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沾云的头像

王沾云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1806/12
分享

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王沾云



《传习录》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的心学著作,包括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传习录》中,王阳明提出“心即理”的本体论从“心即理”的本体论出发,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这些心学理论是明代中叶之后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思潮,不仅及于中国,而且波及日、韩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阳明因此成为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题记


夜深心静,依窗而坐。

品一杯绿茶,捧一本哲书,穿越五百年时光,聆听王阳明布道讲学——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同寂。我看花,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王阳明心学思想,在滚滚红尘中,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用微弱而美好的光,照亮内心的从容与淡定。


欲修身,先养心。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身。任何事情都是人做的,人心是做事成败的关键。

王阳明说:“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人心就是天理,人心左右一切。人心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做好事来源于心,做坏事也来源于心。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支配,欲使人的言行举止符合一定规范或达到至善境界,要从其心入手。只有内心达到了至善的境界,其外在的言行举止才能表现出善的一面。

要让内心达到至善境界,必先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王阳明说:“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

只有做到不从自身私欲出发而产生好恶之心,不因为自己感情的波动而动了本心,才能做到无善无恶。

做到秉持一颗安定清净之心,才能将世情看破,身处繁华闹市而不为所动。

人要看破繁华,关键要稳住心神。

王阳明说:“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

心是主宰唯有从内心闲下来静下来,在忙碌中给内心留一份悠闲,才能享受到忙碌的价值,才不将人生变成炼狱。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王阳明说:“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只有敞开胸怀,才不会被俗世尘埃所扰,不为世俗荣辱所累,不为痛苦烦闷所惊,才能保证身心纯净,才能活得轻松潇洒舒心自在。真道是——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养心在于寡欲。

人生在世,很难做到一点欲望也没有,但是物欲太强,就容易沦为欲望的奴隶,一生负重前行。

每个人都应学会减重,应学会知足常乐。

王阳明:“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清心去欲,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与独立。

身外物,不奢恋。这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更是超越世俗的豁达胸襟。

王阳明说:“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矢,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只有坚持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才不会让所遇到的事物成为心中的羁绊,荒芜、紧张的精神境界才能得到提高,才会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

徒有虚名不中用。

先哲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王阳明说:“世之人从其名之好也竞以相高,从其利之好也而贪以相取,从其心意耳目之好而诈以相欺,亦皆自以为从吾所好矣,而岂知吾之所谓真吾者乎!夫吾之所谓真吾者,良知之谓也。”

为了虚名而去争斗,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是人生烦恼、愁苦的根源。

人的最高道德,就是把“名心”抹平,不刻意去追求“名”。

唯有与功名利禄保持适当距离,才能超然物外,萧洒、通透、做个真正快活的人。

王阳明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经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功夫好名!”

君子兼兼如玉、铮铮若铁。只有练就开阔胸怀、宽广胸襟,涵养铮铮铁骨正气,才能做到在坎坷人生路上包容万物铁骨铮铮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不受沽名钓誉之心所困扰。

记住王阳明的话:“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抛却虚名,在名利中寻回灵魂的单纯。


一个人持什么样的心态,就能够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王阳明说:“心之本体,原自不动。”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一颗清静的心

只要静心不动,不生是非黑白,就能安稳如山,就能做到气定神闲。

静心不动,不能特意控制,只能心无所住。

王阳明说:“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

只有心无所住,面对任何事物,才能做到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不被外物牵绊,心才能回归寂静。

外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心的存在。所以,只从容淡定,能把心掌控,能让心清静为,能获得悠然自得的人生。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

成功或不成功,不由个人努力所决定,而取决于意念的转换失败或不失败,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人生际遇,而是思想瞬间。

王阳明说:“譬如行路之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

今天的成功不意味着明天依然成功,今天的失败不意味着明天仍失败。走过一段人生旅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需要我们然处之,勇敢地迈向下一段旅程。

失败了,连迈出下一段旅程的勇气都没有,那岂不是永远没有走出失败的天日?

成功了,却缺乏继续走向下一段旅程的勇气,那岂不是永远原地踏步甚或倒退而行?

所以,面对成功或失败时,最重要的是要有迈向下一段旅程的勇气。


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有。”

只有树立远大志向,成就事业的梦想才会有高度。志向的高度,决定着胸襟的广度。

成功需要立志,更需要拼搏。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王阳明:“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心存念想,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心有所想,方知自已潜力有多大,才会坚持懈地努力,最终才能实现梦想成真。

实现梦想成真,必须善于向圣人学习。

王阳明说:“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圣人比凡人更高明的地方,是他有一颗只存天理而无贪嗔杂念的空明之心。所谓“空明之心”即内心不受外物羁绊,能做到包容万物。普通人若能抛开杂念,使内心纯净空明,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向圣人学习,是盲目崇拜,不分好坏、全盘接受,而是要有判断、有选择地学习对自己有益的思想和智慧。

王阳明说:“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圣人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没有本质区别适合自已的,才能自己所用,才能激发自己前行的斗志,才能有升华自己的智慧。


实现梦想成真,成就一番事业,让人生出彩,最重要的路径是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知与行是统一的是不能分离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知是对事情各方面的思考与了解,只有思考明白、了解清楚才能行动行是将那些思考明白、了解清楚的东西付诸实践才能有所成就。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就要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应用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总结提炼经验形成新的知识又运用于新的实践,这样循环返复,最终达到“经世致用”。

成功不会在空想中实现。

要想成功,必须行动和付出。

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为人处世,只想不做只是空想,只说不做只是空谈,与其妄想天开、夸夸其淡,不如尽早一步一个脚印踏实付出,才能把握成功的契机。

没有自己的实践,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王阳明:“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岐路处,有疑问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达欲到之处。”

实践出真知,实践一次就能积累一次经验,只有走过荆棘之路,才能深刻领悟战胜困难的艰辛,才能发现战胜困难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领悟,不停地走下去,就能达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努力在当下,才能找到通往明天的路。


良知在人心,永远不会泯灭。

良知是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能够凭借良知去辨明是非。

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良知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历史证明,没有良知,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无论是怎样位高权重、大富大贵之人,最终都会不得善终。

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明洁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做人做事,都必须专心修养自身品德。只有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才能做到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才能做到公正地明辨是非好恶,人生才会绚丽多姿。

王阳明说:“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已,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

致良知,是为学之道,亦是育人之道既要育人之才,更要育人之德。

致良知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王阳明说:“我辈致良知,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的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身养性,应当着眼当下,循序渐进。把握好当下,真做好每一件事,是收获前的付出,日日如此,步步踏实,才能步入超脱之境。

记住王阳明的话:“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

孝由心生,不由外物。

王阳明说:“父而慈焉,子而孝焉,吾良知所好也。”

只有出自真心,才是真正的孝心。孝无止境,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贫穷富有,都要以父母待己之心回报父母。

百善孝为先,要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孝是一种诚心诚意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感情,必须是发自内心对父母的敬。

王阳明说:“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赡养父母时,一定要发自内心,只要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就是真正尽到孝道了。

忠是孝的扩展,是把爱父母的心情扩展到爱国家、爱天下。古人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对国家对社会一定有责任感。

王阳明说:“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敬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敬父母就会成为形式。所以,不慈不孝,就是良知被蒙蔽,就会产生恶。

由知孝到行孝,是由良知到致良知的过程,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快乐就在人的心里。

王阳明说:“常快活便是功夫。”

是的,快乐是心的本体,只有心才是快乐的根。不放纵生命,不麻醉灵魂,珍惜生命的点点滴滴,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命存在,感激阳光雨露,快乐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人生没有绝对的幸福与不幸。

王阳明说:“彼其胶于人欲之私,则利害相攻,毁誉相制,得失相形,荣辱相缠,是非相倾,顾瞻牵滞,纷纭舛,吾见其烦且难也。”

是的,世间没有绝对的事,毁誉、得失、荣辱、是非总是相辅相成。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人心的写照,世间万物本没有烦恼和快乐,人心繁复必然多烦恼,内心简单自然轻松快乐。

那么,幸福的法门在那里?

王阳明说:“但议论之际,必须谦虚简明为佳。若自处过任而词意重复,却恐无益有损。”

是的,幸福与快乐,源自内心的简约,简单使人宁静,宁静使人快乐和幸福。

王阳明说:“心无所累,意无所牵。”又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是的,世间万事,来不可挡,去不可留。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得失沉浮,都是生活的赐予,何必过于执著!不在意做到坦然释怀,在意做到心神通畅,在意做到知足常乐,在意做到在喧闹中守住宁静,不在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宠辱不惊。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松脱洒,何等简易!” 

的,只有减少自己的欲望,能在杂乱中找到宁静、在失意中追寻进取。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有良好品德的人、有丰富心灵的人,才会享受到生活和工作蕴涵的幸福

由知到行,是由良知到致良知的过程,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人生有涯,知识无涯。

人生有限,岁月无限。

漫漫人生路上,王阳明心即理”的本体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亮内心的从容与淡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