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穿过一个隧道,又穿过一个隧道。
跨过一个桥梁,又跨过一个桥梁。
我从海拔1200余米的兴义,来到海拔3300多米的香格里拉,感受别样的风情与人文。
“香格里拉”源于藏经中的香巴拉王国。在藏语里,“香巴拉”音译是“香格里拉”。在藏经中,香巴拉王国就是最高的净土,是智慧的化身,是灵魂的寄予。
“香格里拉”这个名字真正被世人熟知,源于英国作家希尔顿在193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在小说中,希尔顿创造了一个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名叫“香格里拉”的地方,这是一个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的湖泊、美丽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人间仙境,是一个空气清新、神秘和谐、和平宁静、居民长生不老过着快乐生活的世外桃源。
这部小说出版后立刻风靡全球,好莱坞随即把这部小说拍成同名电影。从此,“香格里拉”成为世外桃源的代名词,成为人间天堂、理想乡与乌托邦的同义词,迅速传遍世界各地。
香格里拉出名后,印度、不丹以及我国的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等地,都根据经文记载和传说,寻找香格里拉的所在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寻找,终于在云南迪庆的中甸地区,发现了希尔顿在小说里所描绘的一切。“香格里拉”在中甸地区的藏语里边,是“心中的日月”的意思,是藏民心中理想的生活环境。1997年9月,云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宣布:举世寻觅的香格里拉,就在迪庆。200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默念香格里拉这个名字,想像《消失的地平线》这部小说风靡全球时的情景,我掂量到了一位作家的时代分量。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短文,成为世人传诵千年不衰的经典,成为世人奋斗千年不歇的目标。希尔顿的一部《消失的地平线》小说,让寂寂无闻了千年的中甸县,成为世人争相前往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香格里拉”。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多写作品多写好作品,多写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好作品,多写能够满足世人精神需求的好作品,是每一个作家的使命,也应当成为每一个作家的追求。
在香格里拉的纳帕海,我感受到了香格里拉别样的美丽。纳帕海是高原季节性湖沼。夏季的时候,雨水充沛,海水上涨,海面迅速增宽,这里成为一片广阔的水域,湛蓝的海水与远处的雪山遥相呼应,水天相接的景象令人陶醉。冬春两季的时候,海水退落,海面大幅度缩小,裸露的海面,长满浓密的牧草,这里就变成了一大片沼泽草甸,成为一个天然牧场。秋季的时候,这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草原。海水与牧场,交替依存。或是一湾海水中嵌有一片牧场,或是一片牧场里嵌有一湾海水,或是一湾海水连着一片牧场。成群的牛羊和马匹,在海边的牧场或海中的牧场里,悠然自得地边吃草边行走,与天上的悠悠白云,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海水倚山而储,山的倒影犹如一把横放在天地间的长剑,豪气铮铮、寒光闪闪。站在海边,我的身影融入山的倒影,变得顶天立地一般伟岸。骑一匹马,或骑一头牦牛,沿着嵌在草原中间的一块沼泽行走,一圈又一圈,走得沼泽里的水都泛起了一圈又一圈涟漪,才从马背或牛背上下来,抱起一只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羔拍照,算是结束在纳帕海的旅程。
从纳帕海返城,我走进了独克宗古城。
在这里,我触摸到了香格里拉悠远的人文。
香格里拉的前身叫中甸,中甸的前身叫独克宗。香格里拉城里的独克宗古城,那是香格里拉最美的前世。唐代仪凤、调露年间(公元676-公元679年),吐蕃在大龟山顶垒石为城,取名独克宗,藏语译为“建在石头上的城堡”或“月光城”,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代,独克宗古城作为军事要塞和贸易站点初步形成;明朝,丽江木氏土司主政康南藏族地区,独克宗古城成为纳西族的重要军事要塞;清代,独克宗古城成为滇藏贸易的重要集市。
独克宗古城以大龟山为轴心,呈放射状扩展布局东南西北四个片区,整个古城犹如盛开的八瓣莲花。环绕大龟山四周修建的藏式木屋,藏式彩绘、藏式木雕在月光照映下熠熠生辉。沿街的每一家店铺,都散发出温暖的黄色光亮。正在营业的每一家餐馆,都弥漫着藏式菜肴的香味、散发出地道酥油茶诱人的魅力。漫步在独克宗的街巷里,古城的夜色之美、宁静之美、古朴之美、风情之美、人文之美,令人流连。漫步在独克宗的街巷里,透过光滑锃亮的石板路,似乎还可以看到在这里弥漫了千百年的兵戎相争的硝烟,可以听到在这里回响了千百年的“茶马互市”的喧嚣。
作为茶马古道滇藏段的重要途径驿站,这里是茶马古道上云南马帮的最后一站,也是藏族马帮的第一站。从这里开始,藏族马帮接过云南马帮手中的茶叶,开始向更高更艰险的青藏高原深处走去。凝望古城广场上的马帮雕塑,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茶马古道上悠远的马蹄声和马铃声。
二
时隔十二年,我再次来到丽江古城。
古城里,曾经走过的那些街巷,经过时光冲刷,都已成陌路。
时光的手抚摸面颊,皱纹里流淌的记忆凸凹不平。深深浅浅的往昔,如氤氲茶香,在古巷里,被往来不绝的过客,踏踩成了锃亮的石阶。
石阶的记忆,不可能印刻每一个匆匆过客的身影。但我的记忆,总回想起多年前走过的每一条巷道。一条小溪,从巷子里淌过,淙淙流水声,低回婉转,柔美地诉说着千年传说。掬一捧溪水,过客的身影,犹如从指缝间漏洒的水滴,刹那间就溶入潺潺流水,没有了半点踪迹。
记住走过的路,记住曾经的过往,就是心怀感念。
记得第一次来到丽江古城时,我就走进一个名叫“我在丽江等你”的酒吧。这个酒吧,是黔西南籍的知名歌手颜振豪开办的。这这间酒吧里,颜振豪创作了一首名叫《我在丽江等你》的经典歌曲。这首歌曲,给“我在丽江等你”酒吧带来了无限的广告效应。很多外地游客,第一次走进丽江,都要到“我在丽江等你”酒吧体验一下“我在丽江等你,只要能与你一起分享这美丽,我不怕风和雨”的执着情怀。很多在丽江定居的外地人,也经常到“我在丽江等你”酒吧,听一曲《我在丽江等你》,唱一曲《我在丽江等你》,把等候佳人到来的期盼,变成一种从心底喷发而出的强烈情感。
那夜,颜振豪热情地与游客们互动,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我在丽江等你》——
“穿过那条街能否遇见你/想想该有多么惊喜/你是否记得我的样子/张开双臂投进我怀里/每天我走过熙攘的人群/可是没有你的消息/只有那雪山只有那白云/伴随远去的流水/我在丽江等你/我在丽江等你/你可曾听见你能否感应/这思念的白天和黑夜/我在丽江等你/我在丽江等你/只要能与你一起分享这美丽/我不怕风和雨。”
那夜,我静静地坐在酒吧的角落里,静静地一遍又一遍地听着《我在丽江等你》,把“你可曾听见?你能否感应?这思念的白天和黑夜”的情感共鸣,变成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离开酒吧的时候,一夜别样的氛围,一夜轻松的静坐,一夜极好的心情,让我仿佛觉得自己年轻了十岁。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城依山而筑,街临水而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门前即桥,清澈的泉水穿街流巷。街铺五花石,房屋青砖灰瓦,木架结构,庭院花香鸟鸣。
再次走进丽江古城,我好奇的目光,在街巷里穿梭。目光所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繁华依旧——
古城繁华颜如玉,倚天楼殿月分明。
通宵灯火人如织,绿柳朱轮走钿车。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来到一家名为“樱花餐厅”的餐馆。这家餐馆临溪而建,环境优雅。溪边五彩斑斓的花草,具有时代沧桑感的马帮雕塑,与木质的古城风格建筑相得益彰,仿佛一幅美丽古朴的水墨画卷。坐在临溪的窗前餐桌边,点几样可口的风味小吃,小酌几杯青稞酒,静观从窗前匆匆走过的人群,欣赏在溪边拍照留影的帅哥美女,倒也觉得乐趣无穷。
吃饱喝足,就到街巷里走一走、看一看。灯光与夜色,把一条又一条古老的街巷,装扮得活力四射。漫步在街巷里,抬头便是漫天的油纸伞。在灯光的映照下,油纸伞显得格外唯美浪漫。那些印染在油纸伞上的绮丽风光、经典景致、人文风情、民族文化和象形文字,把街巷点缀得充满诗情画意。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周围小巷通幽。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枢纽站,明清以来各方商贾云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生息,是丽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来到四方街,沿街的酒吧里,灯火通明、歌舞升平。遍街都是小吃食肆,各类特色美食琳琅满目。四方街的建筑,具有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清巧。置身四方街,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场景。
木府是丽江历代纳西族木氏土司的衙门,见证了丽江古城的发展变化与历史文化。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至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改土归流为止,这里共有十八位土司执政341年。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遣傅友德等大将平定云南,纳西族首领阿甲阿得归附明军。朱元璋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一捺,给其赐姓“木”。木公告诫族人说:“凡是我的子孙,接受朝廷封赐的官职,拓守边城,不可动摇、叛乱,以致给中央王朝造成忧患。要遵照朝廷世代相传的教训,不能够紊淆变乱,而败坏木氏家族的家训。”因此,木府无论大门还是小门,都挂有“诚心报国”“崇德”等匾额,以昭其志。史书记载,在云南所有的土司中,“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
走过古城繁华的场景,找一家客栈住下来。坐在墙角的芭蕉树下,细听墙外潺潺流水声,泡一壶绿茶,斟一盅菊花泡制的土酒,把旅途的劳倦,品成一夜的闲适——
菊花泡酒月煮茶,醉听琴瑟赏烟霞。
谁家玉笛暗飞声,香融几案气犹华。
三
走进大理古城的时候,已是暮色苍茫。大理古城里,大街小巷,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各式各样的摊位、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美食香味,让大理古城的烟火气息与生机勃勃,变得可以触摸、可以品鉴。
在古城边的一家客栈住下。站在客栈的屋顶,可以观赏古城墙外的洱海全景。夜幕低垂,一盏盏渔灯,仿佛天际繁星滑落到清澈的洱海,粼粼波光闪烁成一个又一个璀璨梦境。夜色下的洱海,安祥和谐、纯净宁静、唯美浪漫。
这个东西方向宽9千米、南北方向长40余千米的高原湖泊,因为形若人耳而取名为“洱海”。就是这个洱海,曾让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的一场至关重要的战争陷入疆局。
一个生长在洱海岸边的浣纱美女,在一场至关重要的战争关键时刻,献了一个关键的计谋,让段思平的军队迅速扭转战局。
那是公元936年,即大理国建国的前一年,段思平兵临洱海之畔,在洱海东岸的黄龙山扎帐设营。站在黄龙山上俯视,山脚下的洱海,成了段思平消灭大义宁国的最后一道屏障。要横渡洱海直取大义宁国的都城羊苴咩城,谈何容易。这时,一位来自洱海江尾的浣纱美女上门献计:“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段思平大军按照浣纱美女的指引,成功渡海消灭大义宁国。大明七年(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新的国家,国号定为“大理”。这个聪明的洱海浣纱美女,后来成了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的王妃。
踏着夜色走进大理古城,在街巷里的一家酒馆坐下,泡一壶普洱茶,饮一盅荞麦小甑酒,烤几串烤牛肉羊肉和野生菌,放飞想像,把自己幻化成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一个江湖过客,在悠哉乐哉中感受大理的历史与人文。
我仿佛看到,大理国的开国皇帝段思平,正携着王妃浣纱美女从皇宫里走出来,一条街巷一条街巷地巡视。大理国的历史往事,洒落在皇帝与王妃巡视古城的脚步里……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大理地区设置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四个县,大理地区从此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版图。唐朝初年,洱海周边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因在其他五诏之南,故称“南诏”。蒙舍诏在唐朝的支持下,于公元738年兼并其它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当时,正是大唐盛世的最顶峰开元年间。南诏国发展160年多后,权臣郑买嗣发动宫廷政变,南诏国于公元902年灭亡。在此后的35年时间里,大理地区进入政权频繁更迭时代,先后出现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郑买嗣建立的大长和国,存在27年后,被大天兴国取代。取代大长和国的大天兴国,只短暂存在了一年,就被大义宁国取代。大宁兴国存在8年后,被大理国取代。
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定都羊苴咩城,结束了大理地区的争纷与动荡。大理国的建立者段思平是南诏国开国元勋段俭魏的第六代嫡孙。南诏国建立之初,经常与唐朝发生战争。大将军段俭魏在南诏与唐朝的战争中大败唐军,立下赫赫战功,被南诏王蒙氏任命为宰相,段家由此成为南诏国的豪门大族。
大理国承接南诏,国祚绵延达316年之久,是西南地区持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王国。大理国统治的区域,包括今云南全省、贵州东部、广西西部和四川南部以及越南、缅甸、泰国、老挝北部的部分地区,最东到普安路的横山(今贵州普安),最西到缅甸的江头城(今缅甸克钦邦杰沙市),最南至临安路的鹿沧江(今越南莱州省黑河市),最北到大渡河。
走出酒馆,登上古城的五华楼。放眼古城,一条大街由南到北横贯其中,小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青瓦覆盖的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长条石铺成的路面,彰显大理古城的古朴、厚重和悠久。这里,曾是南诏国、大理国宴请贵宾的地方。史书记载,每年三月十六日,南诏国的南诏王、大理国的大理王,都会在五华楼会见西南夷各个小国君长,以及其他来自各地的重要宾客,赐以酒席佳肴,奏以南诏、大理时期的音乐。站在五华楼上远眺,苍山脚下金壁辉煌的崇圣三塔,似乎还在回响穿越千年的梵音。
因为段思平崇尚佛教,以致大理国建国后全国上下都崇信佛教,300多年坚持以佛立国、以儒治国。成长在这样环境里,大理国历代的22位皇帝,就有9位皇帝出家为僧。
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叙述了北宋时期发生在大理国的精彩故事。在小说里,段思平是段誉和枯荣大师的先祖,是一代武学宗师,他自创枯荣禅功、一阳指和六脉神剑三大绝世武功,是威震当代的第一高手,并以武林世家的身份在大理国建立数百年基业。继《天龙八部》之后,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所描写的南帝段皇爷段智兴,就是大理国的末代皇帝。这位当过皇帝的出家高僧一灯大师,凭着一阳指和六脉神剑,与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峰、北丐洪七公、中神王重阳并称“南帝北丐东邪西毒中神”,成为江湖里令人闻风丧胆的五大武林高手。
从大理国的历史人文中走出来,从南帝段智兴的武侠故事中走出来,古城里已经灯火阑珊。在入住的客栈里,做一个悠长悠长的武侠梦,见证“南帝北丐东邪西毒中神”在江湖里创造的各种武功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