掩映着天宁寺的双塔。”

小河村文化底蕴深厚,现存的建筑遗产非常丰富,有明、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共计18.3万平方米。沿着一段由青石板铺就的路缓缓而上,一株高大苍老的槐树如巨伞般护佑着石家庄园。气派恢弘院落互相联通,有的高高在上,有的偏安一隅,有的深藏不露,犹如迷宫一般,门匾各异,风格独特,从“爽挹西山”“福星高照”、“智水仁山”到“大夫第”、“三元堂”、“翠纳居”、“含清堂”、“文魁”,依次展开,一一呈现。房舍俨然,砖雕入神,石雕精美,木雕凝练,石鼓古朴。 镌刻着福(蝙蝠)、禄(鹿)寿(麒麟)等动物图案,亦有梅花(坚贞)、牡丹(富贵)、竹子“高洁”、荷花(廉洁)等植物造型。且院院相通,犹如走迷宫一般,每一座大院都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最为气派的是“石家花园”,高大的门楼上题“墨香来风”,可见这是一座书香气息浓郁的花园。进入其间,恍若隔世,有回到民国、抑或清代之感。但见一幢精致的小二楼赫然耸立,一层全部为青石砌成,二层为砖木结构,上题“别有人”,两侧有联:“丝给阁下文章静,花萼楼前雨露深”,大院中有几处石评梅展馆,记录着他的生平事迹,现在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花园由楼阁、石桥、假山、水池组成,石桥上雕刻有十二生肖雕像,旁边有关帝庙。所有建筑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独清”小楼别具一格,孤傲清高。有联曰:“鸟语花香世外桃源多一处,水濡墨染画中仙境逊三分”,书房清净整洁,有联“明月登楼上,清风阅卷来”,最上层为石家祭祖堂,是为家庙,是用以重大节日缅怀先人,烧香跪拜的场所。彰显出石家人不忘先祖,牢记家训的精神。纵观整个石家大院,所有建筑均顺应山势,依山而建,自由、随意、有机地分布于山坡之上,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很自然地与山体融为一体。故居留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很高的文化水准,反映了当时文化的辉煌,足以见证明清时期该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穿过大大小小的院落,抚摸着墙上的方砖,感受着脚底的台阶,遥想当年一代代石家人秉承祖训,重视教育,难怪能从这里走出一代才女石评梅。

石评梅树立“以健康之精神,作伟大之事业”之志向,积极参加各种进步的社会活动,并努力于文学创作,她才华横溢,著作颇丰,与早期卓越的政治活动家高君宇生死相恋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革命是不朽的,青春是不朽的,正因为她们爱情高洁,把爱情置于各自大我情怀之下,爱的是那样深沉,那么的久远,有别于许多人的爱情,却也是感人至深的地方。她们的爱沁人心骨、催人泪下,感天动地,日月可鉴。高石之恋在最美的时刻升华和凝固,从而成为我们眼中不朽的爱情,因为他俩曾经深深地爱过,那片红叶,爱的红叶,燃烧的红叶,激情似火的红叶,那洁白无瑕的象牙戒指,那泣血的相思和高洁的灵魂让后人感动万分、唏嘘不已。现在我们怀念他们,不仅仅因为他们的革命精神,还因为他们有着刻骨铭心的爱恋,永远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

晚霞退去,夜幕降临,仰望苍穹,星光璀璨。我们踏上了返程的路途,望着车外城市绚烂的夜景,田野里一片片青纱帐倏忽掠过,我陶醉在秋夜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