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光平的头像

吴光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9/08
分享

自言自语

 

我天生愚钝,年过半百越发痴顽,闲暇时间常常发呆,冷不丁的,还会冒出一句,两句,或者一段话。      ——题记

 

      1

上帝喜欢和人捉迷藏,祂在某一个地方丢下一把锁,总会在另一个地方丢下一把钥匙。当你遇到解不开的锁时,不要灰心,因为上帝已经把开锁的钥匙藏在另一个地方呢,你开动脑筋去寻找吧。于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乐趣……等等,都在这寻找钥匙的过程中产生了。

2

人干的坏事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本身就是怀着一种恶意去干的坏事;一种是因本人修养有限,意识不到自己所干的事是坏事而去干了这些坏事;还有一种是好心干坏事,本想干好事,结果却干成了坏事。

人这一辈子,几乎就是由这几种坏事组成。所以,人至老年,回首往事,往往是遗憾居多。

3

小时候常玩一种恶作剧——抓住一个蜻蜓,在其长尾巴上插入一根细草棒,然后放飞蜻蜓。此时,尾巴上带着草棒的蜻蜓再也无法轻盈自在地飞翔了,而是没命地向远处、向高处飞,直到其气力耗尽,生命终止,从高空坠落,这才停止飞翔。

现在想来,做这种事非常缺德,只可惜当时年幼无知,经常以此为乐,伤害了不少可爱的蜻蜓。如果这些小动物在天有灵,我愿意向它们道歉、忏悔。

在道歉忏悔之余,又想起了我们人类。我们中的许多同胞(包括从前的我自己),孩童时期也曾是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然而,进入成年以后,似乎屁股后面也被什么促狭鬼插上了草棒,从此我们不再自由自在地生活,而是没了命地向前赶,不顾一切。除非猝然倒下或者查出致命重病,否则决不停止前进的脚步。

我们屁股后面的草棒上写着两个字:名、利。

4

人们常常知道:创业初期有风险。岂不知,一旦创业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其暗藏的风险往往更大。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同样是失败之母。仅从我居住的这个小城看,过去商界风云一时的人物,出入有豪车,成天出入高档餐饮娱乐场所,挥金如土,风光无限;没有几年,这些风云人物已经凋零殆尽,所剩无几--死的死,病的病,进牢房的进牢房,更多的人则债务缠身,成天东躲西藏,过着非人的生活。

分析原因,关键还是这些人一旦有了一点钱,就头脑膨胀,不知道自己姓氏名谁了,以为自己实在高明,听不得不同意见,盲目扩大投资规模,结果就把事情弄大了,自己也掌控不住了。

所以,当你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走向成功时,千万不要以为从此“踏平坎坷成大道”,而应该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

5

有一个成语:弱肉强食。

还有一句俗语:出头的椽子先烂。

综观中国历史,弱者受到欺凌的,确实比比皆是;但强者不得善终的,同样不计其数。

6

有一个成语叫人微言轻。人微岂止言轻?

人微才轻。一种才能,放在小人物身上,并不算什么,顶多说你有某项特长;如果放在大人物身上,那就是多才多艺了,往往能赢得众人交口称赞。

人微善轻。一件善事,如果是大人物所为,受益者会感激涕零,感恩戴德;如果是小人物所为,受益者往往不以为然,甚至以为理所当然。

人微情轻。一个问候电话,如果是来自大人物的手机,被问候者会连声感谢,恨不得通过电波亲大人物一口,事后不仅自己要细细回味,还时常拿出大人物的问候语与熟人分享;如果来自小人物的手机,被问候者虽然嘴里哼哼啊啊地应付,心里却在埋怨你打扰了他,事后说不准还要追查谁把他的手机号码泄露给了你。

……

那么,人微就没有什么重吗?有。人微过重。一个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过错,放在小人物身上,会被无限放大,遭到众人从不同角度批评指责;放在大人物身上,小节而已,不足挂齿,甚至经过一些高智商人士深刻挖掘,还会发现这种过错其实正是大人物某种美德或能力的体现,小人物想犯这样的过错还犯不了呢。

7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自然的法则。而社会的法则却是:种瓜可能得瓜,也可能只开谎花不结瓜;种豆也可能得豆,也可能长出荆棘,最终扎伤自己。对此,初入社会的人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始终保有对这个世界的希望,因为生活毕竟是美好的。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本来面目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8

这个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罪恶,都是整个社会罪恶的显现。如同一个人身内有毒素,总会在嘴巴(口臭)、大肠(便秘)、皮肤(搔痒)、面部(痤疮)等等地方显现出来。就像我们不能仅仅把口臭的原因都归罪到嘴巴一样,某一个人的罪恶,也不能仅仅归罪于某一个人。要想消除口臭等等症状,必须先消除身体内的毒素。同理,要想消除个人的罪恶,必须先消除社会的罪恶。完美的社会是没有罪恶的,这应当是全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

9

真正能够伤害我们的,往往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原因有二:其一,我们对敌人有所戒备,而对朋友却不设防;其二,朋友往往知道我们的要害处,可以“一枪毙命”。

我曾经向一位年过七旬的老者请教:“你活了七十多年,有什么人生经验或教训吗?”老者脱口而出:“狗咬生人,人咬熟人。”想想,还真是这样。

10

林语堂借《京华烟云》中的人物莫愁之口说:

“古人说:红颜薄命。不过我却说,红颜不见得薄命,而是聪明多才才薄命……”

林语堂聪明多才的女儿林如斯不幸被其言中。可见,人世间的有些灾祸可以预测,却难以避免。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我有一亲戚,视烟酒如命,身体也因烟酒过度出现问题,我们多次劝他:“戒掉烟酒吧,否则你的身体会垮掉的。”但他置若罔闻,照样大口抽烟大碗喝酒。没几年,他终因肺功能完全丧失离世。

所以我说:别人可以算得了你的命,但救不了你的命。那么,谁能救得了你的命呢?只有自己。

11

人的视力是有盲区的,视力再好的人也只能看清前方,眼睛的余光可以照顾到两边,至于脑袋后面,不管视力多好的人也看不到。

其实,人不仅视力有盲区,智力也有盲区。一个人可能在某一领域是专家,在另一领域可能就是白痴。但是,许多人知道视力盲区,却忽视智力盲区。有人在某领域取得成就,自信心大增,以为自己就是行,盲目向别的领域进军,结果一败涂地。也有人在某方面是业务骨干,上级就据此认为他也是当领导的材料,于是就出现了“干”而优则仕的现象。如果让其在擅长的领域当领导,倒也有利于其发挥特长,问题是经常有一些业务骨干当上了与其特长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导。结果是,业务界少了一个行家里手,领导界多了一个蹩脚的领导。

12

在数学领域里,某些数字的运算总会对应一种固定的结果。在人类生活中,某种行为也会对应一种固定结果。虽然这种行为不能像“1+2=3”那样,可以完全画“=”,但画个“≈”还是可以的。

数学领域里的“=”关系,是靠计算、证明等数学手段得来,生活领域里的“≈”关系是前人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后以格言、警句、俗语、家训等形式流传下来,供后人借鉴。这些格言、警句、俗语、家训,少的几个字,多的上万字,都是前人吃了不少苦头,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换回来的,堪称金玉良言。

面对这些来之不易的箴言忠告,许多人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我行我素,一意孤行,直到头撞南墙,头破血流,痛定思痛,才猛然想起:前人已经有忠告呀,我这样行事十有八九会有这样的结局,我再次用自己的失败证明了前人忠告的正确性。

前人用无数人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的箴言忠告,本意是想告诫后人,不要重蹈覆辙。而事实上,箴言忠告很少能起到事前防范作用,大多数时候只是起到了事后疗伤作用。这也是人性中的通病使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见棺材不掉泪,不撞南墙不回头。正是因为人性中有这种通病,在人类社会中,各类大小痛苦,各种大小悲剧,不断重复上演,前赴后继。

13

人生应该做好两道试题:其一,如何得到你想要的;其二,得到你想要的之后,如何享用它。许多人第一道题做得很完美,但第二道题却做得一塌糊涂。一张试卷做对一半,似乎该得一半分,其实不然,人生大考实行的是倒扣分制,做错一题,得分尽失。

14

这个世界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坏人干坏事,而是好人干坏事;不是道德低下的卑鄙小人干坏事,而是站在道德高地上的正人君子干坏事。

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仇敌对我们的伤害,而是我们所爱的人、所信任的人对我们的伤害;也不是我们所爱的人、所信任的人对我们的伤害,而是我们沉浸在我们所爱的人、所信任的人对我们的伤害中不能自拔,帮助我们所爱的人、所信任的人完成对我们的伤害。

15

每次外出旅行,我都会严格控制我的旅行包重量,只带能满足旅行基本需求的东西,多余的东西一样也不带。所以,我每次旅行负担都很轻。这样,我可以把省下来的力气,用来走更多的路,看更多的风景,享受更多的快乐。

其实,人生就是一次短暂的旅行,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减少身上的负担,轻装出行,这样我们才能用更多的精力,品味生活,享受人生。然而,这样简单的道理却被许多人忽视。他们总是喜欢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上路,一路上身心疲惫,心力交瘁,哪有心情精力欣赏沿途风景呢?而且,不入坟墓绝不放下。这个包袱里塞满两样东西:一样是名,一样是利。

16

以前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为什么一个人活着非要另一个人死呢?任何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极其偶然的,也是极其短暂的。因而,生命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而且,一个人的生命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家庭的、社会的,任何一个人的死,都会使一大群人的生活陷入灰暗。因此,尊重生命,应该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家能有幸在同一时段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一种缘分,应该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而不应该是弱肉强食,互相残杀。

“自己生活,也让别人生活,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自己生活着,帮助他人活得更好,这样做怎么也不过分。”这是一句国外名言。

17

做好事,不能仅凭一颗好心,要有智慧;同理,爱一个人,也不能仅凭一颗爱心,也要有智慧。缺少智慧的好心和爱心,均可能会被当成驴肝肺,最终伤人伤己。

18

有一段时间,我总想证明什么,比如:我的付出,我的才能,我的诚实……等等,现在想来,何必那么劳心费神呢?被误解也吧,被冤枉也吧,被忽视也吧……最后都可以用一“吧”来解决,那就是:随他去吧!诚如林肯所说:“与其大声的说出来消除大家的疑虑,还不如装作傻瓜,保持沉默。”只要我们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语),就行了。

《曾文公正家训》中也有言:“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19

曾经听过一个笑话:某乡下人说自己要是当上皇帝,就在左边弄一个烧饼锅,右边弄一个油条锅,一会吃一根油条,一会吃一块烧饼。当时,听后哈哈大笑。现在,回想起这个笑话,却一点也没感觉好笑。相反,却对这位乡下人肃然的有些起敬,他欲望低呀!欲望低的人容易满足,容易得到幸福。像我现在,周末,坐在阳台上,一会儿看看天,发发呆,一会儿翻翻书,背背诗,一会儿在纸片上写点什么,就感觉很幸福。一段空闲时光,一本书,就让我感觉到了满足,岂不是和这位乡下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欲望高的人则不容易得到幸福,欲壑难填的人则永远与幸福无缘。我倒是担心,这位乡下人如果真当上了皇帝,一根油条、一块烧饼就无法满足他了,那才不幸呢。

20

要警惕自己的强项。

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是由最短一块木板决定的。这就是短板理论。因而,一般人往往会特别注意自己的弱项,希望能补足短板,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而对强项则不太在意。

岂不知,强项既能给自己的人生添彩,也能给自己的人生添堵;强项能带来好运,也能带来厄运,甚至还能送了自己的命。有一个单位负责人,为人豪爽,且能豪饮,酒桌上来者不拒,所向披靡,为人称道,后体检查出重度酒精肝,不久竟转成肝癌。老家有一个后生,身大力不亏,还会点拳脚,常常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后来有一次,我回老家时得知,此后生出事了,在一次混战中,被人用木板击中头部,当时倒地,血流如注。后经抢救,虽保住了命,却成了植物人。古往今来,被自己强项击倒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古人说:“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所以,人在关注自己的弱项时,也要对自己的强项保持警惕。我姑且称之为长板理论吧。

21

人人都想过上好日子,于是我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然而,我们奋斗过程却时常与目标背道而驰:有的人为了完成某个工作目标,夜以继日工作,结果损害了健康,有的甚至直接猝死在工作岗位上;有的人努力追求进步,当他如愿以偿地坐上某个位置,却因腐败身陷囹圄;有的人想发大财,却陷入骗局,破了大财;有的人广交朋友,却陷入朋友的圈套……等等。我们曾经嘲笑那只愚蠢的螳螂,一心只想着吃到前面的蝉,却忘了躲在身后的黄雀。不成想,我们中的许多人却变得和那只螳螂一样愚蠢。看来,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人生目标了,不能只把目光盯着面前的“蝉”,而应该盯着身后的“黄雀”,只要我们能躲开“黄雀”的袭击,美味的“蝉”会有的。亚里斯多德在《尼可马氏伦理》中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明智人士所致力的是免于痛苦,而不是寻求欢乐。”也就是说,人生应该把避免痛苦作为追求的目标。我们中有许多人反其道而行之,目标错了,难免南辕北辙,痛苦连连。

那么,如何“免于痛苦”呢?在我看来,人一生中的痛苦主要来源于“五大风险”,即:健康风险、安全风险、理财风险、交友风险和诈骗风险。如果你一生中能避开这“五大风险”,那么,欢乐和幸福不请自来。

22

突然遇到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无完善的预案可以实施,那么,你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听之任之,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来对待这个问题,那么恭喜你,因为你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半个办法。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见到太多的人,遇到突发事件时,病急乱投医,慌不择路,盲目行动,结果把事情搞得更糟。

新英格兰有一句谚语:“如果你的语言不能超越沉默,不能高于沉默,就不要开口讲话。”套用这句话同样可以说:如果你的行动不能超越不动,不能高于不动,最好的选择就是按兵不动。

23

当你全心全意信任某一个人的时候,当你忠心耿耿地侍奉某一个人的时候,当你一心一意依靠某一个人的时候,当你把全部希望都寄托给某一个人的时候……那么,最后给你一记响亮耳光的,很可能就是这个人。莫里哀就说过:“人容易被所爱的人愚弄。”

所以,你可以在语言上奉承一个人,但不要轻易高看一个人,否则,你把对方看得越高,对方就把你踩得越狠;你也可以期待得到一个人的帮助,但不要把你的一生希望都寄托到一个人身上,没有谁能承载得了你的一生希望,如果你硬要把一生希望寄托到某人身上,那最后留给你的往往是失望。

24

做好事当然不应该求回报,但也要防止好心使到瞎地里。当你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某个人付出的时候,不妨在付出几次后索取一回,看他如何反应。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信守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的人有之,习惯于索取不习惯奉献的人也有之。这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样人值得你付出,什么样人不值得你付出。

25

人做事所依据的原则,无非是“情理”二字。所谓“情”,当然是指:感情,情绪,情怀,情操,情谊,情义,情致,情趣,情韵,情性,性情……等等;所谓“理”,指事物的规律,自然的法则。事情做得好,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合情合理。无论是“情理”,还是“合情合理”,都是“情”在前“理”在后,似乎“情”比“理”重要。其实不然,“理”应该比“情”重要,“理”才是做人做事的核心准则。我们平时说:做事不能凭感情冲动。凭什么?凭理。凭理办事,我们才能避免烦恼。

那么,人在做事时难道就可以“六亲不认”了吗?其实,只要你顾到了“天理”,“六亲”自然就顾到了。顾“理”可能一时会伤“情”,伤的也是一时之情、一己之情,从长远来说,顾理还是有利于情的。韩非子说:“不逆天理,不伤情性。”(《韩非子•大体》)

26

常听这样的赞语:“某人真是爽!”这里所说的“爽”, 应该是痛快、率直、干脆之意。时下,爽也成了一些人追求的做人目标。

诚然,做人无疑应该“爽”,但做人更应该讲原则,应该明白啥事应该爽,啥事不应该爽。如果不讲原则,一味满足别人的要求,那不是爽,而是二百五。可见,所谓爽,离二百五只有一步之遥。

27

在人的行为中,有一种怪现象。开始,某人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去做某件事,做了一段时间后,竟成了习惯。再做了一段时间后,竟然忘了当初做这件事的目的。再做一段时间后,才偶然想起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才发现自己长年累月做这件事与当初要实现的目标风马牛不相及。这才懊悔,然而为时已晚,因为自己已经付出太多太多。

姑且称这种怪现象为埋头拉车不看路。

为了避免“误入歧途”,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出发之前,就要先看看自己要走的路是否是正路。拉车在途中,还要继续看路,这时候,一方面要看前路,看看沿着自己所走的路,能否到达目的地;另一方面,要看后路,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是否正确。通过“瞻前顾后”,来判断一下自己所走的是否是一条正确的路。如果在途中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正确,就应该及时止步。且不可拉车上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条道走到黑。

孔子弟子曾参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当然,我们生活的时代与曾参已经大不相同,我们自省的内容可以不局限于“三省”,可以更广泛一些。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也有建议:“每晚睡觉之前,把当天所做之事,加以检讨。”这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哲人不约而同地给世人提出了同样的忠告:每天要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另一位哲人叔本华对此也有论述:“生活如果要完全慎重精明,并且要吸取经验的所有教训,就必须经常反思。”我跟在这些哲人后面悄悄说一句:要想记住自己以前包括他人的经验和教训,避免自己今后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也避免在他人跌倒的地方跌倒,记日记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28

人世间有三样东西最值得珍爱:一个是自然,一个是艺术,还有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包括亲情、爱情、友情)。

29

每一天,对于我们都是“唯一”,过完X年X月X日这一天,就再也没有X年X月X日这一天了。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一天,充分利用好这一天。那么,如何珍惜、利用我们一生中“唯一”这一天呢?我想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这一天,干对自己有益、也对他人有益的事,至少不能干对他人有害或对自己有害的事;

二、这一天,或许是淫雨霏霏或雪花飘飘,或许是响晴白日或乌云密布,或许是皓月当空或夜黑风高……我们都不要抱怨老天,而应该好好欣赏、品味上天赐给我们这一天,或坐在檐下凝神听雨,或走进公园踏雪寻梅,或到阳光下信步漫游,或独立庭院望月怀远,或在灯光中品茗夜读……

三、要利用这一天,多想想快乐的事、美好的事,而不要把它浪费在烦恼上。

30

活着本身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要想快乐,必须沉浸到别的什么事情上,进入“忘我”状态,或者干点什么,或者想点什么。当然,所干所想,必须要有益于社会和谐,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比如:旅游、读书、写作、摄影、绘画、运动、遐想等等。李嘉成说:“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也有人追求快乐时误入歧途,沉浸到了对谁都没有好处的事情上,比如:吸毒、赌博、酗酒、熬夜打牌玩游戏等等,此类行为重则触犯法律,轻则伤害身体,结果是快乐没找到,烦恼却找上门。

31

一知半解比无知更可怕。

联合国有个忠告:“千万不要死于无知。”这说明死于无知的人很多。其实,死于一知半解的人也不少。拿锻炼来说吧,如今几乎人人知道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于是,有不少退休老人或身体有病的人就想通过锻炼来增强体质,他们冬炼三九,夏炼三伏,早也锻炼,晚也锻炼,可是他们的体质并没有见好,反而越来越坏。他们不认为这是锻炼惹的祸,反而认为是锻炼强度不够,于是加大锻炼力度。结果如饮鸩止渴,加速了他们走向死亡。那些不知道锻炼有益健康的无知者,平时虽然不锻炼,但也未干什么伤害身体的事,身体倒无大碍。

如何避免一知半解呢?很简单,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知道某件事物对我们有益处时,也要搞清楚这件事过量了会有什么害处。好比吃药,我们不仅要知道某种药的疗效,还要知道是药三分毒,弄明白这种药的副作用,严格按剂量来吃,从而避免被这种药的副作用伤害。通过正反两方面思考,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一知半解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32

对人有用,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这是一种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快乐自己的幸福;对人无用,不被人需要,也是一种幸福。这时候,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自我,完善自我,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真正实现“我的生活,我做主”。

33

一个热爱读书、勤于思考的人,即使身居斗室,也可以放眼世界,博古通今。这就叫:心宽地自广。

反之,如果你胸无点墨,精神空虚,即使居住在宽敞的别墅内,也可能成为困兽。

34

青少年时代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小时候还巴望过年呢,可是,人到中年,时间好像被按下了快进键,一年一年过得比马跑得还快,每年春节过完,一季度很快就过去了;一季度过去了,半年也就很快过去了;半年过去了,三季度又马上过完;三季度过完了,元旦不知不觉就到了;然后,就拾掇拾掇,准备过春节了。这时候的一年,好像是口袋里的一张百元大抄,不拆开使用,倒还是一百元;一旦拆开,还没感觉呢,就没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作为圣人的孔子也只有感叹的份,那么我等芸芸众生又能做什么呢?只能是:珍惜时间,活在当下;好好生活,天天快乐。

35

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特别在意面子的人,到后来却会干出最丢面子的事;一个平时夸夸其谈、貌似非常豪爽、大方的人,到后来却会做出最小气的事;一个看似马大哈、不拘小节的人,最后你可能会发现他(她)心细如麻,心眼如针;一个看似善良、而且平时待你也不错的人,关键时候也可能在背后捅你一刀……等等,这大概就是物极必反吧。

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个人在某些方面有夸张的表现时,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被假象蒙住双眼。

36

对不按常规出牌的人,也就不能用常规方法来对待他。面对不靠谱的人,你不妨不靠谱一回。

37

一善遮百丑。善能补拙。

做好人受益最大的是自己。

做恶人遭罪最大的也是自己。

38

人生在世要做到三个独立。

一要做到经济独立。经济上不要依赖别人,不要把自己的经济与别人的经济搅和到一起,哪怕是亲兄弟、好哥们,也要坚持“亲兄弟,明算账”,不要以为这样做小气,其实是大气的表现。古人说得好:财上分明大丈夫。如果你不信邪,认为自己的兄弟、朋友是值得信赖的,在感情上与他们不分彼此,经济上也不分彼此,那么你们之间的感情迟早要出现裂隙。我把老母亲当年嘱咐过我的一句话拿出来与大家共享:为人不共财,共财断往来。

二要做到人格独立。凡事忍让,但不要一味退让,对于触犯自己尊严的人,可以一忍再忍,但不可三忍,该回击时要回击。富兰克林说过两句话,值得我们记取,一句是:“逆来顺受的性情容易引人得寸进尺。”另一句是:“过度屈从就是一再得罪自己。”

三要做到思想独立。不偏听偏信,不盲目跟风,不迷信权威,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要记住:你长一个脑袋,主要作用应该是用来思考,而不是储存别人的思想。巴金在十年浩劫中可以说吃尽了苦头,在此特殊环境中他的大脑有时也难免会“跟着‘造反派’的逻辑绕圈子”,后来痛定思痛,终于明白:“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越过种种的障碍,顺着自己的思路前进,很自然地得到了应有的结论。”(见《随想录--思路》)

39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这句话旨在提醒人们,要在父母在世时好好孝敬他们,不要等父母亡故后空留遗憾。这句话曾经勾起多少人唏嘘感叹。

其实,不仅孝敬父母不能等待,我们的生活都不能等待。常常听到人说,等到将来我们就该如何如何之类的话,结果人生这短暂的时光就在等待中虚度。恰如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所说:“我们总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从未真正生活过。”

不要把好日子寄托在未来,从现在开始,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那你现在就过上了好日子。假如你父母健在,我羡慕你,因为我父亲已经离我而去,那你好好孝敬父母吧,不要像我这样空留对父亲的怀念;假如你想写点东西,那你就像我一样,现在就铺开稿纸或打开电脑;假如你想学一种乐器,那你赶紧去把这种乐器买来,参加培训班也吧,观看网上教学视频也吧,先学起来……无论你喜欢干什么,现在就开始行动,不要等待。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愿你我都能从这一首《明日歌》中得到启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想做什么事就从今天开始,不要拖到明天。

40

爱一个人,不仅要爱他(她)的优点,也要接受他(她)的缺点。如果仅仅爱他(她)的优点,而不能容忍他(她)的缺点,就谈不上爱。人无完人,你想找一个没有缺点的爱人(包括朋友)是找不到的。

而且,眼无完眼。你看他(她)身上的缺点,也不一定就是缺点,有时可能正是他(她)身上的优点。

这样说来,你有什么理由对你所爱的人身上的所谓缺点耿耿于怀呢?爱你的爱人吧!

41

当你发现别人身上有缺点的时候,你可以善意地提醒,但永远不要横加指责。别人身上之所以存在缺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认识方面缺陷,不知道不该这么做。认识跟本人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生活环境和社会阅历等等因素都有关系。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同一个人不同时期认识也可能大相径庭。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说:朝生夕死的菌不知道一月,春生秋死的蟪蛄不知道一年。难道我们能指责朝菌和蟪蛄孤陋寡闻吗?

二是能力方面缺陷,不知道如何去做。蛤蟆会把一堵矮墙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大象抬腿就可以过去;绵羊会认为一棵大树高不可攀,而猴子可以轻而易举地蹿上去。人的能力也千差万别,同样一件事,有的人轻而易举即可做成,有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做不好,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三是性格方面缺陷,不自觉就冒出不该出现的言行。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听了一笑而过,有的人听了火冒三丈。有的人遇到一点小事就心急如焚,夜不能寐;有的人火烧屋脊也不紧不慢,照吃照睡。“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人的一切外在表现皆是他们性格的自然流露。

当我们指责别人的时候,是不是经常看到对方也是一脸无辜:“谁想这样的?”他们说的是实话,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时确实不是他们自己所能左右的,而是认识、能力和性格这三个“鬼”在作祟。有不少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三“鬼”附身,并不断与之作斗争,努力摆脱其魔力。摆脱程度大小,与成功概率成正比;摆脱程度大,成功概率就大,反之则小。也有不少人意识不到自己身上有三“鬼”,任“鬼”作乱,结果处处碰壁,屡屡受挫。

莎士比亚在《第十二夜》中说:“唉!这都是我们生性脆弱的缘故,不是我们自身的错处;因为上天造下我们是哪样的人,我们就是哪样的人。”确实是这样,想想自己,不也是时常“鬼”迷心窍,错误频出?五十步笑百步,自己一身毛,别说别人是刺猬。

42

俗话说:事不过三。劝人不要超过三次,哪怕你是百分之百正确。超过三次,不仅无益,还讨人嫌。换句话说:好话顶多说三遍,超过三遍,好话也就变成了坏话,别人也就烦了。

常常听人抱怨:我跟他说的全是好话,他为什么不听呢?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并不是谁都能听进去忠言的。能听进忠言,需要肚量,更需要智慧。

屈原向楚怀王所进的全是忠言,可楚怀王就是不听;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也是不听。在这两段历史中,拒谏的两位国君最终结局都是国破人亡,而屡屡进谏的两位忠臣,都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听好人言,灾祸在眼前;屡屡进忠言,最终讨人嫌。这样的例子,不仅古代有,当代也有;王侯将相中有,平民百姓中也有。

所以,有一位国外的哲人给提建议者提出了建议:“给别人提供建议的最好方式是:在你诚恳的提出你的建议后,完全不要管它是否被采纳,也不要努力再去说服别人。”

43

必须把对人好与求回报区别开来。

你可以对人好,但你不要想着会从某人身上得到回报。如果你以为你投出了桃,对方一定会报以李,你十有八九会失望。

如果你投资买一个商铺,你可能会获得商铺增值和租金的收益,但如果把这笔钱送给某人使用,期待某人会因为你对他好,将来会对你有所回报,那你十有八九会落空。

你可以帮助一个人,但不可以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他身上,以为他好了,你也就好了。那真是大错特错。

叔本华说:“别人的脑袋不是你寄存幸福的理想地方。”我也东施效颦地说一句:“别人的口袋不是你寄存钱财的理想地方。”

当然,绝大多数人对人好是不求回报的,但也应该适而可止。如果你无节制地向对方施与恩惠,不仅不会得到回报,还可能会引起怨恨。适量的好心是好心,过量的好心则是驴肝肺。民间有一句老话:“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担米是仇人。”《亢仓子·用道》中也有言:“恩甚则怨生,爱多则憎至。”

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涌泉之恩以冷眼相报。

你可以把一个人扶上马,甚至可以送一程,但最好不要送上自己的一生。否则,你不仅可能会白白送上一生,还可能被人记恨一生。

4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做到扬长避短,即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身的短处。

尽管说人人都有长处,但即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人,其长处也是有限的。所以,有智慧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仅扬自己之长、避自己之短,还扬他人之长、避自己之短。在中国历史上,汉高祖刘邦算是一个善于“扬他人之长、避自己之短”的高人。刘邦夺取天下当上皇帝后,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可见,刘邦知道自己的短处,但他却利用他人的长处,弥补了自己的短处,最终取得胜利。

与人相处,也应该做到扬长避短,即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利用、激发其优秀的一面,避免被其短处伤害。有一姑娘,深夜回家,当她走进一条小巷中时,突然发现身后有一男子鬼鬼祟祟地尾随着她也进了小巷,她顿时吓出一身冷汗,想跑,两边是高墙,前边是黑洞洞的深巷,她无疑跑不过身后这个五大三粗的男子。她听到身后的脚步声离她越来越近,急中生智,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迎着男子说:“大哥,我走这条巷子很害怕,能不能请您送我一段呢?”就是这句话,激起了这名男子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他说:“好啊,有我陪着你,你就放心吧。”于是,姑娘和这名男子边走边聊,安全到家。

45

当某人做了某件事让你怒火中烧的时候,这时候一定要记住:且慢发火,更不可以采取过急的回应措施。暂且让此事放一放,冷处理一下。过了一段时间后,等你心中的火气平息了,也许你会发现,某人做某事从他当时的角度似乎也有一点道理,即使有点自私的成分,也是可以原谅的。毕竟人本来就是自私的动物。

总而言之,遇到惹你生气的事,做到“两不急”:不急着发火,不急着回应;这样就可以做到“三个避免”:避免伤害诸多感情,避免树立诸多敌人,避免带来诸多烦恼。

46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要想在助人与为乐之间画上“=”,还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分清什么人能助,什么人不能助。如果明知是一个无德之人,你却偏要助,其结果恐怕不仅不能“为乐”,还有可能自寻烦恼,自取其辱。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农夫和蛇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47

甲对乙如果有10分的恩,而后来又有了4分的得罪,那么甲留存乙心中恩绝不是10-4=6那么简单。10-4不仅不能等于6,还可能等于0,甚至是负数。这就叫恩不抵怨。

相反,如果丙对乙只有3分恩,乙可能就会对丙难以忘怀。

48

古人说:“吃一堑,长一智。”这六个字貌似简单,其实只有智者才能做到;吃两堑长一智,就能算上聪明人了;普通人吃三堑甚至四堑长一智,就不错了;也有一根筋,光吃堑不长智。

更有智慧的人是:看别人吃堑,自己长智。他们不仅不断总结自己的成败得失,还善于从他人身上吸取经验和教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