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彦峰的头像

王彦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010/20
分享

红高粱 高粱红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游击队以密密麻麻、漫无边际的高粱、玉米作为青纱帐,神出鬼没,痛击日寇。在东北,在松花江畔;在山东,在高密;在山西,在忻州;在正面抗日战场,在敌后抗日战场,由高粱组成的青纱帐为抗日军民立下了汗马功劳。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曾获国际电影金奖,《红高粱》那壮观的高粱阵动人心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五部作品让人回味无穷。“红高粱”饱含着一种超凡脱俗、刚毅果敢之气。一首《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唱得粗犷豪放、荡气回肠。人们对高粱油然而生一种钦佩、敬重感。这种感情已经融入了人们的骨骼、血脉,并且涌动为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农历八月末梢,火红的高粱穗子缀满了圆饱饱像珍珠一样的果实,一如高高举起的火把,威武地站在那里。一阵风吹来,高粱东摇西摆,好像喝醉了酒的红脸大汉,叶子互相碰撞,发出一阵沙沙声响。火红的高粱穗子,籽粒饱满,圆鼓鼓的在阳光下闪着红光,那红彤彤、亮晶晶的高粱颗粒饱满、诚实,远远望去,像一片红色的海洋。它给农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它是农民多半年辛苦劳作的结晶,看着那一片片火红的高粱,农人们不禁喜上眉梢。

看到火红的高粱,我就想起1937年深秋发生在故乡忻州大地上的“忻口会战”,忻口左侧是连绵起伏的云中山,右侧为岗峦重叠的五台山,忻口是五台山、云中山东西两山峡谷中的一个隘口,是晋北通向太原的门户,历来为军事要地。在这个峪谷川道中凸起一条高度不大,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3公里的山岭,头枕界河铺,脚伸至秦城,忻口镇紧贴在山岭北端右侧脚下,地势十分险要。在军事上忻口是屏障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可称之为战略咽喉要地,忻口的守与失直接关系到太原的安危。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平型关战役结束后,9月底日军第5师团和关东军一部突破中国军队内长城防线后,奉命向太原进攻。中国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下令将所部撤向忻口组织防御拱卫太原。秋天本是收获高粱的季节,东洋恶犬东洋恶犬却肆无忌惮蹂躏着这片盛产高粱的土地。母亲含泪捧起的,不是沉甸甸的高粱穗子,却是浸透儿子鲜血的泥土,一方企图征服占有,一方誓死守卫领土,一场战争就这样爆发了。为了保卫这片盛产高粱的土地,国共两党紧密配合,协同作战,那场战争的较量异常残酷,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英雄们前赴后继,听老人们讲,牺牲勇士的躯体,像倒在地里的高粱捆子,由于我方舍生忘死,誓死捍卫,日寇举步维艰,加之八路军120师一部伏击黑石头沟,截断了日军补给线。八路军第129师夜袭阳明堡机场,炸毁敌机20余架,使日军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对我忻口阵地空袭。日军给养中断只能就地征粮,因忻州本地盛产高粱,养育我父老乡亲的高粱,鬼子却难以入口,加之不好消化,严重影响了战斗力,于是后来有句顺口溜流传忻州“日本人吃高粱面,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最让人难忘的是在阵地前郝梦龄军长对士兵讲话:“先前我们一个团守这一阵地,现在我们剩下一百多人,编成一个连,还是守这个阵地。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这个阵地。我们一天不死,抗日的责任就不算完。我出发前,已给家里写下遗嘱,不打败日寇决不生还。现在同你们一起坚守这块阵地,决不先退。我若先退,你们不论是谁都可以枪毙我。你们不论是谁,只要后退一步,我立即枪毙他。大家敢陪我在此坚守阵地吗?”全体士兵齐声回答:“誓死坚守阵地!”他又高兴地说道:“好,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然后挥笔疾书:“站在哪里,死在哪里”八个大字,晓谕全军将土。16日凌晨2时,反击开始。郝梦龄军长亲自带头指挥冲锋,中国军队连克几个山头,5时许天色微明,郝梦龄急于赶到第5旅的前沿阵地指挥作战,士兵告诉他,前面有一段路被敌人火力封锁十分危险,劝他别去,郝军长动情地说:“瓦罐不离井口碎,大将难免阵前亡。”说罢毅然向前沿阵地冲去,在穿过离敌仅二百米的阵地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9岁。同时牺牲的还有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麒,接着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珍也阵亡殉国。郝梦龄军长牺牲后,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追赠他为陆军上将,以示褒扬。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追悼抗敌阵亡将土大会上称赞郝梦龄等是中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证明“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

由于忻口中国守军的勇敢作战,日军自10月13日开始进攻忻口中央阵地,到10月底,双方激战半月之久,日军虽多次发动进攻,但忻日阵地终未能被其攻破,而且中国军队还能数次发起反攻,歼灭敌人。日军始终没有突破忻口防线,最后因娘子关失守,中国军队为了免遭腹背受敌,保存实力,全线撤退。忻口战役的影响及意义远远大于战役本身,这场会战从1937年10月13日到11月8日,历时二十余天,毙敌3万余人,有效地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尤其是给日军精锐部队第5师团以重创。战斗中涌现出郝梦龄、刘家麒、郑廷珍、姜玉贞等壮烈殉国的英雄将领。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作战规模最大,对日军打击最沉重的一次战役。忻口战役无论是作战时间、参战人数,还是战况之激烈程度,在华北地区都是空前的。忻口会战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称抗战初期的四大战役,打破了日军“一个月灭亡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在战略上有效地配合了淞沪会战。更令人欣慰的是它是国共两军合作抗战的典型战例。创造了国共两党团结一致协同作战的光辉典范。国共两军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场从作战计划、兵力部署到战斗配合等方面,都协调一致,配合默契,给敌以致命的打击。游击战截断敌人的后方运输、弹药、粮秣的有生力量的补充,袭击其兵站等,使敌人的机械化兵种减少威力,前方守军顽强抵抗,陷敌于进退维谷、异常困难的境地。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我抗日军民同万恶的日寇进行殊死战斗的勇气和信心。又是一个秋天,那满地涨红了脸的高粱,一如抗日英雄欣慰的笑脸。

我国有着种植高粱悠久的历史,华北、东北都是高粱的主产区。高粱性温味甘,富有营养。它的用途极广,自古以来就是酿酒、造醋、提取淀粉、加工饴糖的重要原料。我国从古至今酿酒都离不开高粱,茅台、杜康、五粮液、杏花村,林林总总,所有粮食名酒的首选原料都离不开高粱,高粱对我国酿酒的贡献功不可没。《诗经·王风》中一首叫《黍离》的诗就是赞颂高粱的,“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看到这首诗,高粱那高峻的身影就会出现在我面前,它的苗,它的茎,它的穗,向我诉说着它的喜怒哀乐。高粱做成的食物芳香就会飘散在和风里。高粱感情丰富,高粱劳苦功高,竟然打动了文人雅士专门用诗歌来咏叹它。高粱是勇敢的,它毫不嫌弃土地的贫瘠,无论种在哪里,不管天旱雨涝,它都会钻出地面,蓬勃生长,所向披靡,成为粮食中最高的作物,很少有力量能够征服它。高粱跟土地有着特殊的渊源,它是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之一,是土地最近的嫡亲,土地的血液和气息与高粱息息相关,伟大土地的生命力会集中表现在顽强的高粱身上。

理解一种农作物需要阅历,更需要农村生活体验,我自幼生活在农村,高粱已密密地植在我童年的心里。当年忻州出产一种酒“高粱白”,烈性十足,喝了过瘾。如今富足的年代,种植的高粱也少了,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人们已经不怎么经常吃高粱面了,物以稀为贵,这几年高粱面已成为金贵的食物,走进了农家乐,走进了城市的酒楼,高粱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由高粱面做出的各种面食备受大众青睐。

高粱的坚韧和勇敢不是一般作物能比的,狂风吹不倒它挺直的腰杆;暴雨摧不毁它坚强的意志,千百年来,它和土地、人类血肉交融。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在那场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红高粱和中华民族同时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十四年的抗战,让中国人民浴火重生,十四年的抗战,让世人读懂了中国,红高粱为中国人撑起了一方明朗的天空,让大地沐浴着温暖的光辉。红高粱锻造了中国人,铮铮铁骨又似水温情。你看那挺拔而粗壮的身躯,它激励人们乐观自信,积极向上;你看那坚如鹰爪的根,强有力地抓住脚下深深眷恋的土地,用火炬般的歌唱来鼓励所有消沉的生命,让人们看到大地上还有希望在燃烧。高粱勇敢刚毅、憨厚老实、淡定从容,中国人一如高粱一样坚韧不拔地站立着,生活着,跋涉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