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佑湖的头像

魏佑湖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0/12
分享

“孝”可以解忧

“孝”可以解忧

 

 

 

孟子有言:“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又言“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我们应该畏圣人言,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百善孝为先,善从孝中始。孝,是一种美德;孝,是一种胸襟;孝,是一种品格;孝,是一种传扬;孝,是一种传承。心灵因孝,会变的无忧;心灵因孝,会收获沉甸甸的硕果。让孝成为我们的一种自觉,在心灵中开出美丽的花朵。

     前段时间,我下村入户了解农村吃低保的情况,可在一个村发现了这样一种令我惊讶的怪现象:有多子多女的老人享受低保待遇。究其原因都是由于儿女不孝,村干部对其儿女教育过,但无果,无奈只好让其享受。这种现象让我心中很难受,心里酸酸的。“可怜、可悲、可恶、可恨……”之类的词一齐涌上心头。我恨不得痛骂他们,“无父无母,禽兽也”。可我不能这样做,我在这里暂且不说是否符合低保政策,只想说一说“孝”字。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养儿防老的传统,百善孝为先。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的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的。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得以连绵不断。《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养我育我,不辞辛苦。”不管什么人,都有做儿女的时候,也都有做父母的时候。很多人在做孩子的时候,怎么也体会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直到做了父母才懂得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现实生活中,那些人的父母还能劳动,还可以给他们带来某些利益,他们就会把父母当做“宝”;而一旦父母老了失去了劳动能力,或是卧病在床,需要侍奉,他们又会把父母当成包袱、累赘而抛弃。这是极其有违孝道的行为。孝顺父母人之根本,怎样才能孝顺父母,孔子表态,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才是孝,但要做到和颜悦色,实在太难了,子女不仅帮父母干活,让父母有酒喝,有饭吃,显然不够,更要顺父母的意,让更多的人老有所依,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近年来,老人跌倒了要不要扶起来,在公交车上要不要给老人让座,给孕妇让座,让人纠结的现象是社会的悲哀,民族的不幸。然而,曾几何时,董永的孝行感天动地,曹植的《灵芝篇》中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林则徐十无益格言让人醒悟,让人借鉴,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孟子曾提出不孝的五种情况,即“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 在这五种不孝的情况中,有三种,均为“不顾父母之养”。父母并没有欠我们什么,不要把对父母的索取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会去爱其他人?他们必然也会失去朋友,失去事业的发展。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做人的最基础情感就是孝敬父母双亲。一个人对父母无情,对何人何物还复有情?!“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是一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爱慈,这是义务,是做儿女孝敬父母为人子女的义务。养亲是为人子女最最基本的义务。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这是为人的最最起码的准则。

     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子女对父母要有敬爱之心。孔子对“敬亲”特别重视,而且把能否敬爱父母,作为人与畜、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传统孝观念中,敬亲是比养亲更高层次的孝。只有上升到敬亲,才能算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连“养亲”都做不到的人,何谈“敬亲”呀?!又何谈得上是为人?!没有“养亲”、“敬亲”的人怎么会有真正的朋友,怎么会能财源广进呢?!也必定是一个贫穷的人!

    善待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做人的良知,多少人为自己没有机会侍奉父母而抱憾终身。为人处世中凡嫌弃父母的逆子,必将受到人们的谴责;凡是孝敬父母的孝子,必将受到人们的赞扬。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生命是母亲给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介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终前吃的还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季羡林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也写道:“我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季先生的家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他的家更是贫中之贫。离开家几年后的一天,已成为清华学子的他,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赶回家乡后看到的只有母亲的棺木;他伏在土炕上,一直哭到天明。季羡林先生说:“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老舍、季羡林先生在事业上可以说几乎都达到了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的巅峰,可是他们在忆起父母的时候都伤痛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心底深处留下了永久的遗憾。我们是平民没有老舍、季羡林先生那样高的境界,但我们也不能禽兽不如,我们应该应有我们人的人性。有人性的生活才是生活,有人性的生活才叫人生。如今的子女扪心自问,如今的我们双手合十放胸前,想想怎样对侍父母,怎样孝顺父母,怎样潜移默化教育我们的孩子去孝顺长辈,尊敬长辈,怎样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终,我们怎样向先辈学习,我们不孝顺父母有何颜面教育子女,有何资格让子女孝顺我们,有何德行为人长辈呢?

    孝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没有什么条件可言,没有什么理由可辨。唐朝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以淳朴的笔调,写出了出行在外的游子思念慈母的心情,写出了亲子之爱,反映了人伦的准则。小草尚报答春天的恩泽,何况为人子女呢?!我身边有这样一个故事,母亲二十九岁开始守寡,带着一儿一女艰难度日,但始终不肯该嫁,怕的是让孩子受委屈。终于有一天,儿子长大成人去闯天下落脚在另外一个城市。他一直盼望着境况好些把母亲和妹妹接来,为此,他早就为母亲准备好了新的衣裳和一双母亲最爱穿的软底鞋,只等待那喜洋洋的团聚时刻,但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忽然有一天,接到妹妹的电报母亲脑溢血而突然去世。当他急忙赶到并亲手为母亲穿上衣服和鞋子时,那种悔恨刺得他遍体鳞伤。我们总以为自己还年轻,我们总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机会多多,可是我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人世间有太多的偶然和遗憾。

 朋友:请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我们应该牢记毕淑敏的话“孝,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薄的一个红五分; 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颗野果、一朵山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也许是病榻前的一次聊天、一次怀旧、一次裹被、一次搀扶、一次洗脚、一次梳头、一次系扣、一次穿鞋,一碗粥、一口水,……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孝心无价。” 为人子女,止于孝。

让我们崇尚孝吧,谁都是父母生,父母养的。我们也会有老的那一天,我们不应该把不孝传递给我们的儿孙,让他们拾起我们不孝的文书,重蹈我们的覆辙。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开始,从孝敬身边的父母开始,让孝成为我们心灵中开出的美丽花朵。

这样,我们会不畏人言,会不怕于天。我们会活的踏实,会活的无忧,会活的快乐,也自然会生活的幸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