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将至,布谷鸟的叫声越来越近,仿佛就在耳边响起。麦子熟了,金黄的麦浪随风飘动,处处麦香溢人。静静的坐在窗前,聆听着窗外哗哗的雨声,几十年前收麦的情景一幕幕的浮现在我的眼前。
1.土地承包
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县的小岗村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把土地承包给农民,家家户户都拥有属于自己承包的土地。农民在承包的田地里耕种庄稼,收获丰收的果实,那种高兴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
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每个生产队把土地分为好、中、差三等,然后按人头把地均分到每家每户,一般每家都有两三块属于自己的承包地。为了分清楚两家之间土地的界限,在生产队长的公正下在地头两边的分界点埋上一个橛子,有心的人在橛子周围再撒上一些生石灰,预防时间长了橛子腐烂掉之后不好找分界点。还有的人在分界点直接埋上钢筋,但在犁地的时候容易打烂犁铧。
土地承包给农民之后,他们土地的感情更加深厚、惜土如金,所以每到夏种或者秋种的时候,两家因为地界点分不清总会出现争吵的现象,甚而至于发展到大打出手,兄弟、妯娌之间因为挣地边子闹翻脸的比比皆是,基本上每个村都会出现。现在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发生,因为上上一代的人要么已经作古、上一代人年龄大了,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挣钱,他们觉得种地不划算,所以对土地感情没有那么深厚,多一点少一点也不在乎。
2.打麦场
打麦场就是收麦的阵地,大都在麦田的地头,大小依据自家情况而定,一般都有一百多个平方,大的有几百平方的。碾场面子是当时收麦的第一步。
临近麦熟的前一周,每家每户都会开始在自家靠近路边田地头收割一小片麦子。用作麦场的田地,一般种的都是大麦,因为它成熟早于小麦。然后用镢头把麦根子一颗一颗地砍掉拔出来,再用铁筢子平整好,最后用石磙硬化、碾平、磨光。
刚刚碾平的场面子晒干之后,容易出现裂缝,碾麦子的时候,麦粒容易漏到地缝里面,他们就在上面再撒上一些土,用笤帚来回打扫一直到地缝子填满之后再撒上一层水和碎麦秸,等到水滋润地面之后再碾平,如此周而复始两三天之后,场面子光亮的就像一面镜子。
打麦场准备好之后,小孩子们就会在上面玩耍、做游戏,寻找的是属于自己童年乐趣。因为打场收麦是大人们的事情,与小孩子无关,不过当大人们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们小孩子也会积极主动的要求帮父母干一些杂活,不过父母一般不会让孩子干,怕累着自家孩子。唉,无论什么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永远都是不求回报的。
3.割麦
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收种农作物基本凭借的是人力,割麦全部靠人力。割麦子是最累的活,那一代的成年人大都有腰酸背疼的毛病,我觉得好多应该是割麦子留下的后遗症吧。
那时我在上小学,记忆中一到收麦的时节父母亲四点左右就起床到田里割麦,一块地割了一大半天才萌萌亮。随后母亲回家给我们做饭,父亲继续在地里割麦。后来是大姐在家做饭,做好饭后给父母送到麦田里,父母亲蹲在田野里匆匆忙忙吃完饭继续割麦。收麦时节家长不用操孩子们上学的心,因为当时每到收麦学校都会放十天左右的麦假,让学生在家勤工俭学,为此我们小孩子们大都会几个人一块在路上抢着捡麦穗,积攒起来整理干净,麦假结束开学后上交学校。
说割麦秧子累是真的。弯着腰、弓着身子,一颗一颗一排排的割,割掉之后还要整齐的摆放好,以便用车子拉到场面子里。割麦子的快慢除了与自身体力和性格有关之外,镰刀的锋利程度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父亲都会在头天晚上提前把镰刀磨好,第二天上地割麦的时候还要带着磨刀石,随时随地的的备用。当时割麦我觉得就像打仗一样,头天晚上一块黄澄澄的麦子,到了第二天上午大都会被勤劳的父辈们放倒,不得不感叹劳动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每个村也有一两个懒人,我记得邻村就有一个懒人,有一年收麦子一下子收到中秋节,说起来有点夸张,其实真是如此,他干活慢而且十分讲究,麦秸垛垛得整整齐齐,就像用尺子量的一样,而且每次打一小垛麦子,再加上那一年的天气也不太好,人家抢着时间晒场打麦子,他总是不紧不慢的。唉,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割麦子的时候受伤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大部分的人都会有被镰刀碰着手指头的情况,新手割麦的时候腿也容易受伤。伤口小的随地揪几片剔剔牙草揉碎,放在伤口止血,随后用干燥的碎土撒在上面继续割麦。伤口大的就到村医疗室做一些简单包扎,继续劳动。家庭劳动力少的在割麦的时候还会加夜班割,有些直接睡在麦地里,就像战士不离战场一样,醒来之后继续割,因为那时候收麦要衬天气抢收。
4.拉麦秧子
拉麦秧子是一项技术活,没有技术是做不好的,由于我的母亲干活不细致,所以我家拉麦秧子的活都是父亲干。
收麦之前,各家各户都会提前把自家的驾子车修整好,以备拉麦秧子,我的父亲也不例外。割麦割到太阳出来把潮湿的水汽蒸发掉之后,父亲就回到麦场里,把场面子打扫干净,开始拉麦秧子。这个时候我都会早早的坐在车子上和父亲一块到地里帮父亲扶车把。把麦秧子在车子上装牢固是顺利拉到场面子的前提。我扶着车把,父亲先把下面的麦秧子垛结实,然后一层层的往上添加,同时往四周扩散,最后用绳子使劲拉紧,把绳头牢固的系在车把上。
一车麦秧子装好之后,母亲就会放下镰刀,帮父亲把车子推到大路上,因为刚割过麦子的土地比较柔和,车轮容易洼陷,拉起来费力。母亲帮父亲把车子推到路上之后,转回头继续到地里割麦,我就跟在父亲的车后面随时提醒父亲车子是否有歪倒的现象。那个时候拉麦秧子歪倒在桥头、路上的情况十分常见,歪倒在桥头的比较多,不过由于我的父亲做事细心,在我的记忆中他拉麦秧子基本上没有歪倒过。
有一件事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想起来还会偷偷发笑。当时我村一个人请自家亲戚帮助收麦,中午盛情款待,当时啤酒比较少,帮忙的人多喝了几杯,有点小晕,一下午拉了三车麦秧子歪倒在路边三次,每次都是别人帮他重新修正之后才拉到场面子里。
现在想想拉麦样子考验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多的应该是耐性吧。
5.碾场
那个年代收麦子不像现在几天就干完,而是一步一步的干,一般情况下,收麦时节需要持续一个月左右。先割麦、再把拉秧子拉到场面子里垛好,最后碾场打麦,天气好的时候开始碾场打麦。
麦割完之后,只剩下碾场打麦,相对来说活就轻松一些,天气预报是父母亲最关注的。晴天的时候,父亲吃完早饭就到场面子里收拾好叉子、钉耙之类的工具,准备扒开麦秸垛摊麦场。
扒麦秸垛也需要技术,要顺着垛麦秧子的方向一层一层的往下拉,开始的时候大人爬到麦秸垛上面往下拉,中间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孩子们爬上去协助往下拉。小时候的我对打场收麦很好奇,总会早早的爬上麦秸垛,父亲总是说我打乱、帮倒忙,而我总是乐此不彼的抢着干。
麦场摊好之后,就让毒辣辣的太阳使劲晒,中午的时候翻上一两遍,吃过午饭开始碾场。碾场靠的是牲畜,一般是两家合伙碾场,条件好的家庭饲养牲畜多,就自己独自碾场,在当时合伙碾场的比较多,因为条件好的家庭还是占少数。
碾场必须提前把耕牛马或者驴、石磙和磱石准备好,父亲就用一根长长的绳子牵着牲畜拉着石磙和磱石,开始在麦场子里圆圈转。碾场靠眼力观察,要一环套一环不能漏掉,否则麦子就不能完全挤出来。这个时候我就会上去打混,争着帮父亲碾场,父亲总会让我牵着碾一会,这样既可以让父亲休息一会,也可以满足以下我的好奇心,慢慢的我也学会了碾场,真是劳动教育无处不在。
碾一场麦子一般需要两遍,中间翻翻麦秧子。为了防止麦粒丢失,在扠起每一扠麦秸时,都要用力抖一抖,让麦粒从秸秆的夹缝中落下来,再晒一会碾第二遍。此时让牲畜稍微歇歇,另一家开始碾,就这样一场又一场、一天又一天,最终把麦秧子碾完,把麦粒颗粒归仓。
6.扬场
“老杨同志扛起木锨扫帚跟他们往场里去。”这是赵树理的散文《老杨同志》中的一句经典话,现在我背起来还是朗朗上口。碾场之后,先把碎麦秧子里面包裹的麦粒抖出来,然后把秧子挪走垛起,余下的麦粒和麦糠在场面子里堆成一排,借助风力开始扬场,把麦粒和麦糠分开。
扬场一般需要两个人互相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一个人负责用木锨扬起麦粒麦糠,另外一个人用扫帚把扬尘后麦粒堆里还有的杂物轻轻地扫出。扬场除了必须借助风力之外,更重要的还需要技术。这是一项技术性和节奏性有机结合的工作,扬场的人必须要把握好风向和力度,扫杂物的人要配合扬尘的节奏而动,同时也要注意力度,不然会把麦粒也扫走的。扬场技术好的一场麦子个把小时就可以把麦粒和麦糠分开,技术不好的两个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也分不开。扬场的活一般都是年龄大的干。年轻人虽然力气足但技术不行,扬来扬去麦粒和麦糠还是分不开,只好请技术好的人指导,有些年轻人干脆主动帮人家收拾碎麦秧子,让人家帮自己扬场,换着活干,这种互帮互助邻里合作在那时候是常见的事。
没有风的时候,几个人坐在场面子里吃着变蛋喝着汽水或者啤酒聊天,等着起了在干,有时候等风扬场可能会等到半夜,但是也没有其他办法,不像现在的联合收割机一遍成,麦糠和麦粒截然分开,麦糠又回到地里当肥料麦粒收到袋子里,太省劲了。
7.堆麦秸垛
麦子颗粒归仓之后,家家户户开始想着堆麦秸垛,这在当时是麦收的最后一项作业了,大人们都比较重视堆麦秸垛,因为农闲之后农民都会闲谈一下谁家的麦秸垛堆的好看。我的父亲更是重视。
当所有的麦秧子被碾压完之后,麦场四个角落都堆满了麦秸。松散的状态下麦秸不但不好存放而且还占据大面积的田地影响耕种,所以农民就要把它们整整齐齐夯实堆积起来。
堆积麦秸垛需要四五个人配合完成,一般情况下都是玩的比较好的两三家一块干。首先选好麦秸垛堆放的位置,用扠子把麦秸堆积打底,然后上去一个人进行踩压,我们小孩子为了凑人闹,就在就在上面跑来跑去,麦秸垛压的越紧实越好。就这样一层一层慢慢地堆放,越堆越高,麦秸垛的顶子堆得就像草房子的屋顶一样。为了防止雨水浸透麦秸垛,有条件的家庭还会在上面盖一个塑料雨布防雨,没有条件的家庭像女人梳头一样直接把麦秧子往下梳理整齐,下雨的时候,雨水就顺着麦秸秧子流到地面上,也可以起到防雨的效果。
等到麦秸垛堆好以后,上面的那个人顺着扠杆滑下来,一年一度的夏收算是彻底忙完了,忙碌过后的男人们就会三五个人一块弄几个菜几瓶酒开怀畅饮庆贺一番。
8.联合收割机
随着农业科技技术的进步,人力收麦逐渐被机器所代替。
碾场面子被厚厚的大帆布取代,既省力又方便。人工割麦也被机器所代替,先是三轮手扶拖拉机前面携带割麦机割麦,发展到四轮拖拉机携带割麦机割麦,再到小型联合收割机割麦,到现在的大型联合收割机收麦。拉麦秧子也从用架子车发展到用三轮车拉、四轮车拉,到焚烧秸秆返田。
今天的收麦直接就是联合收割机驶入麦田,当麦秧子进入收割口时就开始进行脱粒,麦粒和麦秸截然分开,麦粒直接进入储藏仓中,然后将这些麦粒通过传送带运送到装麦的车兜里任务就完成。同时废弃的麦秸随之被捆绑好,用车辆拉走。现在一个人一台机器就可以完成原来几个人、几十人甚而至于上百人十几天操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联合收割机的运用即提高了农民收麦的效率又减少了物品的消耗,同时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方便。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开心心的融入城市,享受城市生活。
如今碾场、扬场更是成为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割麦的镰刀,碾场的石磙、磱石,拉麦的架子车和扬场用的木锨大都走进了乡村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研学之旅寻找时代记忆的文物。
麦子熟了,阵阵麦香浸入室内,沁人心脾。窗外雨声渐渐弱下来,调皮的我把手伸出窗外,细细的雨丝悄然顺着手指滋润着心田,于是我想:明天一定会是一个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