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银的头像

高银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7/27
分享

挖掘河套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

内容提要:河套地区拥有悠久而独特的农耕文化,河套农耕文化,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演绎着河套人民与土地的深情对话,河套农耕文化是北疆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勤劳的光芒。

河套农耕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体现了孝老爱亲、耕读传家的道德风尚,展现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本文通过引用相关文献资料和具体实例,深入探讨了河套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助力生态宜居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软实力,为农民生活注入正能量。

关键词:河套农耕文化;时代价值;乡村振兴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在地方考察时,他经常将农家谚语挂在嘴边:不要听蝲蝲蛄叫就不种庄稼了;青蛙打鼓、豆子入土;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这些生动的农耕文化记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成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文化鲜明独特的精神标签。

河套地区位于中国北方,黄河在这里蜿蜒流过,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农耕文化。河套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河套人民的智慧和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入挖掘河套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河套农耕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古人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孕育出天地人“三才”思想,强调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成的生态平衡观念。如《荀子·富国》[1]中写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古人形成了农时观、地宜观和节用观。

在农业生产方面,河套地区农民依据当地的气候和节气来安排农事活动。例如,他们会按照二十四节气,在谷雨前后播种,在寒露时节收获,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

在土地利用方面,农民们采用轮作和休耕的方式。比如在同一块土地上,今年种植小麦,明年种植豆类,以保持土壤肥力,这种方式遵循了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规律,实现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在水资源利用上,河套地区依靠黄河水灌溉农田,但人们并非无节制地取用水。他们通过修建河套灌区,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既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又避免了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体现了顺应自然、合理利用的原则。

(二)孝老爱亲,耕读传家

孝老爱亲是河套人民的传统美德,耕读传家是河套人民非常重视的理念,河套地区的人民向来注重孝老爱亲、耕读传家的传统。

在《河套地区家族史研究》[3]中记载:“王氏家族的王大爷,在其母亲患病期间,日夜守护在病床前,亲自为母亲熬药、喂饭,毫无怨言。他的孝行成为了邻里间传颂的佳话。”

据《河套人物志》[4]所述:“赵某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白天帮助父母劳作,夜晚在油灯下苦读。最终考取功名,改变了家庭的命运,并将读书的传统传承给了后代。”

(三)坚忍不拔,自强不息

河套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劳动人民积极防灾抗灾,恢复生产,如战天斗地开挖总干渠和总排干渠,发扬“三北精神”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工程等,这些劳动的艰苦性也铸就了河套人民的韧性,传承了艰苦奋斗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支撑着河套人民不断实现一个个历史跨越。

20世纪50年代,河套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利规划和设施,水资源分配不均,灌溉效率低下,部分地区面临干旱和洪涝的双重威胁。

为了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实现农业的稳产高产,解决土地盐碱化等问题。

1958年1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原巴彦淖尔盟委、行署组织2.3万民工人扛着铁锹,推着小车,挑着箩筐开进总干渠工地。当时正值国家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粮油供应不济,施工条件相当艰苦,但他们凭着一腔建设家乡的热情与干劲,在没有任何机械作业的条件下,锹挖肩挑,锲而不舍,众志成城,硬是在广阔的后套平原上开挖出了长230公里的总干渠。总干渠的建成使河套平原的灌溉面积由290万亩增加到1000多万亩,缔造了祖国北疆的“塞外粮仓”。

1975年冬,原巴彦淖尔盟委第一书记李贵带领15万干部群众齐上阵,奋战在西起杭锦后旗太阳庙公社、东至乌梁素海的206公里总排干工程。当时施工正值冬天,天寒地冻,人们穿着单薄的衣服,拿着锹、镐、钎等简单工具,全靠人挖肩扛搬运土方,生活条件也异常艰苦,窝头不够吃就把玉米芯碾碎吃,家里住不下就睡在羊圈里、涵管里。但面对艰苦条件,人们没有被吓倒,反而燃起了昂扬的斗志,战严寒、斗风霜,大战苦战一百天完成总排干扩建疏通任务。

在开挖总干渠和总排干的过程中,河套人民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成为了河套地区宝贵的文化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河套人在面对困难时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三、河套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河套农耕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特色农产品等可以成为乡村产业的重要资源。例如,河套地区的面粉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加强对这些传统产业的保护和传承,复兴一批传统手工艺,挖掘农产品的文化内涵,能够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同时,依托农耕文化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如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以农耕文化为主题,集科普、教育、趣味为一体,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

(二)助力生态宜居建设

河套地区有着丰富的古建筑、古树名木、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这些农耕文化遗产犹如璀璨明珠,为生态宜居建设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助力。

河套地区拥有历史悠久的引黄灌溉系统,如秦汉时期修建的灌溉渠道。这些古老的水利工程经过不断修缮和改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水源,保障了农田的灌溉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节约利用,维护了区域的生态平衡。

位于五原县的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2015 年被评为丝绸之路重点文化产业项目;2017 年被获评国家级4A 级景区;2021年被认定为自治区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也是全国研学教育实践基地。

景区全方位勾画出了河套地区从古到今农耕文化的全景图。该博览园集科普教育、参与体验、娱乐趣味、生态引领、现代农业展示等内容于一体,不仅是一个展示农耕文化的场所,也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带动了五原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成为文明乡风的根与魂

河套农耕文化中的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对于塑造文明乡风具有重要作用。支持建设农耕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农耕文化,增强乡村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如乌拉特前旗公田村博物馆、五原县李贵书记蹲点纪念室等,这些旅游景点通过展示传统农耕器具、讲述农耕故事等方式,让村民和游客感受到先辈们的勤劳和智慧,从而自觉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农耕文化。

(四)提升乡村治理软实力

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合作、互助、和谐等理念,可以为乡村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将这些理念融入乡村治理中,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例如,在一些乡村事务中,鼓励村民共同参与决策和管理,发扬民主协商的精神,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利用农耕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加强村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彼此的感情,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五)为农民生活注入正能量

深入挖掘传统民俗活动,将其融入农民丰收节、冰雪节、年猪节、梨花节等节日中,可以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性和幸福感。例如,举办农耕文化节、开展农事竞赛等活动,让农民在参与中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和乐趣,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鼓励优秀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多元供给,为农民提供更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河套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途径

(一)加强文化教育与宣传

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社会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套农耕文化的历史、内涵和价值。编写相关教材和科普读物,开展农耕文化主题讲座和培训活动。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如电视、报纸、公众号、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广泛传播河套农耕文化,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将河套农耕文化与当地的农业、旅游、手工艺等产业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例如,开发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打造了临河万丰、富强,五原王善,光伏新村、磴口城关、乌兰布和农场,前旗公田、乌日图等一批旅游观光型村庄,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推出特色农产品的文化创意产品,以绿色的田园风光、绿色的家畜产品、浓郁的乡土风情及河套饮食文化吸引游客,扩大巴彦淖尔旅游的影响和知名度。

(三)鼓励民众参与和传承

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和农民参与到河套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来,让他们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组织开展农耕文化活动如举办河套农家特色小吃评比活动如羊肉粉汤、猪肉烩酸菜、焖面、河套硬四盘、炖鱼、猪肉勾鸡等河套特色美食品尝、评比、展示展销活动。举办以巴彦淖尔市现代设施农业为主,开展反季节种植观光和果蔬采摘体验游活动如草莓、小番茄、蔬菜、蜜瓜、葡萄、火龙果等果疏采摘和销售。通过活动有效地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和传承农耕文化,让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价值。

五、结论

农耕文化起于先贤,泽被后世。河套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时代价值。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弘扬河套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河套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