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弯腰拾豆豆的头像

弯腰拾豆豆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3/04
分享

用北方爱、南方情描绘

 多说说、多写写北方塞外草原内蒙、包头;多写写、多拍拍、多赞赞位于江南的浙江、浙江金华的一些东西是我一直的心愿,不为别的,只为我心中的爱,因为我知道我深深的爱着这两片土地!

下面继续我的心愿,这篇就写写春节、正月十五期间,北方草原的旺火、踩高跷等事,写江南金华的特色名吃带尾巴的土汤圆

 

长相思——春来归(闹元宵)

春来归,春来归。梅花含泪唤君回,青

草吐芳翠。

李花蕊,杏花蕊, 正月锣鼓欢歌脆,月圆喜相会。

北方爱

时间过的怎样一个匆匆,仿佛还没放下三十年夜饭的碗筷、十五的元宵便又盛入碗中。

说到十五竟又想起北方,想起北方的那些个往事。也许是因为离开的时间太久,有许多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被沉淀进记忆,成了没齿难忘、更变成了念想!于是在时隔很久之后,特别是这一两年,总爱想起年少时在内蒙生活的一些情景,也许不离去,就不会感觉那些早已烙刻进记忆里的旧时光有多珍贵。

 

 (由于尾炭烧旺火已经见不到,特换一张木炭火做图片)

 二十年前的元宵节都是在北方过的,记忆里,北方的元宵节热闹又红火,每到过年,不管城市还是乡村,都会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除此之外,一些单位、团体、百姓家里,还要用一种叫尾炭的煤来堆旺火。相传烧旺火这一习俗,来自于蒙古族传统文化,意欲来年兴旺发达、驱邪避灾。

每到大年三十的时候,那些日子过得红火、生活比较像样的人家,就要用这尾炭堆出小山一样的煤堆,点燃让它慢慢燃烧名曰烧旺火。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前的旺火越发会堆的有气势。正月十五也会燃起旺火,即为祛除邪魅,也为祭拜祖先。

烧旺火虽然寓意吉祥、红火,但本着节能减排、防止大气污染以及避免引起火灾等,在如今大力提倡绿色环保的年代,这一民俗活动即便不被取缔,应该也会有所被限制、改进,最起码用尾炭堆出小山,点燃真火的形式要被改掉。但为了一些民俗、民意的要求,政府可能会允许改用其它模式让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传承。也就是说,燃烧煤炭资源的旺火会被取缔,但会想出其它的方法来让这一项目得以进行,并加以保留。

在北方,除了烧旺火,进了正月,街面上会出现卖灯笼的,遇到家里有心灵手巧之人,自己动手做灯笼,也就成了正月里的一大乐事。

记得小时候有那么几年过春节,遇到父亲闲着,又有心情,就在十五之前动手做过这灯笼,但那时因年少,兴趣多半在拜年和正月里与同学聚会上,家里事一概不管,仿佛只要自己玩的开心,就已经十分对得起父母。想不到,或者干脆就不用想,要去帮父母做点啥。总之一进腊月,便想着和一些要好的同学开始商量,年、该怎么拜,要在哪里聚会这类事。根本没有多余的心思,会分在看父亲做灯笼上。年三十一过,每天拜年都忙乎不过来,家里饭都难得呆在那里安安静静的吃上一口,更不要说去关注父亲做灯笼的细节。

不过虽然从来没注意过父亲的灯笼是怎么做的,也不记得父亲做出的那些灯笼都长成什么样,但记得,每当父亲扎起灯笼后,到晚上都会将它红红火火的在自家的院子里点亮时的情景,也许本来外边同学聚会时,玩的就心情大好,一进家门,再看见这红彤彤透着喜庆的灯火,愈发心情靓丽,会情不自禁的在心里闪过一股欢快的小火苗,即使不去细看那灯,也会感染上它点亮的那种特有的喜庆。

 

回想那些年,虽然对父亲做的灯笼印象模糊,但对年三十以后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大街上不定哪天开始,就会在这里、那里的街道上,突然出现的扭秧歌、踩高跷之类的文艺表演的印象还是深刻的,这印象虽然依然在记忆久远的范畴,但因为深刻,便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觉。特别是那些踩高跷的,他们在脸上都画着厚厚的浓妆,并穿各色鲜艳的戏服,样子像极了各种戏文里的角色。

记得那时,对画成“小丑”脸谱的那种扮相,特别感兴趣,记忆也尤为深刻。那是我年少时最喜欢看的一种街头表演,不管是什么节庆活动,只要有踩高跷的队伍,我都要去寻鼻子上贴快“膏药”的那类丑角,每次看见这样的角色出来,也会围绕着他们跑来跑去,甚至还会跟出很远很远。

喜欢看他们那副站在高高的高跷上,跌跌撞撞随时要跌倒,可又不会跌倒的样子。明白那是他们故意在那里装踉跄,目的就是想听到人们大惊小怪的惊叫声,之后他们便会心满意足的扭转回去,再度随着叮叮咚咚的鼓点,摇摆扭动,手上还要擎个大烟袋之类的道具。

扭啊扭、扭啊扭,扭的颤颤巍巍的险象环生;扭啊扭、扭啊扭,在扭着扭着的险象里,突然又做出一些怪象来逗人们乐,我也总是被他们做出的怪像逗的忍俊不禁,更会十分捧场的给他们送上掌声。

有着浓郁北方特色的这种高跷,一晃已有很多年没见了,现在想来耳边似乎还有那种踩高跷时,特有的锣鼓声。眼前也会出现那些个扮做小丑的人们,跌跌撞撞的那种样子,但他们具体是在表演什么、却有些说不清了。

离开内蒙虽已有二十来个年头,但我知道,扭秧歌在那边还是很受人们喜欢的,在那里一些人们不但喜欢看扭秧歌,也喜欢参与扭,特别是那些退休的老人,他们会自由组成秧歌队,甚至还组有乐队伴奏人员,每天定好时间,晚饭后便会穿扮起来,锣鼓家什的在街头巷尾拉开场,开始扭舞表演,他们已经把扭秧歌变成了自己的一项健身活动,那样子像极了很多中国人都喜欢跳的广场舞、只是舞的内容不同而已。

一次回内蒙办事情,还录制过他们扭秧歌时的片段、也专门拍过一些照片。也不知到他们正月十五会不会组织表演,更不知道正月十五在北方踩高跷这个民俗是否还在盛行。

南方情

踩高跷、扭秧歌这种形式南方也有,外观上差不多,只是南方踩高跷的表演细节还没看到过,也许碰巧看到的那几次都正赶上他们只是踩在高跷上绕街行走,没有做具体表演。但南方的跑旱船、舞板凳龙却十分好看,花样也十分丰富,但今天聊南方先不聊这些,这些有着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东西,也不是三五句就能聊好的,想聊必须找时间专门写写南方的舞狮、舞龙、跑旱船。今天聊南方就先聊聊一种唯一,也就是极具南方特色,唯浙江金华特有的传统美食,一种长了小尾巴的金华土汤圆。

元宵节

初一牙月十五圆,岁旦新景气象更。

梅笑引来百花艳,雪飞风戏万户灯。

江南汤圆尾巴翘,塞北元宵赛糖羹。

龙腾狮舞笑语脆,冰消雪融奏春声。

正月十五闹元宵带尾巴汤圆吃起来

因为自己在南方、北方都生活过相当的时日,对北方有北方的爱,对南方也有南方的情,所以牛年的元宵节,和往年一样还是南北混搭的两种元宵一起吃、两种习俗一起过。北方甜元宵当点心,南方特色浓郁的那种金华特有的,长个小尾巴的手工笋干或鲜笋加肉做的土汤圆当正餐主食。

 

有着浓郁江南气息的长着尾巴的土汤圆,不但在金华、在浙江都是小有名气的,说不定有一天还会流传到北方像水饺那样,也成为北方人餐桌上的一道中国人共享的美食。这个长着小尾巴的金华土汤圆,有点类似北方人包的水饺,只不过皮是糯米粉,包出来的样子是在圆圆的汤圆底部,会长出个小尾巴。这小尾巴也让金华土汤圆生出许多灵气,让这些土汤圆变成了一只只白白胖胖的大蝌蚪,虽然尾巴短了些,没有蝌蚪的那样长,但却很好吃。

 

笋干或鲜笋切成小丁+肉馅+香干丁调配出馅料,然后用糯米粉和面,包出来的这种圆圆的,又多出个小尾巴一样的金华土汤圆,包的手法,有点像北方人做那种带馅的馒头,只是收口处揪下来的多余部分没有弄平整、而是揉搓成了细小、又光滑的一个小尾巴,这捏制出来的小尾巴,长在胖嘟嘟的汤圆上,样子十分可爱。

一世情两地爱

吃着这长着尾巴的鲜笋汤圆,突然又思想跳跃的想到,若是在北方,元宵节的当天只要不是风雪弥漫天气特别差,晚饭吃过元宵后,人们便会成群结队熙熙攘攘的到摆放花灯、春联的广场去观灯、猜灯谜,灯谜猜对了还会有奖。恍惚记得观灯时,也有各种小灯笼卖,少男少女、小朋友们若看见灯笼好看,想手里拎个灯笼,便可以随时购买拿到手上。那时每到正月十五政府也会集中组织燃放大型烟花焰火,现在这些也不知道还有没有。

春节期间,南方在一些公园、广场也会摆放各类大型花灯,但摆放的时间比较长,每年腊月靠近小年前后就会摆出来供人们欣赏。记忆里,北方的灯不会摆那么久,基本是临近十五的那几天才会摆出来,因为摆放的时间短,所以赏灯的人流就会显得比较集中、热闹。

 

然而说到十五闹元宵的花样,公平的说,相比之下南方的内容,会更丰富多彩些,特别南方乡下,只要诚心想看,真是每天都会寻到不同的新花样,什么跑旱船、舞狮子(北方也有),还有叠馒头之类的简直令人目不暇接。十五晚上上演的重头大戏“板凳龙”更是即好看又壮观,每次这“板凳龙”的舞动都会把节日气氛推向最高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