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暖阳给了你斑斓,你该零落了,幻为尘埃;你却说,是季节碾碎了金轮,厚重的你陶然回归。诗人用知秋一叶,承载着千年文化;用俊雅、精粹、唯爱的文字,坚守新诗的美学。诗人每每抬头向天,发现天澄澈如碧;低头看地,发现地波澜壮阔;翘首远眺,发现山叠翠含笑……这就是吉林省著名诗人李铁龙的《秋叶集》。他的笔下,彩蝶飞舞的花园是美的;落叶飞舞的瞬间是美的;大雪飘零的季节是美的;忙碌而充实的人生也是美的,和风拂面的瞬间是美的……这就是李铁龙的新诗美学魅力。
李铁龙的新诗,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是富有色彩旅行中的一个美丽而回味无穷的童话。“读诗切勿太匆忙,涵咏功夫兴味长。”因此,读他的新诗有如品茗,心若止水,慢慢研读,越品越浓,越品越幽香……
自然美:横看成岭侧成峰
新诗的自然美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现实生活的描写,使读者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得到人生的启迪。李铁龙的新诗富丽归于自然、璀璨归于平淡,毫无堆砌典故、雕章琢句、娇揉造作、制造人为的晦涩,而是崇尚真淳,质朴无华。
真淳,体现在事真意切的社会美。诗人笔下,绿芽、夏夜、初雪、飞向远方的白云、窗花、玫瑰、晚霞、炊烟、小草……都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为读者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如《秋叶》:“写满
对世事的感慨/每条纹路/都承载着/历史的询问/这是你椭圆的思念/催熟了/生命的果核”,诗人虚写秋叶,实写世事、历史与生命。又如《橄榄枝》:“太过沉重/你承载的/不仅是阳光、空气和水/还要保证/人类不再遭受/战争的杀戮”,诗人借写橄榄枝,倡导世界和平,反对战争。诗人深知霸权的野心还在做祟,人性的贪餍永无止境,炮火的硝烟还在上空弥漫,现在的世界还有血腥。诗人写景不单着意于形貌刻画,而是随意于神韵的浸染,使诗中的场面不现雕琢痕迹,自然而真实地情境交融,事真意切。
质朴,体现在清新雅致的艺术美。李铁龙的新诗,抒情直白,绘景质朴,无假手于辞藻堆砌之痕,无乞灵于古典神话之迹。如《初雪》:“抛一天柳絮/洒一地洁白/留一片记忆/抒一腔情怀”,再如《绿芽》:“抖落寒冬积淀的孤寂/和着早春轻柔的足音/掬一捧沉沉的相思/抹一片爱的绿意”,这些诗作如口语不经意流出,朴素无华,情感真切,语言看似平白,实则质而实绮,似癯实腴,正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现。李铁龙的新诗,用字简约利落,有些仅三言两语或那么几行,你得慢慢地品,才能余味不尽。如《根》:“虽然/位置永远在下面/又不见天日/却支撑起/整个世界”,仅仅22个字,就把“根”的力量写得淋漓尽致。又如《教师》:“用白色的粉笔/在黑色的黑板/写下了/多彩的人生”,仅仅22个字,就把教师的形象写得酣畅淋漓。还有《时间》《日历》《昙花》《诗》等,字字珠玑,点点琅玕,句句经典,凿凿箴言。这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诗歌的魅力。
哲理美:向阳花木易为春
富含人生哲理的新诗,能给读者以美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托物言志,借诗明理,以诗寓理,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大有“细物细无声”之效。李铁龙的新诗蕴涵大量哲理,多以筋骨思理擅长,以丰神情韵见胜,侧重理性思想,极具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审美意义。
纵观李铁龙的哲理诗,其主题明晰凸起,情感升腾跌宕,指向清晰辨白,爱憎是非分明。在情感色调和力度上表现为或群情激昂,如《走出隔离》《大爱无涯》;或厚实凝重如《并不遥远》《文字》;或错落舒缓如《并不遥远》《秋叶》;或轻快明朗如《春城随想》《贝多芬》……如果朗读这些佳作,需读者从作品整体把握和勾画,运动气息,收放语调,感触音韵,驾驭节奏,捕捉富含的哲思点,方可悟出真谛,成效彰显。
新诗中蕴含的哲理绝不是直接呈现,而是通过形象蕴含在意象之中,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其“情”其“志”并非仅仅是志向、情感,也指一定的思想与理趣。如李铁龙的《窗花》“贴上去/丰收的喜悦/剪下来/一年的劳顿/灯光下/溢满幸福的小屋/悄然盘起/疲惫的月色/秋夜无眠”。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象征体:小小“窗花”,贴上喜悦,剪下劳顿,盘起疲惫。“窗花”象征什么?上下联系,让我们集中到“溢满幸福的小屋”一句,象征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的生活,我们看到了“窗花”的同时,似乎听到了满屋的欢声笑语、载歌载舞。诗人实写“窗花”,实写“幸福”,虚实结合,神韵凸显,恰切地寄寓物外之理,给人以哲理之启迪。正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着殊途同归之妙。
情感美:何当共剪西窗烛
“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庄子语)。可见,诗离不开人的感情,而感情的抒发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真”字。李铁龙是一位颇具天赋的诗人,他用真挚感情体验世界,用心思考,迸发出创作的火花,使新诗充满感情的灵气。“……历史是瞬间的组合/一切的过去/把现在的堆积/听
金戈铁马/在顽强地倾诉/落地的腐叶/将不熄的激情发酵……”(《历史》)的恢弘气势,“……地之大/天之阔/气吞铁马金戈/挟着雷电/心醉砚中的泊/山林把残风/金石放高歌……”(《墨韵》)的壮观景象,这是何等的壮美;“在诗的梦境里/月光淋漓/执着地/把温柔抹在/梧桐的/叶片上……”(《梧桐树》)使人倍感清新明丽,“有浓/有淡/有聚/有散/放飞了自己/却吃饱了饥饿/温暖了严寒……”(《炊烟》)让人顿觉和谐优美,这是何等的幽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场惊心动魄/前所未有的抗震 救灾行动/在中华大地迸发……”(《大爱无涯》)中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这是何等的博爱……诗言志,律和声,歌咏言。李铁龙的新诗里炽热地燃烧着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自由、热爱真理的博爱之情,并以此征服了读者。如新诗《土地》:“人类用犁划过/把生命栽进 你的胸膛/于是 黄的种 黑的土/孕育了血色的思想/这世界就发生了变化”,细品诗文,即富含哲理美,又孕育情感美,极写诗人对土地的眷恋、挚爱与不舍。该作品曾获中国诗歌网年度“最佳十首新诗”称誉,十几次被国家及省、市诗歌晚会选为朗诵作品,著名军旅作家贾凤山曾在他的两本散文集中提到《土地》,并予以高度评价。
一切景语皆情语。春光明媚,他为发现属于在春日里所钟情的美而欣喜;炎炎烈日,他对自己喜欢的知了声追逐;金黄秋天,他期待着诗情画意的丰硕田园;萧瑟寒冬,他向往北风凛冽的白雪皑皑。在他的诗作中,形象美往往让位于情感美。这样做,并非形象美不重要,事实上形象律美绝不会被倾覆。相比之下,情感美更为重要,正所谓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无情便无诗,诗歌有了情,才会有血有肉有生机。
诚然,李铁龙的新诗,不仅仅具备自然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还兼具“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绘画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之建筑美、“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音乐美、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之意象美……他对新诗美学的坚守便是践行对新时代文化的担当。读他的诗,既是“大江东去”,也是“小桥流水”,宽而栗,直而温,简而无傲,刚而无虐。若从生命本源论去品他的新诗,就会品出对生活的热恋,对大自然的情切、敬畏乃至崇拜。诗人把根牢牢地扎在大自然中,永远离不开大自然这根割不断的血脉,这根硕壮的血脉在他的身心里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情网,为他的新诗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营养。于是,他让新诗去诉说对生活的感悟或者大爱大恨大彻大悟。40多年,他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诗集《心翼集》《思絮集》《秋叶集》,多次为省内中小学校、武警部队、大型企业进行古典诗词专题讲座,举办个人专题诗歌研讨会, 参与、策划、举办诗歌发展方向研讨会,荣获长白山文艺奖,其新诗作品更是得到了社会和文艺界的共识。啧啧称奇的并非其众多荣誉,而是他的那份定力、那份深稳、那份坚守、那份善始善终的深耕细作。
他的人和他的新诗一样,永远那样质朴归真。他将继续用新诗之光照亮美的人生、美的心情、美的风景,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