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光平的头像

吴光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23
分享

货郎刘老头

写下这个题目,耳畔仿佛又响起卖货郎刘老头那货郎鼓的声音——咚咚咚,咚咚咚······清脆,圆润,听来格外亲切。

卖货郎刘老头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头,不知道他是哪儿人,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只知道他姓刘。于是大人们就尊敬地喊他刘大爷。我们这些玩童虽然也很喜欢他,但却不知道什么叫尊敬,就喊他刘老头。在我念小学时,刘老头几乎每天都要挑着货郎担到我们学校。我和那些小伙伴们只要听到那咚咚的货郎鼓声,就会纷纷跑过来,围在货郎担四周。男孩子总是对那弹弓、洋火枪指指戳戳,女孩子的眼睛总是瞅着那红头绳、橡皮筋。小伙伴们都互相鼓动,不一会许多人就拿出给家里称盐或买火柴剩下的几枚硬币。“我买一支铅笔。”“我买一个洋火枪。”“我买一尺红头绳。”……能从口袋里掏出几分钱的小伙伴们都显得很自豪,喊声也就格外响亮。只到上课铃响了,围观的小伙伴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货郎担。

学生们上课了,刘老头就挑起货郎担,沿着弯弯曲曲的村道,慢悠悠地向村里走去。肩上的货郎担随着他的脚步一颤一颤的,并发出有节奏的吱吱声。他还不时举起货郎鼓,轻轻摇晃几下,货郎鼓的声音在这寂静的小村中传得很远很远。村里婶婶姐姐们听到这货郎鼓声,也都欢天喜地迎接刘老头,有的买根针,有的买几尺松紧带,有的还从家里拿一些烂绳破鞋底来换糖给宝宝吃。经常到故乡的卖货郎不止刘老头一人,但故乡不论大人小孩都喜欢买刘老头的东西,因为刘老头为人实在,卖东西不要谎价。

刘老头的家庭我们不知道,只听说过他有一个当干部的儿子。他儿子叫他去享清福,但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去。他说他离不开他的货郎担。他儿子无可奈何,只好每月寄15元钱给他,但他不要,说他能养活自己。

光阴荏苒,不觉八九年过去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故乡以前那只能用来卖猪卖羊卖粮食的小街上,先竖起了两层楼的商场,然后就是个体户开办的各种商店售货亭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街道两旁。不论大商场还是小商店,里面的商品都是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是刘老头那货郎担所无法比的了。同时,小街还吸引了外县外省的生意人,卖牛仔裤牛筋鞋的,卖太阳镜太阳帽太阳伞的,卖五花八门各种各样土货洋货的,南腔北调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昔日寂寥的小街霎时繁荣起来。如今故乡人买东西再也不需要听那咚咚的货郎鼓声音了,想买什么随时都可以买,也不需要走多远路。也不知道从几年前的什么时候开始,刘老头那货郎担从故乡的村道上消失了。刘老头是到他儿子那儿享清福了,还是又去干其它什么了,故乡人不得而知。但故乡人在赶集买东西或出去做生意时,时常还会谈到刘老头。谈刘老头时大家都喜欢用这样一句话作结:刘老头是个好老头。

 

(原载《淮阴日报》1990年2月1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