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炎方的头像

肖炎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12
分享

沙市老姨妈升格为老师

早起锻炼,进公园,旅游,熟人见面,都和蔼,亲热,互敬,而又生气蓬勃,像小学生进校园:“刘老师好!”“朱老师好!”“李老师好!”……

我疑惑不解:怎么,咱们沙市人、荆州人,人人皆师了?师生云集了?

哦哦……我想起来了,20多年前,本市中心医院的医生对他们科室的“王牌”都尊为老师;本市报社的年轻记者编辑们都尊那学问精深功底殷实德高望重者为老师,而不称他主任、科长。那主任科长碰到我圈外朋友,也反复称她老师;我提醒说她不是老师。位居要津的主任科长谦逊地笑着:“都是我的老师。”哦,老师已成了一种尊敬的泛称。

新中国建立期间,党内仍提倡互称“同志”。战争年代,在全名之后加上“同志”,有庄重之感,如毛泽东同志、恩来同志、朱德同志等;后来的雷锋同志、杨利伟同志。直至现在,有资格的老同志还习惯如此;仍有民间互称“同志哥”。

1960年代,中国民间惯尊陌生人为“师傅”,问个路什么的。“师傅”应该是专指拥有或传授某种技艺之人。后来互称师傅,有些人似嫌技艺之俗,并不乐意。同时,师傅之称还有较大的局限性。倘若你问路边一位什么技艺也没有的人,或者是高于“师傅”的,称人家为师傅,就很有点不伦不类。

还是沙市人真聪明,除家庭大哥、大姐、大伯、大妈外,还创造了特别亲昵的泛称——老姨妈、老姨爹。由陌生人一下子变成亲人,你母亲和她是亲姊妹呀,那该是多亲呐。我就曾亲见一声“老姨妈”,那老姨妈果真笑开了花,笑眯了眼,险些笑成了小姨妲。

改革开放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先生”之称再度活跃。细想旧时的私塾先生、帐房先生、算命先生,还有称代丈夫的先生,等等,既专指又面窄;就是现在也只是用来交际应酬那些高雅场合高雅人士的外交辞令,有人说一般人则是附庸高雅。我有位朋友在欧洲工作几年后回国,我认为他很高雅,有次酒席尊他张先生。他说什么先生先生的,听起来酸酸的,就叫我张洪吧……先生之称也许是阳春白雪吧,曲高和寡。

阿累先生聪明绝顶又激情澎湃,和鲁迅“一面”之后,文中连用五个称呼: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将激动、感激、崇敬之情推向峰巅。文末又不冠名鲁迅,而直接呼告,称他先生——情真意切,情深意长。

后来除首长、领导外,又时髦老板、老总,还创新“冒号”等,趋官而变,翻新而尊,见阔而迎;我却是封闭隔世又薄才。我的小学老师陈业竹做了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我只叫他陈老师。我的小学校长荣丙权当了县文办主任,我只称他荣老师。我的写作老师周扬帆升了地委秘书长又升省委副秘书长、文化厅长、日报社长,我仍只叫他周老师——职务是暂时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意是永恒的。

早年传说在国外,老师和律师医生是最受欢迎的三大职业。中国社会在发展进步,各种制度和现象在逐步完善完美,脑体倒挂现象已基本消逝,老师已成颇为稳定、颇为吃香走俏、颇为人们羡慕的职业。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圣们将“师”之内涵与外延说得非常准确和无限宽广,于是后哲们道出了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字典是最好的老师,父母是人生第一位老师等等。于是沙市人民大众在“现代汉语词典”界定“泛指在政治思想、业务知识等方面值得学习的人”的基础之上,将“老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狭隘的教师职业中解救出来,还它本来拥有的外延,互尊老师。

“陈老师好!”“晏老师好!”“老师好!”你听,你看,他们和颜悦色,喜形于色。“中国大妈”在这里相互尊重,相互欣赏,被全民全社会尊重。

荆州沙市,全国四线城市,相互欣赏,互尊老师,还尊陌生人为老师,提升了所有市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品味,再现了当今社会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既追求品味又注重得体的良好的社会风貌。

欣赏,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是爱情的最高境界,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素质。独自欣赏,是一个人站在一定的高度。相互欣赏,是师生、同事、朋友、夫妻,乃至所有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滋生着全新的时代气息,传播着渲染着浓郁的理性的人文色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