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麦”,一年生草本植物,家乡静乐极其普通的一种农作物。农业专家或是书本中称之为“大燕麦”,莜麦就是莜麦,我的父老乡亲们总是乐意这样叫它。莜麦喜欢生长于干旱、高寒的山区,这正是我的家乡静乐所特有的条件,静乐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山大沟深,黄土深厚、阴凉干燥,这正是莜麦所喜欢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给予了它最佳的生活环境。
久居城市,不要说见到生长于田野的莜麦,就是耳闻也难,于是吃一顿地道的莜麦饭自然而然的成了一种奢望。每每闲暇之际,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莜麦,这个和我故乡紧密联系的粮食作物。莜麦可以说是和我的身体,准确地说是和我的肠胃结合最早、相伴时间最长、情感最深刻的一种庄稼了。据长辈们讲,我出生时没有多少奶水,这并不能怪罪我的母亲,原因是处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偏僻乡村,一年并没有多少经济收入,吃的又是粗茶淡饭,压根就生产不出多少高贵的奶水,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靠莜麦面糊糊了。我感谢它,是它拉扯了我的生命,并打下了生命坚实的基础。村里人说莜麦是没多少营养的,这点我是有点相信,童年时我的身体一直很瘦弱。但它却又最能强筋壮骨,这一点我更是置信不疑。自从吃了莜麦面,我身体一直非常的健康,不管是在农村劳动,还是参军入伍来到部队,身体都一直很棒,在持久耐劳上表现尤为出色。记得当新兵时我的五公里武装越野、四百米障碍、器械体操都很出色,一位老班长硬说我是吃牛羊肉长大的,当时心想要有这般福气就好了,不过我从心底感谢莜麦,强我筋骨、壮我体魄的莜麦。
莜麦是一种耐寒耐旱的植物,生长期短,种植方便简单又极易成活,产量也不小,于是家乡人便大量种植它。芒种季节是莜麦的最佳播种时机,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广袤的原野,没有一丝的风,土壤中的水分被吸收的一干二净。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农作物种下去定是必死无疑,颗粒无收,可它毕竟是莜麦,钢筋铁骨,生命力极强的莜麦,黄牛拉犁划开干硬的土地,升腾起团团酷似白烟的灰尘,莜麦种子会毫不犹豫地被农人丢到地里,就这种极差的墒土,就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它照旧可以顽强生长,不管以后下不下雨,它终归会破土而出的。看吧,用不了几天,顽强拼搏的莜麦便会惊世骇俗地拱破坚硬的土层,勇敢地从滚烫的土地中钻出来,尽管它们是那么的弱小,看上去嫩黄嫩黄的非常瘦弱。
农人是关注莜麦生长的,种下一片莜麦就等于种下一片希望,他们时刻等待着这片希望,时刻期盼着收获,因而经常前往田间地头看望莜麦的长势。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场盼望已久的喜雨悄然而至,莜麦贪婪地吮吸着这难得的甘露。第二天,它们一下子就串高了许多。秋季是晋西北的雨季,连绵不断的小雨无私地滋润着山坡上的莜麦,在斜风中,在细雨中,在农人的期盼中欢快地舞蹈,尽情地生长。历经风吹日晒雨淋,莜麦长高了,直至人们腰间,甚至于更高达到胸脯。这时候黄土高原上的莜麦一片碧绿,一片青翠,目之所及,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没有见过大海的家乡人把莜麦田当海看,广袤的田野,呈现出的是汪洋般的青碧,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纵风轻拂,鼓起浪花,卷起层层的绿波,柔柔的,滑滑的,悠悠的荡起来,如一匹硕大无比的绸缎在天地间轻轻舞动,这般景象谁能说不是大海?莜麦长到一定程度是会掀起浪花的,当莜麦一浪推着一浪不住地涌动的时候,农人心中的幸福与欢快也一浪一浪地浪开了。看到长势喜人的莜麦,他们就可以算出今年的产量。莜麦秸杆是牲畜最爱吃的,长势喜人的莜麦注定人有了口粮,牲畜也有了口粮,这是他们最惬意舒爽的事了,心里的那种慰贴别人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体验到的。看着他们笑逐颜开的表情就可估摸到心中无数的激动。
我的根在静乐农村,自小生长在田野,每到这个季节,我的心就会飞回故乡广袤的原野,随着莜麦卷起层层幸福的浪花荡漾。莜麦扬花是有气味的,那是一种甜甜的,沁人心脾的馨香,随风飘散,扑面而来,经鼻入肺,让人觉得心清目明,浑身爽快。当莜麦由绿海变成金海,整个莜麦田便泛起一层金色的浪花。成熟的莜麦穗互相碰撞,沙沙直响,仿佛吟唱着一首丰收之歌。颗粒饱满的莜麦鼓涨着古铜般的红光,一如农人幸福的脸庞,这种壮观绝妙的景象城里人是万万感受不到的。金秋时节,是收割莜麦的季节。农人们一律弯着腰,挥动宽大的镰刀搂住一片莜麦,然后猛的从它的根部割下,不一会就是一个莜麦捆子。割莜麦的时候,农人挥汗如雨,不敢稍稍休息片刻,他们怕的是起风刮倒熟透的莜麦,怕的是一阵冰雹打破他们期待已久的收获。父老乡亲说这叫“抢收”,是和老天爷赌着干的。一片莜麦割完了,躺在地上的莜麦捆子渐渐多了起来,农人会将它们一对一对的码成一排,这样一来,风吹不倒,雨淋不湿。此时的日头还毒,跟着大人们割莜麦的小孩,便一个个的钻到莜麦码子里去了。等到秋收完毕之后,也该上场了。黄土高原坡陡沟深,山路崎岖,即使是农业机械化盛行的今天,也离不开牲畜,毛驴、骡子、马匹都是驮庄稼的好把式。这个时候,农人们便不约而同的互相合作起来,三五家组成形同马帮的驮运队伍,他们把几十个莜麦捆子绑到架子上,(架子:一种驮物的东西,带有绳子,绑好后可放到带有鞍子的牲畜背上)用绳子勒的“吱吱”直响,确定捆绑结实后,农人们用足了吃奶劲,龇牙咧嘴,费上九牛二虎之力把它扛起来放到牲畜的背上,吆喝着翻山越岭,淌水过河,浩浩荡荡,一路走向打谷场。打谷场上的莜麦垛渐渐多了起来,渐渐高了起来,高大雄伟的莜麦跺矗立在打谷场上,酷似一座座烽火台。
初冬时节,乍寒还暖,一层薄薄的雪并不妨碍打莜麦。此时的莜麦已被风吹日晒变的非常干燥,从垛上取下来的莜麦被整齐的铺在场面,骡子或是马匹便拉着碌碡转了起来,我们这里把这一过程称作“碾场”。牵着骡马在场地中转圈的农人此刻会适时地哼唱只有他自己听懂或许连他也听不懂的小曲小调,使得这一劳动场面变得有声有色,趣味无穷,碾场的骡马似乎听懂了主人的心声,随着小曲小调的节拍拉着碌碡奋力向前,没有丝毫的疲劳和懈怠。也有些人家是拿梿枷打的,两人面对面翻动梿枷狠狠砸下,此起彼伏,叭叭作响,在山谷中久久回荡。现在也有用机器打的,方便省力,不过听说机器打出的莜麦不太好吃,秸杆也不受牲畜的喜欢。原因是沾了柴油、机油以及皮带、机器磨损产生了异味。打下的莜麦要用木掀扬起,风将渣滓吹去,剩下的就是黄灿灿的莜麦粒了。此时,收购莜麦的小贩们蜂拥而来,为的是抢收新鲜的莜麦,价钱不是很满意,但众乡亲还是把辛劳一年所收获的莜麦粜出一部分,用以换取急用的零花钱。父亲那时为了供我们兄妹上学,硬是忍痛粜出了上好的莜麦,换来的是一张张皱巴巴的毛票。说到这里,我要插上几句,小时候读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老师说农民伯伯为了一棵庄稼,一粒米会付出多少辛苦啊!说的还很有感情的。我现在回想起来,笑诗人根本没有到过我们这里,家乡农民种庄稼是非常辛苦的,岂止是“锄”时汗如雨下,其他时节作务庄稼的辛苦怎一个“汗滴禾下土”了得!
莜麦在磨成面以前,是要经过几道繁琐复杂工序的,先要将莜麦不留沙砾,去除杂质淘洗干净。捞出凉干后要炒的半熟,这就要掌握好火候,火小了,时间短了是生的;火大了,时间久了会炒熟。不过,炒熟的莜麦吃起来很是香甜,我们那时曾将炒熟的莜麦装在口袋中当零食吃,就像现在小孩子吃锅巴一般。炒熟的莜麦磨面后是炒面,是一种方便的应急食物,在农忙季节很实用,它既可干吃,也可用开水和了拌着吃,可见家乡的农人是极其聪明的,这种食品据说延续了几千年,远远早于现在的方便面和罐头、饼干。炒的半生不熟的莜麦磨面后就是莜面,莜面可以做出许多美味佳肴,将莜面掺在开水中,再煮上几颗山药蛋,做出的是莜面糊糊;将莜面用开水和好,手巧的媳妇们拿一小团面在光滑的石板上用手掌推成薄片,然后用食指灵巧地一卷,便做成了莜面栲栳栳(因形状酷似猫的耳朵,故又叫毛耳朵)一个又一个的排起来,很像一个硕大的蜂窝;还可以压出细长的饸饹,用酸菜汤加蒜汁、老陈醋配好的调料,也有用蘑菇、西红柿或是羊肉做的汤汁,吃起来光滑细腻,清爽可口,绝对是地道的美味。莜面还可以做出不少花样来,都是家乡人所喜欢的。以前莜面是家乡人们的主要食物,吃了能耐饥饿,在田间干活的农人吃一顿莜面足可以管一天。现在条件好了,白面大米可以尽情享用,但他们还是离不开莜面,隔上几日不吃就好像缺少了什么。这几年莜面早已成了金贵的食物,走进了城市的酒楼饭店,莜面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又可降血脂降血压,增强骨质,受到了大众的青睐。
如今,家乡的莜面已走向全国各地,甚至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养育了家乡人的莜麦而今又使家乡人发家致富了。感谢你,我亲亲的莜麦!如论我走多远,都不会忘记你,故乡的莜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