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当中,受邀最多的是婚宴。从八十年代简陋婚礼,到九十年代白色婚纱的兴起;从步行接亲,到三轮车,轿车的送亲队伍;从几百元彩礼到四位、五位、六位数彩礼;从一顿家宴到酒店几百几千元的酒席;无不诠释着百姓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从宣读结婚证那一刻的羞涩一笑,到昭告天下的“我爱你”;从夫唱妇随的顺从到“我是女王”的主角;夫妻感情由含蓄到直白,妻子地位由从属到做主,无不说明婚姻的自由,夫妻感情的深厚,妻子在家中地位的提升。可是,就在我们日子越过越好的今天,为什么离婚率逐年攀升,出生率逐年下降?农村彩礼从三位数增加到六位数仍然不能保证婚姻的长久?缺父缺母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到底哪根智慧神经出了问题?
反观我们贫穷的时候,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兄弟姐妹一大堆,缺吃少穿,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父母要出工,孩子是大的管小的,还要做家务,很多人连学都上不起。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也有自由恋爱的,但大多数是亲邻介绍的。花前月下没有时间,志同道合凭眼神确认。有三转一响的,人也好的,更好;没有三转一响的,只要人好,也成。结婚的时候,连结婚照都没有,一张结婚证,就成了一辈子的保证。要盖一座三间瓦房,夫妻同心同力要奋斗好多年才能实现。他们早出晚归,整日劳作,没有多少交流,更谈不上卿卿我我。可是他们同心同德,尽自己所能把孩子一个个养大,除了天灾人祸,很少有因夫妻矛盾造成家庭解体的。现在,这群人步入老年行列,又成了儿女坚强的后盾。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姥姥姥爷,都尽自己所能,给儿女带好孩子,做好家务,让他们干好自己的事。辛苦一生,奉献一生,绝大多数家庭完整美满。
现如今,一到谈婚嫁,就是房子车子。镇上的要县上的房子,县上的要市上的房子。在外地工作的,至少所在城市有房子。这都能说得过去,毕竟安家才能乐业嘛。这还不算,还要工作好,父母有养老保证,没有姊妹拖累。这样的条件,成家确实不容易。好不容易满足了这些条件,把婚结了,白头偕老也值得。可最可怕的是,过个一年半载,或是夫妻矛盾,或是婆媳矛盾,或是家庭变故,这场精挑细选的竭尽所能的婚姻结束了。没孩子的还好一点,有孩子的,无论跟谁生活都有缺陷。
每听到一对年轻夫妇离婚,我的心就揪紧一次:一个家散了,女人的青春,男人的奋斗,孩子的童年,家庭几十年的努力,都被离婚证撕得粉碎,今后的日子成了一串串问号。这些最亲密的关系造成的无遮拦的伤害,没有人来负责,合法合理就是不合情。相爱是游戏吗?结婚是过家家吗?育儿是激情的证明吗?如果是这样,祖祖辈辈的血脉在哪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哪里?历史长河中多次的灭顶之灾,我们的重生机会在哪里?问遍古今,孔子说“反求诸己”,是该好好反思自己了。
反求诸我们的父母。我们小的时候,能做的事,父母都留给我们做,不是父母懒,而是有更多更重的活等着他们干。于是,照看弟妹的活,喂鸡喂鸭的活,割草放羊的活,刷碗洗锅的活,都是我们做,不做或做不好,棍棒伺候。在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很多生存的本领:洗衣做饭,自制玩具,织毛衣,做针线,样样都会。家务劳动 培养了我们很多优秀的品质,如吃苦耐劳,勇敢坚毅,积极上进,敬爱父母,关爱姊妹,爱党爱国……。 更重要的是,随着长大,更能理解体谅父母的艰辛,做家务不再是父母的棍棒驱使,而是为父母分忧解难的自觉的行动。我们的父母,大多没有多少文化,可他们教给孩子的东西远比有文化的我们多得多。他们不是用言传,而是身体力行的示范。
反求诸我们自己。
我们是怎样养孩子的?五零六零这波人,成家立业大多在1975—1985前后。那时生活也不富裕,但比自己小时候好了很多。文革结束了,高考恢复了,改革开放了,包产到户了,各行各业蓄势待发。我们也赶上了国家大力发展的好时代:考学的,招工的,参军的,招干的,务农的,经商的,各种机会摆在年轻人的面前,只要努力,脚下就有一条路可走。很多农家子弟,走出农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和父辈相比,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心里想着:自己小时候吃了很多苦,要凭借自己的力量让儿女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让他们受劳累,不让他们受委屈,把儿女挡在身后,自己冲锋陷阵,披荆斩棘,清除一切困难和障碍,给儿女铺出一条平坦的路,还慷慨激昂地告诉他们:“你啥都不要干,只要好好学习,我砸锅卖铁,都供你上学。”当儿女长大成人,我们帮他们成家立业,帮他们料理家务。从儿女出生那天起,马不停蹄奔波至今,以为把最好的都给了他们。没成想,儿女却不领情,不乐意,不进取,不奋斗。理由是,这是父母的安排,不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们还百思不得其解地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痛定思痛才明白,我们给孩子遮风挡雨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经风雨见世面的机会,“樱桃好吃树难栽”,没经历“树难栽”,怎么能品到“樱桃好吃”。
我们是怎样树立孩子人生观的。
人生三大问“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看起来这是深奥的哲学命题,落实到具体的人,就是人生观的问题。我们常对孩子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一个好大学,有一份好工作,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样的人生目标无可厚非,可我们恰恰忘了,这是孩子的人生,支撑他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只有学习,还有良好的品德,健康的身心,独自生活的能力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知。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美、劳”,我们落实的最好最到位的就是智育,其他方面我们关注不够或没顾上。这样的人生理念,让孩子只看到树木,没有看到森林。
我们是怎样帮孩子树立价值观的呢?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这些利己的古训不停地给孩子叨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却想不起来说。总觉得自己是平民一个,国家的事有能人在,用不着我们操心,只要把自己日子过好就行了。完全忘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是平民的情怀,儿女长大也会成为能人,也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人生本是一场修行,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都在修炼身心,与各种艰难困苦做斗争。可我们总是把百分之一二十的轻松舒适展现给孩子,让他们误以为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当他们步入社会,尝遍酸甜苦辣才知道,有些弯路可以不走,有些跟头可以不栽,现实的确很残酷。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时,好家境,好样貌是首选;勤俭持家,孝敬父母,夫妻合力,白头偕老,不谈。婚后生活中,甩手,啃老的儿女随处可见。有房有车有收入有人带孩子,却没几个人愿意多生养孩子,还哀声叹气地说“养不起”。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不是平常人,而是公主,是王子。他们不是让孩子跟在父母身边,一起经风雨见彩虹,而是把孩子高高举过头顶,只见风景无限,不知脚下路难。这些是儿女的错吗?是!他们没有完全继承我们身上那些美德。是我们的错吗?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民族的美德完全传递给他们。当天天都是好日子的人生价值顺利实现了的时候,他们不享受,还希望他们做什么?当天天面临寅吃卯粮,面临一堆活等来等去没人干的苦日子的时候,他们的婚姻还能走下去吗?
一代又一代人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勤俭持家,艰苦奋斗,夫妻同心,永不言弃,永远是家最根本的保证。如何才有这个保证?圣贤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在第一位,是后面三个是基础和前提。如何修身?孔子说:反求诸己。曾国藩说:耕读。“耕”就是耕种劳作,这是农业社会的生存保证。在现在就是干好各行各业的工作,以保证家庭生活来源。“读”就是终身读书,学习生存之道和修身之道,以保证自己的所做所为,所想所求顺应天道顺应人道,这样才能家和万事兴。而家又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如果国家是大树,家庭就是扎在土中的毛根,根系越发达,大树越牢固,越茂盛。所以,家庭幸福不仅是夫妻的事,也是家族的事,国家的事,民族的事。每一个人,凡事求诸己,修炼好自己,德才兼备;每一个家庭耕读齐家,形成良好的家风家教。离婚率升高的问题,出生率走低的问题,各种社会乱象都能找到解决的途径。作为普通百姓,我们应该有这个觉悟,能力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