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彦峰的头像

王彦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随笔杂谈
202012/24
分享

从《木兰诗》探寻木兰从军的真相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是一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南北朝民歌,中学时代作为必备的古诗词,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作为一首旋律优美,意境高远的长篇叙事诗,讲述的是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孩,面对外族侵略,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走向战场,在战场上建立功勋,战争结束后返回故里,不羡高官厚禄,不愿安享富贵,只想回家与爹娘兄弟姐妹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花木兰名字探析

目前,最早记载花木兰的碑文在河北完县木兰庙,文载:“神姓魏,字木兰。”,《江南通志》中说:“木兰姓魏氏,名花孤”,在《归德府志》《完县志》《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中也有花木兰魏姓之说。尤其是在《大清一统志》中有:“木兰,魏氏女”的记载。可以说明木兰就是魏姓。让我们回过头来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北魏鲜卑族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在那个崇军尚武的年代,木兰以国号为姓,成为一种时尚。花木兰有可能是鲜卑族,也有可能是鲜卑化的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至于花木兰称谓,可能是由于木兰乳名“花孤”,“花孤”与“木兰”合称之意。久而久之,“花木兰”这个智慧勇敢,可歌可泣的的奇女子就留在了世人的印象中。

花木兰是哪里人

木兰的籍贯说法不一,有河北魏郡,山东任城,河南商丘,安徽亳州,湖北黄陂等多种说法。各有证据,争执不下。北魏史学家曹杰先生在《花木兰究竟是哪里人》中说木兰是山西雁北(大同)人,笔者认为符合实际,让我们从木兰诗中找出端倪。“木兰当户织”可以断定木兰是一位农家姑娘,纺纱织布。“可汗大点兵”“可汗”又称大汗、合罕、汗王,简称汗,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被用于称呼鲜卑部落的酋长,类似于汉字的国王。后来逐渐成为北亚民族高级政治体首领的称谓。鲜卑、回纥、柔然、铁勒、高车、突厥、吐谷浑、阻卜、女真蒙古等部族对首领皆称“可汗”。以至于后来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等国和东欧的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等突厥化穆斯林国家君主也称可汗。民国初年,哲布尊丹巴博克多格根也被袁世凯封为“呼图克图汗”,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被苏维埃政府废除,作为君主的“可汗”称号消失。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道出木兰从军行至河套一带黄河岸边,山西北部离内蒙河套一带很近,骑马急驰,一天可以到达。如果木兰是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无论如何,是不能完成远距离行军的。再看下一句“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说的是木兰早晨过了黄河,晚上到达“黑山头”,《魏书》载:北魏征伐柔然“出东道向黑山”,因阴山山体呈红褐色,被统称为“黑山”,过了黑山就是当时柔然的境界,柔然是活动在阴山以北的一个民族,在此前一直是北魏严防来犯之敌。因此北魏在都城平城之北,修筑长城,在长城沿线设沃野、怀朔、武川、抚冥和怀玄等六镇驻兵防守,又实行“兵户制”应对柔然来犯。“兵户制”,也叫“军户制”,是北魏时期很特殊的一项制度,即出于边地的民间百姓以户为单位世代为兵,平时耕种练武,遇有外侵就地上前抗击敌人。花木兰一家世代从军,是驻守在这一代的军户。因此花木兰从小练得一身好武艺,她替父从军,抗击柔然,是完成她家的兵役,更是实现保家卫国的宏远志向。

花木兰从军的年代

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南北朝民歌《木兰词》所反映的事实,《木兰词》为南北朝时期的民歌,这就确定了花木兰的生活年代,说明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南北朝以长江为界,南为刘宋王朝称南朝,北为北魏王朝称北朝,故总称南北朝。“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中有皇帝在明堂诏见花木兰的记载,当时南北两朝只有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有明堂,这座明堂建于太和十年。《木兰诗》中有“兵帖”、“策勋”、“大儿”、“爷娘”等称谓,明显带有北魏痕迹。“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北魏鲜卑族以肉食为主,当地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军民也喜欢肉食,亲朋好友相聚,杀猪宰羊招待是常事。“对镜帖花黄”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描述,起源于北魏,在那个崇军尚武的时代,施粉黛视为柔弱,“贴黄花”打扮成为一种时尚。木兰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之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对父母,对祖国有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

《木兰诗》对后世的影响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一首南北朝时期优美的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著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这是缘源于北魏尚武之社会风俗,创造了一代女杰。后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受农耕文明,进而接受中国文化,最终为中国文化所融合。就此诗而言,即使木兰之家原为鲜卑民族,也早已汉化;即使花木兰为汉人,或其他少数民族,也早已融入鲜卑,民族交融是大势所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故说《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北朝尚武风俗之融合,而《木兰诗》之根本精神,则是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花木兰的名字,已经成为一面旗帜,召唤着一代又一代女子为国建功立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