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宾川,夹裹着山高、坡陡,夹裹着金沙江、渔泡江,一路遇见。高原寒婆岭云缠雾绕,绝壁处悬挂的江湖晃荡。
一个叫做“若客来”的小村,偏安于大理、丽江、楚雄鸡鸣三州市一隅,在静谧的岁月中悠来漾去,演绎前世今生属于自己的江湖。
九十九弯、八十八坎,千仞“若客来”,离天三尺三。彝语“若客来”,山路弯弯曲曲;汉语“朱苦拉”,被诗意濡染为“人间天堂”。村庄以彝族分支的土家族村民为主,杂居着傈僳族、拉祜族和汉族。新中国成立初期,世居人数亦不过千。
咖啡的江湖
若客来也好,朱苦拉也罢,悠远的江湖似乎被历史一度忽略。明嘉靖年间,渔泡江铁锁箐一带匪患猖獗,对抗朝廷,云南巡抚邹应龙亲率将士前往宾川赤石崖平叛,部分残匪幸存者选择朱苦拉一带隐居。
淡泊中宁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南明灭亡,满清覆灭,朱苦拉独享风吹浪打、山雨欲来、繁荣落寞,她仿佛一个乖巧的孩子,在阿吁斯朵神山的庇佑下,在渔泡江温婉的怀抱中,不容外界染指。然而,清光绪年间,一位法国传教士偶然的遇见,使这里有了一座土气中夹杂洋气的天主教堂,让这片沧桑净土才被一粒小小的咖啡豆倾情激活。
1892年一个酷热的季节,田德能从越南带来两株咖啡苗植下(经考证为第一代咖啡树),几年后在教堂周边发展为24株(经考证为第二代咖啡树),活生生让朱苦拉陡现咖啡的江湖。村民们有幸尝到咖啡的浓香,心中便埋下驱不散的郁结。于是,各家各户把玩起了咖啡,让其一代代繁衍,咖啡树的子孙达到了1134棵……
彝族民谣曰:“若客来是诸唛给,咖啡称苗子喽唵……”翻译成汉语就是:朱苦拉缺粮饿肚子,就怪咖啡树子栽多了。曾几何时,咖啡成了懒惰的代名词。
无心插柳柳成荫。田神父无意之举,成就了朱苦拉百年经典。新世纪初期,中国咖啡龙头企业后谷咖啡专家到朱苦拉实地考察,意外发现13亩咖啡是中国最古老的咖啡,并将其命名为“后谷之源”。千余棵百年老树成为中国咖啡的“活化石”,朱苦拉成为中国咖啡的发祥地,“朱苦拉古咖啡”品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朱苦拉咖啡声名鹊起。
咖啡林蔚然而古远,朱苦拉朴素而秀美。从春暖花开到金秋时节,这片令人陶醉的咖啡林始终以绿的姿态、白的风采、红的神韵荡漾着古老而神秘的江湖。在史无前例的精准扶贫大决战中,整村推进项目让121户贫困程度深的建档立卡特困户住进新居,圆了“脱贫致富梦”……
遇见朱苦拉江湖,让人遇见神往;遇见朱苦拉咖啡,让人遇见魂牵梦萦。火塘上铜壶烧煮、大碗品喝传承一个世纪的旷世弥香的咖啡,满足了古村人家放牧、耕种以及坐在牛圈上沐浴阳光话家常、唱小调的慢生活的惬意。
背倚最古老咖啡的树干,脚踏最古老土地的玄峻,看青山绿水、云卷云舒、苍鹰滑翔,听金沙水拍、鱼泡江涌、毕摩歌舞。那红中带绿、红得似血似玛瑙的咖啡豆,那被岁月熏染得发黑的土墙、板壁和竹篮子,那见证沧桑变幻的古宅、古巷和古教堂,以及石碾边的鸡鸣犬吠,小巷中的马嘶牛吽,还有银饰花衣秀裙,左耳蜜腊珠、右挂花银圈的粗犷,头盘大黑包头身披羊皮卦的乡愁……
火塘上跳动的火苗闪出朦胧,葫芦笙幽幽飘荡,一切皆被浓郁的香气浸染,思绪如铜壶里的咖啡沸腾不止。
那座古教堂早已褪色,余下更多的是咖啡江湖被中国化了的禅意。
女人的江湖
咖啡物语预示:“甜中带苦忠实的真心”。若客来的江湖演绎遇见女人、爱情和甜蜜。
懵懂的江湖依旧落于俗套,与女人纠结,古村沧桑的老墙和陈年的瓦砾之中,美丽芬芳的传奇一代代衍生。
山势大起大落,道路曲折迂回,朱苦拉江湖依旧此起彼伏。19世纪末期,金沙江、渔泡江沿岸出了一个飞扬跋扈的“顺江王”张邑清,他强占土地,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民怨积深。更有甚者,抢来72个漂亮姑娘和年轻媳妇卖到山外去给汉人去做小老婆、当佣人。血气方刚的彝家杞姓男子,相约数人到宾川县衙告状,然“顺江王”手眼通天,上下打点,官司每告必输,还要受到报复清算。后来听说省城昆明来了红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精通法律,能与政府官员平等对话。于是他们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半个月辗转到了昆明,找到了法国传教士田德能,请他出面帮忙诉讼。田神父欣然同意,亲自到朱苦拉实地调查取证。后来,官司打赢了,田神父就来到朱苦拉,开始建教堂,传教兴学。
走进朱苦拉村,古老斑驳的教堂在村子中矗立,充溢着异样的神秘与庄严。凸凹不平的青石板路面,依稀可见的马蹄印痕,印证着古道的悠远。
在朱苦拉,“喝咖啡是一种生活习惯,不像城市里那么讲究。”最美教师郑淑莲是村里仅有的两个汉族人之一,也是朱苦拉小学唯一的老师。至今她还记忆犹新的,是30年前跟男友到村里喝的第一口咖啡,是隔壁邻居煮给她的,“很苦,跟中药一样”。
人即江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江湖。郑老师也不例外。江湖在中国古代哲学大咖的眼中有着多重引申含义,《庄子·大宗师》:“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衍生出“天下”的意思,与原意截然断裂。江湖是美丽的,在深夜独自舞剑,像风一样潇洒;在人间男耕女织,共奏高山流水、恬淡人生,传承绝世的经典。
郑老师的江湖如同咖啡醇香而美丽。一个朱苦拉村小伙到四川当兵,结识一个美丽的姑娘,二人海誓山盟,相约永远。但小伙不敢告诉姑娘朱苦拉的偏僻和山高路远,害怕姑娘不跟他走。退伍时,美丽善良的姑娘义无反顾跟随着他从四川到云南,再从大理到宾川,山一程水一程,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家朱苦拉……这个姑娘就是郑淑莲。她独自一人坚守小学30年,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朱苦拉的孩子,成就了这块世外桃源中的美丽传奇。
石磨磨出的咖啡粉摆在橱柜中,郑淑莲习惯地称为“咖啡茶”,每当有客人来,她总会用“咖啡茶”招待。一小勺咖啡粉,一小勺白糖,然后冲上开水,火上煮沸,大家都用碗喝。郑淑莲说,煮咖啡方法的源于古老,不像城里人那样细烹慢煮。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朱苦拉江湖一直寂静生长。从名不见经传的“草根”咖啡到今天的成名,其故事更像一部传奇,一张名片。几年前,朱苦拉通了公路,一颗小小咖啡豆揭开了朱苦拉的神秘面纱,外界终能一睹朱苦拉甚为稀有的小粒波邦铁皮卡咖啡的魅力。
远在北京的白领丽人万雪君就缘于这种文化感召,才决定把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建设咖啡产业中来,才有了让百年咖啡文化重焕新生的愿景。
2010年,万雪君在朱苦拉村品到铁壶煮的咖啡,感悟了村民原始加工、冲煮咖啡的咖啡文化,让她惊喜万千,改变了她咖啡普遍被视作舶来品,属于城市人消遣的咖啡文化的认知,结下了她朝觐与拯救百年咖啡文化的不解之缘。于是,她倾心血、建公司、拓基地,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搅动了新时代咖啡江湖的碧浪。
2014年,万亩咖啡基地迎来盛果期。曾经的荒山秃岭,华丽转身为“朱苦拉咖啡梦庄园”,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文化、生态、旅游峰凸起,博物馆、体验馆、产品展示区、咖啡主题会所惹人眼球。
“引领咖啡追梦人,朝觐自己的咖啡树……”万雪君如是说。“朱苦拉”不仅仅是一个品牌形象,更代表了中国咖啡文化的根与脉。
时至今日,朱苦拉殊荣沓来:中国咖啡发源地、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朝觐者不畏山高路远,于此接受咖啡的洗礼。
咖啡飘逸香醇,村民至纯至情。访客每至于此,皆有归家之感。面对热情的核桃加咖啡,一碗又一碗,喝到极致,叹为观止。
遇见咖啡,是从舌尖到心灵的朝圣。
遇见朱苦拉,是人们朝圣咖啡的江湖。
朱苦拉的江湖,纵横于树丛,逍遥于山野,浪漫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