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晓彬的头像

杨晓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1/16
分享

喝粥的滋味

粥是国人最离不开的食物。日子穷的时候喝粥,是为了节俭度日;富的时候喝粥,是为了保健养生。反正无论是贫富,都要喝粥。

历史上关于穷人喝粥的文字,似乎更为常见。比如宋代诗人秦观的“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朋友敦诚记述曹雪芹生活窘况时的“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长赊。”此语当不夸张,因为曹雪芹自己也说,长年过的是“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日子。然而就是在这种举家挨饿,结茅而居的困境中,他依然呕心沥血地发愤写作,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写出了“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但作者以粥活命,令人颇感悲凉。

清贫而又旷达的喝粥文人,还有明代的张方贤和清代的郑板桥。张方贤写过一首《煮粥》诗: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

一升可作两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

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

用轻松幽默的文字,写出了食粥的妙处,但字里行间中,流露的却是一丝心酸。

郑板桥的时常喝粥,也是因为生活清贫,不得不然,但他乐与百姓同甘苦,能以廉洁为操守,不以食粥为苦,反以清贫为荣。在写给家人的信中,他这样讲述喝粥的感受:“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一碗淡粥,也只有他这样爱民如子、志高行洁的人,才能喝出这般滋味来。

复又想到我自己小的时候,也是喝着粥长大的。出生时因为缺奶,是母亲用粥把我养活的。童年时又因为缺粮,也不得不经常喝粥度日。棒子面粥、麦仁粥、小米粥、瓜菜稀饭、红薯稀饭、面糊糊等,天天换着花样喝。这种情形,在当时的农村极为普遍,几乎家家如此,我们那里也因此把吃晚饭叫做喝汤,这一叫法延续至今。因为喝粥不顶饿,为了既省粮食又不影响正常生产,家乡人养成了晚饭喝粥,农闲时喝粥,雨雪天无法劳动时喝粥的习惯,这也算是穷出来的智慧吧。

对于粥,人们真是又恨又爱,难舍难离,情感复杂,欲说还休。

胃的记忆,十分牢固。虽说现在的日子富足了,但喝粥的习惯,我却至今未改。不但爱喝,而且爱煮,久而久之,连妻子和孩子也受影响,一起喜欢喝粥了。如今我家的餐桌上,各种粥饭每每可见。

长时间的饫甘餍肥,易使人患上“三高”病症,倒是淡粥和菜根,似乎更利于养生,也更接近恬淡生活的本味。看来喝粥的习惯,我是改不了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