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永杰的头像

武永杰

鲁迅文学院学员

报告文学
202010/31
分享

赵洪成脱贫记

盛夏的夜晚,月影婆娑,凉风习习,赵洪成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的板凳上纳凉。二儿子赵启政从市里回来了,媳妇抱着五岁的小童童玩着智能手机,呼吸着新鲜空气。院子里停放着一辆小车,家里的灶膛边,电饭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新鲜的玉米刚出锅,童童嚷着要吃玉米。奶奶掀开锅盖,拿起一个放在碗里,晾在锅沿儿边。

“妈,地头通电了,玉米、葵花长势不错,咱家的几十只羊长大了,过两天我给你们买一台冰柜,宰了羊,肉放着慢慢吃,也不怕搁坏了。” 赵启政说。

“家里通电了,你们过节放假常回家看看,我和你妈想你们了,机电井灌溉省时又方便,我们准备两年之内把所有的债还清,你们好好在外工作,过两年,在城里买栋房子,秋收农闲,我和你妈有地儿去了,以后的日子有盼头喽……”68岁的老人赵洪成耸耸肩膀,感到无比轻松。

从2017年那个脱贫的春天开始,赵洪成就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赵洪成站在明晃晃的院子里,把热腾腾的玉米端上桌。一缕柔和的月光洒在油漆斑秃的桌面上。淡淡的月光静谧优美,在酷夏的夜里泛着清凉的柔光。

自从城里来了那辆电力急修车,赵洪成一家的生活就变了样。

2016年8月5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兰图克镇林场的小路上驶来了一辆车。赵洪成眯着眼睛死死盯着这辆车。“这个稀罕疙瘩会是谁家的呢?”赵洪成一边走,一边想。他抱着柴火正要回院里,谁知汽车停在了他家门口。车上走下来几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领头的黑脸蛋儿,小眼睛。赵洪成背着手,眯着睛,仔细打量。那人衣服上印着“巴彦淖尔电力”几个红字。还没有来得及思考,那人就拉着他的手,唠起了嗑:“真没有想到老天爷长眼,让他遇见了恩人。”

赵洪成逢人送上自己编的顺口溜:“染白双鬓累弯腰,忍看禾苗缺水浇。穷家堪叹收入少,梦生富裕路遥遥。今来农电好领导,解困帮贫架银桥。电线送来幸福水,能让俺家解渴焦。”“户户通电”打通农牧区用电最后一公里,赵洪成竖起了大拇指。

可谁能想到,赵洪成幸福生活的背后,却有着一段难忘的岁月。

沿着巴彦淖尔市乌兰图克镇向北行驶,巍峨的大阴山在湛蓝的天空下勾勒出壮美的轮廓。苍茫的大地上,红柳摆动着细长的腰肢,那些细宽而密实的叶子蓬勃在戈壁的盐碱地上,远远望去像一片早霞披在戈壁滩上。它们把根须无限地深入到沙地里。在茫茫戈壁上擎起一丛丛、一片片生命的绿意,任飓风撕扯干枯的身体,依然无怨无悔地坚守在这里。

这是一片荒凉的土地,更是一片充满青春记忆的爱恋之地。也就是在这片林子地,让赵洪成有了一辈子的牵挂。

巴彦淖尔市新华林场东分厂在乌兰图克镇新胜一社的最北端,曾是一个国有农场。在20世纪六70年代,这里曾经聚集着许多从城市来的下乡知识青年。

1976年春天,20岁的赵洪成跟随山东菏泽几个老乡来到这里支边。刚下火车,政府工作人员就把他们接到了林场。他们在场子里的集体宿舍安顿下来。第二天,林场的一位老师傅把他们带到林子地,告诉他们以后这就是他们的工作,种树、除草,浇水打堰......

赵洪成高中文化、知书达理。高凤玲初中文化,家住林场前二十公里处的新胜一社。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很快俩人确定恋爱关系。那年冬天,赵洪成和高凤玲喜结良缘。赵洪成成了高家的倒插门女婿。几年后,老乡们纷纷返城就业,赵洪成却因为娶了高凤玲再也没有离开这里。

林场里杨树黄了又绿,大杨树砍了又种。赵洪成眼看着手指粗的苗子长成了参天大树,望着这片曾经留下青春记忆和奋斗汗水的土地,他感慨万分。岁月在蹉跎中失去了原有的光泽,生活的艰辛让这个异乡人多了一份孤独与寂寞。

刚结婚,赵洪成住在高凤玲娘家,长期在娘家生活很不方便,结婚第二年,赵洪成决定在林场不远处的平地上建二间土房。一是为了看林方便,二是房子前是高凤玲娘家的几十亩土地和自留地,方便耕种。

那年春天,赵洪成和高凤玲扣土坯子、担沙子、打地基。在高凤玲娘家的帮助下,一栋黄土坯小屋建成了,木制的小窗户,麻纸糊的窗面,虽然不够严实,但可以遮风挡雨。

冬去春来,赵洪成两口子打草、护林,修剪树木,起早贪黑地经营着这片土地。但是,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垦,黄河水位下降,每年林子的灌溉成了难题,庄稼收入也不好,他们日子过得紧巴巴地。

大儿子赵启明、小儿子赵启政先后出生,原本贫困的家庭更加拮据了。林场工资不高,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根本不够养家。

新华林厂东分场地处黄河灌溉水源的末梢,这里地势偏高、土地沙化,黄河水流经上游几个村子后,到达赵洪成的林子地,几乎没有什么流量。每年到了轮灌时,赵洪成和高凤玲打坝引流,格外精心地伺候这片土地。他们眼睁睁地望着“哗哗”的黄河水流进了别人家地里,黄河水到他家地头总断流。两口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八十亩地收入甚微。

“骑摩托,住洋房;坐沙发,睡暖床;电话机,床头放;多余钞票存银行,高高兴兴奔小康。”虽然这样的顺口溜在村里已不是佳话,但对于赵洪成来说还是一个梦想。别说住洋房啦,就是普通的用电问题都成了大问题。

农网改造,村里的电杆子换了一批又一批,变压器换了一次又一次,容量不断增大,但这事好像与赵洪成家无关。因为家住偏远,就连照明用电也跟不上趟。赵洪成家因为没有电,与外面隔绝,两口子对好多政策一无所知。

土房年久失修,挡不住雨水的冲刷,冬不保暖,夏不遮雨。1995年,一场大雨冲塌了他家仅有的两间泥巴小屋。赵洪成望着从雨水里捞出来的几床被褥,求助乡亲,四处乞讨丢尽了脸面。

那年秋天,在村里乡亲和娘家兄弟的帮助下,他们用土填平了小院的低洼处,又买了砖瓦,在大家伙的帮助下盖起三间砖瓦房。院子不大,两个卧室,铝合金玻璃大窗户,太阳照进来很暖和。新房子刚刚盖起,盖房子欠下的债要还,春季的化肥和打种的钱要还,两个孩子上学的学费要交,赵洪成急得焦头烂额。

望着自己辛辛苦苦打理的林子地每年都在缩小,赵洪成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涩。村里修路、高速公路建设,林子地被占了。从前林场有漫山的红柳和杨树,而如今,小片的树林分给了村民自己管理,国有农场不景气解散了,赵洪成的工作没有了。每个月一百多元的工资也没了。虽然工资很少,但柴米油盐可以买回来。两个娃娃正在长身体,饭量大,每月总有几天青黄不接的时候,高凤玲就去地里挑些野菜回来搭配着吃,勉强可以过去。

赵洪成怎么也不相信,自己会被老天爷饿着。他望着半坡黄土半坡沙,看着几十里外白花花的地下水流进了别人家的农田,他就是不相信,凭着自己一身硬骨头,怎么会让老婆娃娃吃不饱?

2002农历年春节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赵洪成遇到了一个村干部。村干部给他介绍引流改造工程,就是把从前的灌溉渠子平整后,加上防渗板,利用小源引流沟的原理,让河水储存起来,起到节流的作用。农历正月还没过完,赵洪成就向信用社贷款,托人买了混凝土防渗板。为了省工钱,他自己挖渠打堰。十五公里的渠堰改造工程,夫妻俩累得筋疲力尽。为了在灌溉之前完工,赵洪成起早贪黑地在地头忙。

渠边的杨柳开花了,那耀眼的粉绿让人充满希望,阳光下柳絮纷纷扬扬,仿佛一场奇妙的“太阳雪”。往事如烟,多少甜蜜,多少怀念,还有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幕幕地闪现在他眼前。为了生活,赵洪成很少回山东老家。记忆中,他只回过二次老家,一次是父亲过世,一次是母亲过世。

那天上午,正在田里干活,突然,赵洪成感到四肢麻木,大脑意识模糊,然后就重重地栽倒在地上。两个孩子和高凤玲推着板车把他送到了镇里的医院。经检查,赵洪成因长年劳累、饮食不当,患上了脑梗。家里仅有的几百元钱给医院交费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赵洪成慢慢地恢复了记忆。可这个贫困的家庭,根本支付不起医药费,赵洪成拖着一条不太利索的腿出院了。

2003年,春天不见雨水,黄河水位不高,经过引流改造后赵洪成家的地灌溉仍不见成效。银行贷款要还,赵洪成每月药钱都不能保障。

命运像沉重的车轮,一点点地压在岁月的小径上。石头在挣扎,草儿在摇曳,赵洪成每一次的努力,只为摆脱命运的压迫。

林子里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那声音像管乐队里的小号,音质悦耳多变。林子地是赵启明、赵启政的乐园。春天,他们在林子里打鸟、掏蛋。夏天,他们在这里乘凉睡觉。假期里,他们在这里晨读。他们的学习成绩个个名列前茅。

2000年,赵启明初中毕业,赵洪成向村里一个远房亲戚借了五十块钱,把他送到了杭锦后旗奋斗中学。

春夏秋冬,寒往暑来,赵启明珍惜校园里的生活,一边学习一边勤工俭学维持生活。艰苦的生活,能让他静下心的就是读书。一本《城市建筑与艺术设计》的书,两年来一直陪伴着他。自从有了这本书,这个农村娃娃竟然喜欢上了设计学。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美术,悟性很强。2003年,高考前二个月,他参加了学校举办的集训班,竟然被北京建筑学院录取了。

寒窗苦读,赵启明只想走出这片林子地。老父亲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日子过得紧巴巴,从小到大,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一双黑色的松紧口鞋是母亲辛辛苦苦缝制了半个月的手工作品。

家里没有电,赵启明习惯了在林子里看书。没有电视,信息不畅通,居住地偏远,他家人很少和村里人来往。赵洪成一家对国家政策了解甚微,他们不知道如何向政府申报自己的困难。学校报道的日子一天天临近,赵启明的学费仍然没有着落。赵洪成的腿疼得厉害,下不了地。高凤玲急得向亲戚借钱,可亲戚也都不富裕。原来的欠债还没有还清,有谁还敢把钱借给一个没有偿还能力的人?

弟弟启政初中毕业,学习成绩也非常好,为了让哥哥能上大学,他主动和父亲提出辍学,去城里一个远房亲戚的汽车修理铺当徒学。

十二年寒窗,启明只想走出这片林子地,渴望着越来越临近开学的日子,启明不由得紧张起来。又一个不眠之夜,全家人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启明的心好像有一道撕裂的伤口在隐隐地作痛,惆怅的阴云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一家人身上。万般无奈之下,父亲和院方取得联系,院方领导回话,只要孩子买上火车票,带上几百元伙食费到校就可以,其余的事情院方想办法解决。眼看着开学日子一天天地临近,几百元的路费和伙食费一直凑不齐。

那年秋天仿佛来得特别早,秋旱过后,玉米地里干枯的枝叶直立着。那微微泛青的秸秆里藏匿着干瘪的颗粒,高凤玲头顶一块湿毛巾,在地里收拾农作物,她不忍心让那些仅有的颗粒丢失,也不忍心让自己家的大黄狗断了口粮。院子里,几十鸡等着觅食,老头子身体不好,鸡汤不能断了。

岁月的蹉跎让赵洪成两口子显得越发苍老。秋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娃就背着行李进城打工了。赵启政在一个修理铺学习汽车维修,赵启明进城学美工。因为家里没有电,他们很少回家。

赵洪成两口子望着空空的四壁,寂寞、孤独、压抑。

2013年,赵启政打工挣了些钱,买了一台太阳能发电机。一米长的发电板子,只能持续家里照明用一两个小时。如果遇到天气不好,七瓦的小电灯泡也带不起来。他又从修理部抱回一台小电视,老两口终于可以看到黑白的图像了,但电压不稳,播放经常中断。

2016年夏天,老两口正在玉米地里干活儿,远远地看见一辆黄色的皮卡车停在家门口,几个戴安全帽的人从车子上走下来。

赵洪成和高凤玲抱着柴火闻讯走来。赵洪成颠簸的腿跟不上高凤玲的步伐,他一颠一颠地跟在后面。高凤玲把怀里的柴火放在院子的墙角,朝着黄狗喊了几声。赵洪成抬头看到皮卡车里放着许多工具,车门上写着“临河供电分局急修车”。

“这车是从城里来的,咱们城里也没人啊!”赵洪成心里默默地嘀咕着。一个戴着墨镜的中年男子说:“大妈,你家还没用上电吧!”

“是呀,自从结婚住在这里,一直没有电,前几年用太阳能发电,小光板连几瓦的电灯泡都不起来,遇到阴天,那板子不起作用。这黑灯瞎火的日子,啥时到头呀!”高凤玲唉声叹气地说。

赵洪成坐在一边和中年男子拉起了家常:“我们在这里看林子,为了照顾放便,四十年前就把房子建在这里,可是这儿距离前面那个村子二十里地。我们这里一直不通电。这几年,贷款要还,借别人的钱要还,因为没有钱,两个孩子辍学到城里打工;因为没有电,孩子们都不愿意回家,我们住这么远,谁给我们拉电线,我们也花不起那钱呀。”说着,赵洪成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大叔、大妈别急,咱们慢慢说,我们就是给你们解决用电问题的,以后有啥困难找我们。我叫孟志义,是图克农电管理所所长,我们会把你们的情况向局里反映的。” 孟志义把一个名片递到了赵洪成手中。

九月北方的中午,阳光炙热,几位穿着工作服的电工后背印出了深深的汗渍。他们刚从前面的村子整改下户线路过这里,在几个陌生的面孔中,高凤玲一眼认出了袁二套。不错,二套他家住在前面的村子,二套从小心灵手巧,懂电,前几年当了电工。这些日子农网改造,农电工工作任务不少。挖坑,立杆,线路维护,急修从来没有停息过。

“这好事能轮到我们?不花钱还能用上电,难道这费用国家给咱们出?”赵洪成送走了客人,心里不停地嘀咕。

自从孟志义来过他家后,老两口就有了盼头,干活有了力气。前几天,赵启政回家,刚一进门,老两口把这特大的消息告诉了二儿子。“有了电我们把水泵接在机井上,灌溉省时又省力,前头那几个队都这样……”赵洪成心中盘算着,期待着再次能见到孟志义。

孟志义51岁,中等个头,身体偏瘦,一张黑黑的脸上嵌着一双并不大的眼睛。2015年6月,他从临河供电分局旧城营业站调到乌兰图克农电所任所长,是一位有着30年工龄的共产党员。2015年分局调整工作,他主动申请来到乌兰图克供电所任所长。在20多年的基层工作中,他和村民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生活状况和需求。因长期在外奔波,他的脸很黑,大家亲切地称呼他“黑脸所长”。

孟志义刚调到乌兰图克农电管理所,第一件事就是排查无电户和困难户。为了核实情况,他夏季深入到农民的地头,秋季深入农民的粮仓;为了用车方便,他把自家的轿车开到了所里。如果遇到所里司机外出检修,乡亲们有事急需处理,只要一个电话,他就自己开车前往。农忙时,他几个月不能回家,办公室里的简易床上放着他的日常用品。妻子理解他的工作,主动承担起照顾孩子和老人的负担。

孟志义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平日里,镇里哪条线路需要维修,哪个地方有什么故障,他都要一一记在小本子上,直到事情处理完毕,他才会在笔记本上画上一个标号。第一次走进赵洪成的家后,孟志义心里就一直惦记着他们。

三天过后,孟志义又一次走进赵洪成的家。这次,他们车里放着一些米、面、油。孟志义招呼几个徒弟把东西从车上搬下来,放在屋子的墙角边,说:“大叔,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已把您的用电情况向局里反映了,局领导班子正在研究,有情况,我们立即给您回复,你安心在家养病,这些东西你收下,是我们所里一点儿心意。”

没顾上喝一口水,孟志义就匆匆忙忙奔赴下一个工作现场。

临河供电分局接到申报后,相关负责人召开会议。解决新农村、新牧区用电问题,打通农牧区用电最后一公里,从农民最需要的问题入手。 临河供电分局当即组织人员进行方案设计。工程部、生产部主要负责人加班加点,研究设计方案,统计预算材料。

五天过后,临河供电分局工程队进驻新华林子地,进行线路勘测设计。

那天,赵洪成正在院里喂鸡,看见几个工人拿着测量仪和望远镜议论着什么。另一位同志戴着眼镜在纸上画着图,旁边的一位师傅不停地指点着。赵洪成闻讯走过去,原来他们是临河供电分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做线路走向规划。一位老同志拍着赵洪成的肩膀说:“我们是来规化线路的,你家很快就会通电的。大叔,等着好消息吧!”

从此,赵洪成不再寂寞,门前经常有电力工人前来作业。“最近乡里要把油路修到房后面,这下出入方便多了,孩子们回家再不用颠簸半天啦!”赵洪成心里默默地想。

这一年,金秋的原野秋高气爽,赵洪成家门口特别热闹,每天都会有修路车、电力急修车从这里经过。

经过一段时间的施工,一条从新义村出发的高压线建成了,69基的电杆排成一队,16公里的银线跳跃在原野上。一台100千伏安的变压器安置在赵洪成的房子后。

2016年 10月30日,对于赵洪成一家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和安全检查,赵洪成家完全具备送电条件。

那天,天蒙蒙亮孟志义就从巴彦淖尔市家里出发。经过二个月紧张筹划,赵洪成家终于能用上放心电啦,想起这事,他心中一阵喜悦。

皮卡车在赵洪成家门口停下,孟志义走进家门,老人家精神格外好!这些天,他一直盼望着孟志义过来。院子里大黄狗亲昵地走过来,摇着尾巴跟在身后,仿佛迎接着自己的主人,老两口见到电力工人仿佛见到自己孩子一样。

小孟把电闸轻轻合上,霎时,明晃晃的电灯照亮了屋子。赵洪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高凤玲拿出了去年赵启明从城里买的一台抽水泵说:“有了电,这家伙配上了用场,八十亩土地灌溉没问题了。”

大家忙乎了大半天,高凤玲非要留他们吃饭,却被孟志义拦住了:“放心吧,你家用上了电,以后用电上有什么问题,找我们,我们会常来看你的。”

太阳高高的悬挂在半空中,炙热的阳光照得人们睁不开眼睛,高凤玲一只手遮着眼,望着远方,一辆黄色的皮卡车飞逝在尘土中,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车辙。

尾声

时间仿佛一道长长的影子,当我们仔细寻找时,却发现在不经意中它已经转到了另一边。过去的苦难留在了记忆的沙滩上。

2017年农历春节,林场里的小院里柔和的灯光照亮了门前的小路,一双大红“福”字挂在了家门口。红火的灯笼下,一副对联十分醒目:“电线拉到大门口,福到人家福水流。”一种说不出的喜悦飘荡在赵洪成老两口的心头,赵洪成第一次过上了亮亮堂堂的春节。

赵启政带着媳妇孩子回家过年了,他买回来了40英寸的平板电视机和电冰箱。赵启明从城里打工回来,带回了电炒锅、电饭锅、高压锅。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包饺子,坐在家里看电视,谈论来年的好日子。

2017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春天从深深的泥土中拔节而出,婆娑的杨柳淹埋了风的足迹。刚过二月二,赵洪成就开始锄地,望着清清的河水留进了自家田,他逢人就夸:“村里来了好电工,电线拉到家门口。”

2017年6月,阳光灿烂,乡村里满是盛夏的繁华。阴山在蓝天的映衬下勾勒出倔强的线条,灰色的柏油马路从新义村伸向东北方向,一基基电杆整整齐齐地立在蓝天白云之下,一道闪亮的银线迎着阳光在空中舞动。

三间红砖房子,整洁的院墙,干净的院落,谁都不会想到,这里曾是贫困户赵洪成的家。

走进赵洪成的家屋内散发着浓浓的中药味,赵洪成坐在沙发上着看电视,高凤玲用电锅给老汉熬好了药。赵洪成说:“喝中药很见效,下地行走,动作也灵敏多了,还能在地里干活。”院子前的玉米地里,一望无际的绿色像铺开的地毯,向日葵打展开金色的花瓣,迎着阳光舒张着绿色的枝叶。

如今,一台水泵完全可以满足八十亩土地的灌溉问题。城乡同网同价,用电既经济又实惠。去年,他家电费花了1600元。

2017年,赵洪成家毛收入十五万元,除去买化肥、籽种的钱,老两口纯收入11万元。

“真是感谢供电所里的娃娃们,他们三天两头过来看我,开关坏了,保险丝坏了,没有少麻烦你们。”高凤玲拉着孟志义的手执意要留他吃饭。孟志义赶紧拒绝。

夏日的太阳在空中升腾着炙热的光芒。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麦浪翻滚着沉甸甸的希望。远处,农家乐的蒙古包里传来了悠扬的马头琴音乐,那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在耳际响起。

把扶贫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头,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电网实现绿色升级。巴彦淖尔电业局开展“零距离”保电服务工作。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井口渠边,对重点部位、重点工程进行排查。2016年到2019年,巴彦淖尔机井通电工程投资39535万元,涉及全市5个贫困旗县,完成新建高低压线路1497公里,配变压器1901台,为5161眼机井通电提供便捷服务。

有了电生活变了样,日子过得和灯一样。从前日子过得憋屈,自从用上机电井家家户户天天像过年,河套平原这块物泽天美的风水宝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这里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地跨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生老病死,无牵无挂。”的梦想在河套大地的乡村沃野中已变成了一种现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鸣奏着和谐动听的歌曲,一台台大型点播机活动在沃野,沉睡中的河套平原在九曲黄河几字弯上奏响了前进的乐章。果园里苹果红了,地里的小麦熟了,金黄的玉米吐着丝絮,绽放着丰收的喜悦,电力精准扶贫让偏远农牧民摘掉了穷帽子,照亮了人们致富的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