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宇鹏的头像

王宇鹏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4/15
分享

人要诗意的栖居

       

人要诗意的栖居

                                                         王宇鹏


孔子认为诗的功能主要是兴、观、群、怨。可以这样通俗地理解:《诗》可以触发情思;能够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还能结交朋友,讽谏权贵,斥责世上不平之事。

诗是有灵性,有神性的,是触及灵魂后的精神顿悟。诗的生命在于情,诗以美的语言传递着真与善。诗歌缘于对神性对母性的向往,成于对故士对原野的凝望,兴于对劳动者的赞美,归于对爱情的守望。诗歌寄寓着真爱,流淌着亲情,有着美的节律和韵味,能够温暖疲惫灵魂,是我们精神栖息的家园。

      一颗躁动干枯的心如果能受到诗的浸润,这颗心必然会澄澈通透丰盈。人的精神受到诗的滋养,人就会心灵神明,精神爽朗,眼神润泽,神采飞扬,气质优雅。因为读诗,可以让人远离尘俗的车马喧嚣,在宁静的世界里,以诗文涵养精神,让生命充满张力和华采。
      诗伴随人类劳动而产生。在我们人类改造物质世界和开拓人类精神文明疆域的过程中,诗与人相伴而生。诗的技巧自然生成,由点及面铺叙成“赋”,厚此薄彼即为“比”,由物及人而为“兴”。想想我们的先人,在困苦劳作中还能吟诵《豳风.七月》,我们的先人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艰辛的劳动过程却有了诗情画意,广阔的原野成了劳动作诗的画版,他们在协作的劳作中产生对生命的关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们爱诗是因为我们向往田园牧歌,渴望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徜徉在诗的世界里,能够涵养我们的敬畏虔诚崇高真诚的心灵。

 

现实生活是滋养诗歌的土壤。人类脚踩火热或冰冷的大地, 劳动自然就成为生存的第一需求。当劳动产品极大丰富,阶级压迫就成为阻遏自由灵魂的大山。在劳动分配不公时,人们就会反思不平不均的残酷现实,痛斥贪婪成性的“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三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人们将贪婪饕餮者比之为硕鼠,憎恶的对立情绪必然产生,批判的锋芒咄咄逼人。因为有了苦难的现实生活,人们必然要有寻找温暖心灵的精神绿洲,我们的先人在物物交换中还能碰撞出理性的爱情火花一一《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种数千年前的健康的爱情观,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男女更具有警示的现实意义。

生存成了人的第一需求,情感归属自然成为人生存的精神动力,青年男女便渴望在平等人格中苦苦追求自由奔放的人生,有了情感精神皈依,酝酿成诗便是《蒹葭》和《采薇》。时间跨越几千年,读这样的文字,怎不令人怦然心动,眼眶湿润呢?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人的思想境界与污浊现实不可调和时,就会产生彰显人格理想的《离骚》《楚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现实的残酷冰冷苦闷,迫使高洁的灵魂要在丰富的想象世界里探寻精神亮光,来安妥灵魂。我们读屈原的浪漫主义诗境,可以穿越千古时空,触摸到他跳动不屈的脉动,他在《天问》里思索宇宙和人生,苦苦寻觅精神突围的方向和出路,读屈原苦闷人生和人格理想的烛照千古的诗,我们怎么能不审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人生态度呢?怎么不会在纷乱的人世间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脚步呢?

       生活在光怪陆离里快节奏的现代人,我们被物质和肉体的欲望蒙蔽了灵魂,在物质世界里疲于奔命,谁还愿意让灵魂在安宁中喘息憩息呢?欲望蒙蔽了我们的灵性,我们哪有闲情逸致去看看滴漏,嗅花香,闻鸟语?远离原野的人,在城镇化的人造的景观里自我陶醉,失却一颗朝向远方诗意的心灵,怎么能会去体味瓦尔登湖的宁静澄澈,雪山圣洁的精神海拔呢?

 

人若失去诗性,疏离母性,人也就会失去心灵的故乡和童年的原野,人必然丧失直觉的灵性和生命的雅趣。在物质世界里欲望倾泻的人,一边忙于算计,一边醉心于功名,眼中看得见的是现实利益,满足的则是自我膨胀的欲望,哪里还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啊?

       余光中和流沙河的乡愁对话能够点燃多少游子的心?我们从《氓》里走出的现代人,那份初心是否保鲜?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跨过时间的河流,舒婷的《致橡树》,所诠释的平等理性共生共荣的诗语还能叩响我们尘封的心吗?那《雁南飞》的诗情会不会带我们走进故乡童年的梦境?
       诗是审美,是我们一路奔忙困顿之后的思想觉悟和精神自觉。它是我们物质生活的润滑剂,让我们在精神缓冲的同时性情更清明更干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不能自觉的砥砺精神绝不可能爱上诗。要提高自我的美学素养必须涵养诗性。
       因此,人要在人类精神文明的河流中洗礼,就须与诗同行。诗性化人,相由心生,诗情陶冶心性,让我们在诗国里徜徉时更能清明自觉地投入现实人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