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易经》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表明,文化是用人文对天下万物教化的结果,是天下万物的灵魂。
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布依文化。布依文化是布依族在生产生活中经过人文教化而养成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积淀着布依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布依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布依族的精神标识,是布依族的精神支柱。
布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布依文化蕴藏的创新理念、包容理念、奋斗理念、和谐理念、奉献理念,对布依族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观念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增强接受外来文化、融会外来观念的勇气具有积极启迪作用,坚定自强不息、克难攻坚、奋勇前行的信心具有重要激励作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进程具有重要借鉴作用,确立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思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深挖布依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坚持以文化人、以文铸魂,用以赓续文脉、厚植文化、教化民众,用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用以凝聚人心、提振精神、点燃激情,能够更好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布依族村寨的优秀民族文化彰显现代文明的生机与活力,让布依村寨的好山好水洋溢向上向美向善的力量,让布依村寨的美丽田园充盈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弘扬布依文化,有利于提高布依族群众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品质,更好地提升布依族地区的文化素养、道德素质、人文品味,积极把智慧和力量集中到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目标上来,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共建美好精神家园的重点任务上来,把布依文化的当代价值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大局,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产业振兴力,重塑乡土文化、涵养乡风文明、繁荣文化产业,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
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是农耕稻作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在布依族的远古传说和文化典籍中,有不少关于农耕稻作文化的内容。
在布依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有关传说中,农耕稻作是一个重要内容:古时候老百姓没有食物吃,靠吃野菜充饥,靠吃草根维持生计。布洛陀割荒草、挖荒地、造水田,造出了四块地,造出了四丘田,造地造成片连片,造地造成方连方,造成水车造水坝,带领百姓种下天上降下的晚谷种、仙人送来的粳稻种,百姓从此有了吃,黎民从此能休养生息。
布依族摩经《布洛陀经诗》,有关农耕稻作的内容极为丰富,“创造歌”“造人”“造谷米”“造牛”等篇章,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叙说布洛陀造农作物、耕牛等与农耕作息息相关的内容:“布洛陀给五样粳谷种,仙人给六样糯谷种。谷种洒在海那边,谷种洒在河对岸,长出糯谷三百穗,结成粳稻四百谷。马游过河驮回谷种,水牛游过海背回谷种。百姓从此有米吃,黎民从此能活命,吃了这种米就长寿,吃了这种米得繁衍,从此黎民衣食足。”这些句子,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布依族先祖从事农耕稻作的场景。
布依族摩经《赎谷魂经》,生动描述了水稻生产的具体过程:“三月是种地的时节,四月是种田的时节,水哗哗地流淌,水哗哗地流进田里,上面那块做秧田,下边那块做本田,要糯谷去播,要粘谷去撒,二十五日王去扯秧,二十六天王去插秧,七月谷穗长,八月割稻谷,九月拿扁担去挑。”“七月谷穗长,八月割稻谷,九月拿扁担去挑,谷粒像柚子那么大,谷穗像马尾那么长,用梯子去抬抬不动,用扁担去挑挑不起,三人同吃一粒米,七人同吃一穗谷。”
布依族摩经《驱虫经》中“鸭子下田把虫捉,公鸡坎上捉虫忙”的句子,再现了先辈们发展生态立体农业的情景。布依族神话叙事歌《查白》中唱道:“开个池塘好喂鱼,留块荒地好喂马。”布依族《敬酒歌》中唱道:“忙去园中挖姜蒜,又去田中把鱼捉,”“水在高岩石下流,鱼在田中水面游”,生动描绘了布依族先民发展稻田养鱼的情景。
布依族神话《茫耶寻谷种》,讲述了祖先“茫耶”不畏艰难获取谷种的故事。布依族古歌《安王与祖王》讲述了祖先“盘果王”如何创立水稻栽培技术的故事。《造万物歌》讲述了祖先“翁杰”如何造田造地的故事。
这表明,布依族的农耕稻作文化,是布依远古祖先与自然界共处的交互积累。
布依族是“水稻民族”,与农耕稻作文化相伴相生的一个饮食习惯,就是布依族无论男女老少,都偏好糯米食品,有一种“无糯不过节,无糯不成礼”的深厚情结:正月十五吃糍粑、粽粑、汤圆,三月初三吃“三色糯米饭”,四月初八吃“四色糯米饭”,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六月六吃粽子和五色糯米饭,甚至常常将糯米食品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糍粑、搭联粑、汤圆、甜酒粑、糕粑、两合粑、牛打滚、清明粑、米线、米叶、糯米饭、米花、三角粽、枕头粽、背崽粽等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糯食品,让人一见便垂涎欲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布依族糯食文化现象。
历史悠远的布依农耕稻作文化,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增加了历史厚度和文化厚度。
三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布依族的先辈们针对复杂的自然环境与多样的气候变化,不断在农耕稻作中调整和改善生产方式与技术,与土地、水、森林、动物等自然环境构建了互惠互利的生态空间,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布依族的文化典籍记载,布依族的先辈们热爱自然、崇拜自然,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如果待之不敬,便会招致灾难,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布依族普遍以栽树为荣、护树为美、敬树为德,认为树木能使世间万物相生相依,有了树就有了河流,有了河流万物才有生机,树木是万物之主。如果没有树林,就不能涵养水源,就不能调节气候,人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这表明,早在远古的年代,布依族的先辈们就深刻认识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布依族现存的一些民俗事象,就是对这些生态哲理认识和理解的形象表达。
布依族在农历二月初二开展祭祀水神、地神、灶神等活动,在农历六月初六开展祭祀水神、山神、地神、树神等活动,就是自觉地将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确立起来,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越界”“失范”行为进行矫正、警醒,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强化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让人们自觉做到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
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布依族的先辈们还通过众议方式,及时把好的行为习惯制定成乡规民约、日常禁忌、行为规范,乃至建立惩罚机制,限制不合理行为和活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给予大自然自我修复的空间和时间,更好地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布依族聚居的兴义市顶效街道办绿荫村,有一块立于咸丰五年(1855年)的《护林碑》,碑中这样记载:“窃思天地之钟灵,诞生贤哲;山川之毓秀,代产英豪。是以惟岳降神,赖此外城之气所郁结而成也。然山深,必因乎水茂;而人杰,必赖乎地灵。以此之故,众寨公议,近来因屋后两山牧放牲畜,草木因之濯濯,掀开石厂,巍石遂成嶙峋,举目四顾,不甚叹惜。于是齐集与岑姓面议,办钱十千,木品与众永人为后代,于后代培植树木,禁止开挖,庶几龙脉丰满,人物咸兴。倘有不遵守,开山破石,罚钱一千二百文;牧牛割草,罚钱六百文。”
这表明,布依族先辈在一百多年前,就深刻认识到,山与水,人与地,不能决然对立,人类与自然,山林与水源,相辅相成,相互依赖,融为一体,只有保护好自然的山水风貌,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钟灵毓秀、地灵人杰。
布依族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推进乡村振兴构建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增添了认识深度和实践深度。
四
孝敬父母、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布依族崇尚孝道,就是倡导孝敬父母、尊老敬贤的美德。从孝敬父母到尊老敬贤,就是古人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孝经》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道提到天经地义、人伦之大道与核心价值的高度。布依族的古歌、传说、故事等,都强调孝道思想,强调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
布依族的《家祭歌》这样唱道:“人生百岁兮,七十者稀。光阴迅速兮,朝露易逝。勿因妻子兮,忘于父母。老来七十兮,犹戏班衣。何努修身兮,孝悌为先。一喜一惧兮,父母之年。父母在堂兮,言不称老。提携捧抱兮,勤劳万端。哀哀父母兮,恩爱周全。义方是训兮,欲来高堂。抚及成人兮,婚姻必联。有垂天伦兮,身体所传。不可不知兮,父母之年。及时奉养兮,亲膳问安。子道少缺兮,遗恨终天。父母愁叹兮,是谁之愆。父母有疾兮,子孙彷徨。拜求良医兮,汤药必尝。衣不解带兮,食不甘味。无离左右兮,勿游远方。棺椁为厚兮,衣衾为先。葬于高埠兮,免水淹沦。父母暴露兮,悔将何及。”“为父为母兮,乃乾乃坤。世之常理兮,人之大伦。或富或贵兮,或贫或贱。千千万万兮,皆受此恩。人无父母兮,焉有此身?有恩当报,方可为人。上继祖宗,下传子孙。”在一咏三叹的旋律中规劝人们,作为人子,应当诚心行孝、及时行孝,永怀感恩之心,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情。这些歌词,对那些孝敬父母的人来说,不愧是一种最好的褒奖,而对那些不愿赡养父母,以致虐待父母的人来说,更是一种敲击灵魂的教育。
布依族古歌《忆恩歌》这样唱道:“想起父母恩难报,为人须当报其恩,父母恩深实难报,一生难报娘恩情,父母在时应孝道,人发孝心鬼神钦。”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在抒情格调中阐发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布依族摩经《嘱咐经》这样唱道:“家里有伯母,家里有叔娘,不要高声笑,边捂嘴边笑,才有好名声。家里有伯母,家里有叔娘,不要笑不停,别人会说你不懂礼,别人会说你没教养,骂父没教养,骂母没教养。”用不要在家里高声喧哗、以免影响伯母叔娘的细节,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布依族人家尊老敬老的良好家风。
布依族的一些谚语,是布依族人家孝敬父母、尊老敬贤的诺言和信则。诸如“祖先造出高山深谷,古人传下做人礼节”“天大是众人的天,父母是自家的天”“好吃要敬老,老人要顾小”“爱妻子要尊敬岳父母,爱丈夫要孝顺公婆”“不浇水苗要枯,不养老天难容”等等,世代相传,上行下效!父母按老一辈传下来的行为规范,以慈爱的态度言传身教让孩子潜移默化养成良好品德。
布依族在发自内心尊亲、敬亲的同时,常用祖先的勤劳节俭美德对子孙进行传统教育。布依族古歌《敬老人歌》这样唱道:“布依族后代,要学老祖先,为求幸福,不惜把身献。布依族子孙,要学老祖先,要想吃饱饿,就勤快种田,要想衣裙美,就勤种蓝靛,双手勤劳动,日子才会甜,祖先的榜样,永远记心间。”这些唱词表明,布依族用先贤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美德教育子孙,代代相传,让孝敬父母、尊老敬贤成为一种普遍的基本素质。
布依族人家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之风的养成,可谓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在布依族寨子,老人普遍受到尊重,开展重大活动,要请老人来商量。给老人敬酒敬茶,要用双手捧送到他们面前,盛饭不能太满,斟酒不能过多。逢年过节杀鸡,鸡头要敬给老人。走路要让长者先行,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若遇老人手拿东西或肩挑重物,要主动上前帮忙。凡此等等,都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的表现。
布依族人家的堂屋里,都供奉着“天地君亲师位”或“天地国亲师位”的牌位。“天”指上天,“地”指土地、大地,“君”指君主、皇帝、朝廷、国家,“亲”指父母、祖宗,“师”指老师、圣贤。布依族人家崇拜“天地君亲师”,表现出对天地的感恩、对国君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体现了敬天法地、忠君爱国、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亲顺长、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
布依族孝敬父母、尊老敬贤的美德,为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乡风文明提升了情感的温度、教化的温度。
五
布依族追求天下太平、社会和谐,向往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摩经《嘱咐经》里有一段语重心长的嘱咐:“粮食在粮仓,粮食在粮库,黄牛水牛都在圈。如果会做人,够吃一辈子。做人不学好,三个做三样,六个做六样,打牌的打牌,赌博的赌博,变卖父母田。树大易招风,做人怕犯法,犯法惹官司,把牛马卖光,把田地卖光,钱落富人手,冤落穷人身。”这表明,布依族自古以来就厌恶赌博、偷盗等不良行为,做父母的随时都要嘱咐子女学会做好人,绝不能染指不良行为、养成不良习惯。
为确保社会和谐、邻里和睦、家庭和顺,布依族村寨经常采取“寨老公议制”议事方式,调解寨邻纠纷,建立乡规民约。“寨老公议制”议事方式,是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年长者,负责召集寨子里公道正派、有知识有见识的人员,集体调解裁决寨邻之间、家庭内部的纠纷,以及家庭中的财产分割、赡养老人等问题,先由当事人各自陈述,再由参议人员辨明是非曲直提出调解建议意见,最后由组织者综合大多数人的意见建议作出裁决意见并形成书面调解协议。这种议事方式,还应用于举行节庆活动、祭祀活动、公益劳动等集体活动当中,是一种具有民主集中制性质的群众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自治方式。
至今,在不少布依族村寨,还保存有一些上百年的石碑,记载着布依族的先人们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邻里和睦相处、家人相亲相爱的社会规范,以及调解寨邻纠纷的情况。
在兴义市则戎镇的纳具布依寨,有一块立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实贴那志寨晓谕碑》,记载的就是官府与村民共商调处民间土地赋税差役纷争情况:“照得吴荣跃等具告查博血等展田不差一案,经本分州差提质讯,兹据查博血等具诉展田各差等情,从此讯明,两造俱各心甘情服,愿出具遵依存案。日后一切粮赋采买差傜,随粮田仍照旧例当差,其按科田,遵照即行赴州投税升科,不得隐匿。各等情据此,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该地那志寨一切人等知悉:嗣后遵照当差,毋得妄生枝扯,滋起事端。各宜禀遵毋违。特示遵照。”与此碑相配套的,还有一块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所立的《永远遵照碑》:“情缘那志地方,先年夫马差役各行公件,屡行混派,滋肴不宁,于五拾一年曾经分州缪主斧断,遵照公私各殊。凡所应出夫马公件,仍照差田三十分派纳,头人甲首不得混行滋肴。至查抱牛、爸血、士祥、良进、爸厚等五人所有私田地,各原无夫马采买公件,已经斧断。兹因每岁寨内花户屡行混争,滋扰不宁,是以凭寨内头目人等合行给照,嗣后花户头人毋得混派相争,无端滋肴。尚有此情,立即扭送本马目解公理论,难逃渺法治罪。为此特给遵照。”两块古碑,详细描述了“寨内头目人等”调处“寨内花户”与民众之间的纷争,以及将调处结果呈报官府裁决的情景,是布依族地区调处邻里纷争的重要历史资料。
在册亨县乃言村坝旁寨,有一块立于同治元年(1862年)的《乃言乡规碑》,是寨老为教育乡邻子弟勤耕务正、杜奸除盗,与众寨乡民合议,律定的乡规条款:“尝闻强盗出于赌博,命案出于奸情。故绝盗源,须除赌博;欲讫民命,须除奸情。除赌博而乡中之男善,除奸情而邑内之女贞节。凡于寨中,虽属壤地偏小,亦皆莫非皇土。父务之教,必先子弟之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男无觊觎,女思贞节。革旧从新,使其路不拾遗,狗不吠盗之风也,不亦宜乎!今日后,倘若何人效往,乡党不睦,三心二意,互相串通,昧叼暗引,面生歹人,不熟之流,窝藏密室,专赌为盗;私下串伙,交合磕索,三五成群,四六结把,日则隐藏于家中,盗牛盗马,夜则穿墙挖壁,偷粟盗物。若有私盗外方,丢赃磕害,拖累地方;倘有等日后查出,庄目立严禁,乡党寨老遵依。或闻,众户同情协力,共心捉获,而呈官究,理法不容。倘若何人强硬不依,合众齐心,更罚牛一条,重有一百五十斤,酒五十斤,盐二斤,米四十斤,以作祀社之费。”
同治六年立于册亨秧项寨中的《秧项乡规碑》,规劝兄弟妻子之邻,共安耕编织,相友相助,取是舍非,协议禁例八条:“不准赌博婪贪,诱惑孺子;不准窝贼招匪,致偷侵害;不准勾引万棍,凭空讹诈;不准教唆词讼,波害良家;不准估淫人妻,活夺拐带;不准估偷竹木,争夺田地;不准偷鸡盗狗,摘瓜偷笋;不准恃尊凌卑,凶行磕索。”
布依族历史上的乡间规约,为推进乡村振兴丰富治理有效增拓了视野的广度和借鉴的广度。
六
布依族崇尚勤俭团结,认为勤俭团结不仅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更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首要条件。
布依族摩经《祝母文》这样唱道:“地里不锄草,草不砍下去,田不拔乌拉,稻不长上来,乌拉长成片,茅草降成丛,那样人会穷,不要怕艰辛,田里拔乌拉,水稻方茂密,劳动才有吃,才受人羡慕。”这段唱词表明,一个人只要勤劳肯干,就不会挨饿受穷,布依族民众对幸福的期盼,不仅追求物质上的丰裕,还希望生活得有尊严。
摩经《嘱咐经》这样唱道:“如果要吃饭,粮食在梯田。要努力种地,要努力耕田,种地耕田才有吃。种地耕田要勤劳,天天都要去,绝不能偷懒。”“三月该种地,四月宜耕田。夫妻约早起,下力多种地,下力多耕田,种地方有粮,耕田方有吃。”这段唱词,让布依族子弟从父母的反复嘱咐中明白,只有通过艰辛的劳作,不断地付出与奋斗,才能积聚家庭财富。
布依族摩经《十二层天》这样唱道:“造出雨来洒满天,造出雨来洒满坝。洒满了江河,洒遍了山坳。洒给人间打秧田,洒给人间种庄稼。勤快的人啊,粮进家,勤快的人啊,谷满仓。”这段唱词,更是鲜明地提出了“勤快的人啊,粮进家,勤快的人啊,谷满仓”的勤劳致富观点。
布依族古歌《十二月生产歌》这样唱道:“田头活路要抓紧,地头活路要认真,粮多得卖不需买,一天三顿还有余。”用唱歌的方式,提醒人们种庄稼不但要勤劳、认真,而且要抢季节、抢农时,粮食才会获得大丰收,家中才会有余粮。
布依族摩经《天堂歌》告诫人们,人生在世,要想得到应有的报偿,必须通过诚实本分的辛勤劳动:“男子垦田的板锄挖缺了口,才得常住那地方,垦田的条锄挖断了耳,才得常住那地方,姑娘舂碓的脚板踩出了泡,才得常住那地方,挑水的肩膀磨成了茧,才得常住那地方。”布依族这种崇尚勤俭的道德传统,使得劳动成为一种贯穿个人生死的本能。
布依族不仅勤劳节俭,而且团结互助。布依族古歌《起造房屋歌》这样唱道:“公公起房屋,择了良辰吉日,上山砍树木,上山砍楠竹,上山采青石,一人抬不动,只有靠寨邻的帮助、请亲友来帮忙。”“公公又把火烧旺,寨邻亲友围坐火塘旁,太阳偏西就谈论,月亮当顶还商量,坎上伯伯出主意,对门舅舅想办法。”“一个人的力量小,人多能把山推垮,快到四乡八寨请后生,把砍倒的树木抬回家。”“一石不能把墙砌,一瓦不能把高房盖,请众后生多出力,帮忙去把大树抬。”这些唱词,生动再现了布依族远古时代就同心协力、团结互助、亲人相帮的情景。
布依族古歌《十二个太阳》这样唱道:“从前天上有十二个太阳,天下乱纷纷,栽秧不生长,种粮种不成。”面对这种恶劣自然环境,领头人布杰于是召集大家商量如何解决问题,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想办法出主意:“万家会造弓,魏家会造箭,布杰力气大,能射死太阳。”生动再现了大家群策群力、团结一心、共同战斗的场景。
布依族勤俭团结的品质,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生活富裕增强了勤劳的力度和团结的力度。
布依文化的摩经典籍、古歌抄本、民间故事、乡间音乐、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是支撑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文化基础,布依文化蕴藏的乡间规约、伦理观念、道德习俗等传统伦理,精神信仰、精神生活、文化心理等传统理念,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文化力量。
弘扬优秀布依文化,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为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凝聚强大精神动力,是布依族聚居地方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