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沾云的头像

王沾云

鲁迅文学院学员

随笔杂谈
201806/01
分享

“天人合一”是山地旅游的文化灵魂

“天人合一”是山地旅游的文化灵魂


王沾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旅游的潜力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和吸引力。凡是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强的地方,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愉悦的文化之旅、精神之旅,必定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

“天人合一”是山地旅游的文化灵魂。

贵州是山的王国,因山而名、因山而特、因山而灵。贵州之贵在山地,贵州之美在山地,贵州之特在山地。“山地公园省”,是贵州一张独特的旅游名片。

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民族牌、乡村牌,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把山地旅游作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定位,着力把山地旅游打造成为具有全域全景理念的大产业、承载核心文化价值的主载体、拉动山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努力将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这是省委省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科学决策。

绿水青山,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贵州的“绿色资本”。

发展山地旅游,就是用好“绿色资本”,促进绿色发展。

发展山地旅游,需要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充分利用山幽、林茂、水清、气净、景美的生态健康人居环境,拓展可持续发展的更大空间。

这与“天人合一”的气象完全相吻合: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相互对应、相互联系。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做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实现相融共荣、和谐共生,最终实现万物竟成。

“天人合一”,是贵州在发展山地旅游过程中必须始终坚守的人文精神。

坚持用“天人合一”的理念打造山地旅游,充分彰显山地旅游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山地旅游才会成为承载核心文化价值的主载体。

坚持用“天人合一”的理念经营山地旅游,充分释放山地旅游独特的产业带动力和经济拉动力,山地旅游才会成为具有全域全景理念的大产业和拉动山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打造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必须坚持用“天人合一”的理念铸造山地旅游的文化灵魂。


山地旅游契合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愿望,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成为引领全球旅游业潮流的重要力量。贵州是“山地公园省”,发展全域山地旅游,是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加各族人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价值目标,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时,不仅要把大自然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还要把其视为有生命、有意志、有情感的精神对象,寄托人们浓郁的乡愁。

立足“山地公园省”品牌,发展全域山地旅游,需要坚持应用辩证思维来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以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山地旅游体验,在山地旅游活动中领悟自然环境的生态文明价值。通过山地旅游,让生态与心态统一互动中做到“融会贯通”,以宽厚包容的文化心态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审美心态营造和谐共处的文化生态,用和谐共处的文化生态维护包容的心态和审美的情趣持续保持下去,在全社会形成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行动,促进山地旅游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推进山地旅游实现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个目标,要始终坚持“天人合一”理念。

可以说,实现“天人合一”,就是山地旅游发展的最高境界。发展山地旅游,必须始终坚持“天人合一”理念不断前行。

“山水贵客”是“贵山贵水,留天下贵客”的简称。“贵山贵水”即贵州美奂绝伦的山水构成的人间仙境,是贵州山地旅游特色的概括。“留天下贵客”是指贵州的山地旅游不是省内的自弹自唱、自娱自乐,而是立足“贵山贵水”,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留在贵州消费、留在贵州旅居、留在贵州投资、留在贵州发展。

立足“山地公园省”品牌,发展全域山地旅游,需要坚持应用辩证思维来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深入进行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纷至沓来。通过山地旅游,为地方广泛招客、招财、招人气,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整合产业链,有效带动群众增收就业,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实现这个目标,要紧紧抓住“山水贵客”。

可以说,抓住“山水贵客”,就是抓住了山地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发展山地旅游,必须始终坚持以丰富“山水贵客”的市场需求为路径不断前行。

“天人合一”的融入,让“贵山贵水”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让“贵山贵水”成为“留天下贵客”的根本。“天人合一”与“山水贵客”的有机融合,让贵州“山地公园省”品牌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名片,让黔西南以山地旅游的名义成为世界的聚焦点。

按照“天人合一,山水贵客”的理念打造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是弘扬贵州人文精神与发展山地旅游的有机融合,是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国际宣言


黔西南是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的主会场和永久性会址。

在发展山地旅游中推动“天人合一”与“山水贵客”的有机融合,黔西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兴义猫猫洞遗址考古显示,活跃在旧石器时代的“兴义人”,已具有相当程度的智慧。龙广观音洞遗址考古显示,活跃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广人”,形态特征已与现代人相似。安龙菩萨洞遗址考古显示,距今1万年左右的“安龙人”,已开始使用粘土烧造的陶器和磨光的石斧、石刀,走出洞穴到河边营造家园。交乐汉墓群遗址、普安铜鼓山遗址等考古显示,在战国秦汉至魏晋时期,南北盘江流域的铁、铜等器物和釜、罐、豆、碗、杯、纺轮、坩埚等陶器的铸造水平,与中原同时期没有悬殊。

从远古的历史中走来,黔西南深厚的历史文化让美奂绝伦的山地旅游闪烁着“天人合一”的智慧光芒,成为“贵山贵水,留天下贵客”特别磁力。

布依族文化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丰富了山地旅游“天人合一”格调的民族内涵。

从商周秦汉走来,历经魏晋隋唐,走过宋元明清,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分化、繁衍,创造了自己优秀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布依族文化中,蕴藏着许多敬畏自然、道法自然、呼应天机、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从居住环境看,布依族大多居住在依山傍水地方,寨后林茂草密,寨前田宽地平,寨中屋舍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竹树掩映。无论是村庄的选址布局与山水格局,还是房屋的建造与环境的构成,都体现着布依族“道法自然”的思想。从传统节日看,布依族在春节、元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节日中,都要祭祀山神、水神、井神、树神、秧神、寨神、竹神、洞神、雷神、家神、门神、灶神等诸神及龙、蛇、牛、马和铜鼓等神灵之物,体现了布依族敬畏自然的思想。从日常生活看,布依族的耕作、饮食、纺织、服饰、染艺、歌舞、丧葬、祭祀等活动,处处体现着呼应天机、顺势而为的思想。布依族的文化典籍摩经,以诗歌、神话、故事传说、歌谣等多种文学式样为表现形式,反映了布依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反映了布依族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反映了布依族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和征服自然的想象力,反映了布依族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历史,是布依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透过摩经的浩瀚卷帙,可以清晰地看到,布依族敬畏自然、呵护自然、相依自然,与自然高度和谐、水乳交融,无论做人做事,都遵循“道法自然”的客观规律。

王阳明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思想拓展了山地旅游“天人合一”理念的实践路径。

 500多年前,明朝大理学家王阳明在贵阳龙场悟道,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探索到了“天人合一”的具体实践路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行并进”,“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用时代的视角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知”是指思想认识,是基础、是前提,“行”是指行动自觉,是重点、是关键,知行合一”就是把正确的思想认识自觉转化成具体的行为实践。

在悟道的同时,王阳明大力兴办书院,实践和传播“知行合一”思想。在王阳明兴办书院传道育人的影响下,清雍正年,贵州巡抚张广泗疏请允准建集讲学和考试为一体的南笼府试院。嘉庆年,南笼府兴义府,试院改为兴义府试院。史料记载,试院欣繁之期,学子多时达1000余人。道光二十一年,知府张锳重修试院,可容纳1200名应试生童。在兴义府试院的带动下,从乾隆至同治年间,黔西南境先后兴起了笔山书院、九峰书院、桅峰书院、凤山书院、莲城书院、珉球书院、册亨书院、盘水书院、培风书院、文峰书院等10所书院。在众多书院中,笔山书院影响最为广泛。书院始建于乾隆末期,嘉庆十八年重修,后又增拓修葺多次,办学规模不沁扩大。光绪三十年,改书院为高等小学堂。创办160年间,笔山书院为兴义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书院在清末培养的王伯群、王文华、何应钦等一批学生,在民国时期成为影响全省、全国的重要人物。一批推崇王阳明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试院、书院传道,将王阳明的思想传播到了南北盘江流域。光绪丁未年兴义刘显潜人集资续修县城内的穿云洞,洞内设龛祀王阳明石像,改穿云洞名“阳明洞”,就是推崇王阳明思想思想的重要体现

张之洞文化中的“中体西用”思想升华了山地旅游“天人合一”意蕴的现代价值。

张之洞的青少年时代,是跟随父亲在安龙的官邸度过的。他生于贵阳,4岁到安龙,直至18岁入京才离开安龙、离开贵州。青少小时代形成的道德趋向和世界观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运程。可以说,张之洞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础,是在安龙打下的;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是在安龙“兴义府试院”中萌发的。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提供了一个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中庸而开放式的思维框架:既不完全固守传统,也不一味全盘西化,而是要“权衡新旧,会通中西”,以调和折中的方式,走中西结合的道路,把中西文化优秀的东西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中国文化。这种思维框架昭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方向。

在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体系中,中学与西学不是平列关系对待,而是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先西学为后,取西学之长补中学之短。他认为:“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学习西方必先“固本”:“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不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对中国固有的基本伦理、基本精神坚决不能抛弃:“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启示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铸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抛弃优秀的传统文化,必然会让民族丧失固有的灵魂,必然会造成文化的毁灭。这样的民族永远实现不了现代化!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还启示我们:用“天人合一”理念铸造山地旅游的文化灵魂,必须坚持用“中体西用”思想,以黔西南这个边地为中心,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质和旅游资源特质,放眼世界,审视世界,用世界的眼光打量黔西南,分析黔西南,用国际化的标准提升黔西南的山地旅游。

丰富深厚的文化灵魂,让黔西南的山地旅游具备了拥抱世界的特质。


黔西南是国际山地旅游的核心区。

在发展山地旅游中推动“天人合一”与“山水贵客”的有机融合,黔西南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

在中国,贵州山地资源最丰富,是享誉天下的山地公园省”在贵州,黔西南的喀斯特山地发育最显著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汇集了山地观光、山地体验、山地运、山地休闲、山地科普教育山地疗养度假山地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美食购物等山地旅游产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发展山地旅游过程中,黔西南以“一城三景”为基本构架,构建了串点成线、织线成网的山地旅游发展格局,全州各地山地旅游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相互映衬,相互补充,联成一体,山地文化城市与山地旅游景区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

在兴义,“一城三景”构建的国际山地旅游城市,实现了现代城市与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三个国家级景区环绕兴义市区,形成了“景在城中、城在峰中、峰在水中、人在画中城与景融合发展”的世界“独一无二”的“一城三景”旅游景观,形成了“景区是城市的后花园,城区是景区的会客厅”的特色空间布局

在安龙,“一城三景”构建的新型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了文化城市建设与山地旅游景区“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安龙历史文化名城与招堤国家湿地公园连成一片,加上城区人文公园和山体公园,形成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格局,构建了以历史文化名城为身,以招堤国家湿地公园为头,以笃山国家户外运动公园仙鹤坪国家森林公园为两翼的山地旅游发展骨架。

在贞丰,“一城三景”构建的民族文化旅游城市,实现了民族文化与旅游城市“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贞丰县全力推进县城、龙场、者相同城化发展,用新型城市圈将双乳峰、三岔河、北盘江三大景区联成一体,按照国际化视野和5A级标准推进双乳峰、三岔河、北盘江景区化发展,山水风光文化特质相融,民族文化与城市旅游相融,推进产城景融合发展。

在晴隆,“一城三景”构建的抗战记忆山地城市,实现了山地旅游与二战文化城市“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晴隆县以安南二战文化古城为核心,以闻名世界的二战公路“二十四道拐”为主线,将国家湿地公园光照湖、高山草原三望坪联成一体,让民族文化、山地旅游与二战文化古城相融共荣。

在普安,“一城三景”构建的世界茶源谷旅游城市,实现了山地旅游与饮茶文化城市“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普安县以世界茶源谷旅游城市为中心,用饮茶文化作线索,将古夜郎文化旅游区、茶马古道旅游区茶文化旅游区串联起来,让民族文化、夜郎文化、山地旅游与文化山城相融共荣

在兴仁,“一城三景”构建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实现了山地旅游与山地工业城市“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兴仁县以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为龙头,用长寿文化作线索,将放马坪高原草场、三道沟竹海和马宝树峡谷联成一体,让长寿文化、山地旅游与新型工业化城相融共荣。

在册亨,“一城三景”构建的“中华布依第一县”实现了山地旅游与布依族文化“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册亨县以打造中国布依戏文化城为载体,用布依族文化作线索,将央箐万重山山地旅游景区、册南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和燕子洞风景区联成一体,让布依文化、山地旅游与山地城市相融共荣

在望谟,“一城三景”构建的山地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了生态旅游与特色文化“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望谟县以打造中国布依文化城为核心,用生态旅游作线索,将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布依人文风情旅游景区、红水河文化旅游景区联成一体,让生态旅游与布依文化城、红色文化、布依文化相融共荣

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让黔西南山地旅游具备了拥抱世界的特质。


铸造山地旅游的文化灵魂,需要将“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注入山地旅游的“商、养、学、闲、情、奇”业态要素中,将特质的山地旅游资源变成特质的山地旅游业态。

围绕一个“商”字,将“天人合一”理念注入特色节庆旅游、文化演出旅游、精品文物旅游及会议会展、奖励旅游等旅游产品,做活做特商务旅游。

围绕一个“养”字,将“天人合一”理念注入养生、养老、养心、体育健身等旅游产品,将中医药与旅游、养老等有机结合,做特做优养生旅游,。

围绕一个“学”字,将“天人合一”理念注入修学旅游、科考旅游、训练旅游、摄影旅游、采风旅游、夏令营冬令营旅游等旅游产品,做深做活研学旅游。

围绕一个“闲”字,将“天人合一”理念注入乡村休闲、都市休闲、旅居度假等各类休闲旅游产品,推进旅游业态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做新做好休闲度假旅游。

围绕一个“情”字,将“天人合一”理念注入婚恋浪漫游、情感漫步游、亲子敬老游、祭祖寻根游、祈福感恩游、缅怀纪念游、文化体验游等旅游产品,做细做特情感旅游。

围绕一个“奇”字,将“天人合一”理念注入探索、探险、探秘、游乐、新奇体验等旅游产品,让游客亲近自然、亲近人文,获取身心的锤炼与提升,做广做深探奇旅游

铸造山地旅游的文化灵魂,需要将“山水贵客”的市场需求融入山地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保障要素当中,将特质的山地旅游业态变成特质的山地旅游商品。

围绕一个“行”字,将“山水贵客”需求变成舒适便捷的行程,让游客行得顺心。建好旅游景区环线交通设施,改造提升景区内部交通体系;开通高铁站和高速公路接口连接景区的高等级旅游专用通道,增开重点城市的旅游航线;增设通往景区的旅游公交和“一日游”车辆等。

围绕一个“游”字,将“山水贵客”需求变成赏心悦目的行程,让旅客游得舒心。突出“山地”特色,深挖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资源,强化山地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娱乐、山地攀岩、山地探险等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把“珍珠”串成“项链”,把景区连成画卷,推出一批精品线路、特色公园、风情小镇、美丽乡村。

围绕一个“住”字,将“山水贵客”需求变成舒心享受的行程,让游客住得安心。在城区培育一批主题酒店、度假酒店、精品酒店等,推动旅游宾馆上档升级,通过星级化设施、星级化管理、星级化服务,提升旅游酒店的数量和服务质量;在景区打造一批上档次的农家乐、农家客栈、农家山庄等特色民宿。

围绕一个“食”字,将“山水贵客”需求变成遍尝美食的行程,让游客食得欢心。在城区规划建设名优小吃街、餐饮娱乐街、特色风味街;开发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菜肴新品、精品;加快研发茶叶、薏仁米、金银花等系列养生食品、饮品及本地白酒、药酒、啤酒等产品,形成规模和品牌。

围绕一个“购”字,将“山水贵客”需求变成乐意购买的行程,让游客购得称心。在城区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商品交易市场、旅游购物街区,在景区建立一批规模的旅游商品售网点;培育一批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基地,每年推出一定数量的新品种,推动旅游商品特色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围绕一个“娱”字,将“山水贵客”需求变成身心愉悦的行程,让游客娱得开心。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吸引力强、游客喜爱的文艺娱乐节目,在景区定点定时进行展演;在城区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娱乐街区,培育建设一批特色演艺场所,推出一批具有布依族、苗族特色的高水平晚间娱乐演出剧目。

“天人合一”让黔西南的山地旅游特质变成全世界景观的“独一无二”,黔西南因此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山水贵客”让黔西南的山地旅游特质变成全世界旅客的“情有独钟”,黔西南因此在与世界的拥抱中实现腾飞。

在“天人合一”与“山水贵客”的辩证统一中,黔西南步履铿锵地向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迈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