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炎方的头像

肖炎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08
分享

沙市郊区王桥渔农桥

王桥

荆洪公路从荆州到洪湖,也算是主干道。在沙市向南,过北港河上有座王桥。小时候去杨场舅爹爹那里拜年,没看到过这么大的桥,站在木桥上,双脚跳,想用力跌出轰轰的响声。

突然,听到巨大的喇叭声,赶快跑过木桥,往路旁边让,快要让到河里去,看汽车轰隆隆地开过去。又赶快侧身,低头,瞎操心,担心那木桥怎么能载那么重的大汽车?恨不得站到水里去,帮那木桥顶重量。

北港河有点宽,桥不可能那么宽。两边用土筑垱,筑到中间再架桥。那桥中间没有墩,大概只有三四米宽。

因为担心这王桥木桥,一直15岁,串连到了武汉,还在担心武汉长江大桥,桥墩那么远,那横梁怎么担当得起?

到杨场,一切都是新鲜的,沿途都是快乐的。

那时还没到过岑河镇,只知道庙兴村旁边的帽子黄场,上黄场中心小学的必经之地。黄场没有汽车,这老杨场偶尔有汽车从丁字街上过,看它在“丁字”那儿转弯,转急弯,转陡弯,后来才知道是90度直角弯。“丁字街”上有卖酒的,卖小货的,卖布的,卖肉的,卖米卖油的,街市兴旺红火……

后来为方便,为安全,交通要道,荆洪公路甩开了老杨场丁字街,从紧挨杨场西边直插过去了;杨场丁字街的兴旺红火就相应减弱了。

渔农桥

听二姐夫宗元林讲,1958年大跃进,沙市开始修北京路,直到1970年代末期才正式通车到东区农药厂。沙市中心开始自然由中山路转移到北京路。

1956年办渔场,就是当年沙市最大招牌“中国水产部长江淡水鱼养殖中心”;书记李支录。1958年办沙市农场,书记刘国元。渔场在荆洪公路东边,农场在荆洪公路西边。

他俩书记电话商议,要修座桥,把渔场和农场东西连接起来。放下电话,俩书记走到荆洪路边交界处,隔着木板搭成的临时小桥,大声讲话,商议,指指点点,两边出钱,两边出人,终于修了一座连接渔场和农场的桥。这座桥是用钢筋水泥建的。后来周围的人们就称之为“渔农桥”。

岑河东边半边天,南路、中路到沙市,渔农桥是咽喉,是必经之路。

渔农桥跨过路边小河,大概就两米宽、3米长吧,刚刚可过一辆汽车。可见当年的财力物力,办事之艰难。

前几年,人们为了吉祥、好听,改成了现在的“渔龙桥社区”。后来,荆州开发区民政局长熊运兵专门电话问过我,因为我主持过开发区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去年又把沙市农场改为“鱼农桥街道”,准确划定了她的行政级别。

现在,荆洪公路早已成为大道、一级公路,路旁商楼林立,早已看不到渔农桥的影子了。原桥址就在现在荆州附属三医院大门前马路对面的,富迪超市旁边,往里伸进去30米一小段半边街,保留了原貌痕迹。

桥说中国

沙市荆州曾是南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因武汉突起,荆州地位减弱,沙市仍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曾是“马关条约”被迫开埠的长江城市重庆、沙市、苏州、杭州等4市之一。沙市郊区的桥尚且如此,其他各地可想而知。

有人说,中国现在是基建狂魔,没有造不出来的,只有想不到的。世界最高的桥、跨度最长的桥等;还有导航失灵的立交桥等。这里介绍沙市郊区木桥,讲中国故事,可以印证中国发展变化的痕迹和步伐,更觉今天的幸福和甜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