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炎方的头像

肖炎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21
分享

颠覆认知“几床琴”

我去山东旅游,坐大巴车路过兰考,心怀崇敬。回来后,正赶上CCTV4“远方的家”在河南开封兰考县访“民族乐器村”,介绍了张扬了真实美好的社会现实。

主持人说“几床琴”。可惜我不知道这个主持人名字,但我知道她一定做足了功课,问“几床琴”。而且后面被访人对话,轻松,自如,自然而然说“这一床琴”;而没半点别扭,没说“一张琴”“一把琴”;还逐一介绍了他的“几床”创造款式:蕉叶、伏羲、仲尼等。

量词居然说“一床古琴”。稀罕吧?村民居然随口而谈“这一床琴”,高深吧?厉害吧?可以做你我老师吧?

可惜呀,孤陋寡闻呐:我今年72岁,第一次听说;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第一次听说;1988年“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语法”据说是全省前几名,第一次听说。可见汉语言丰富多彩,亦可见真的是“活到老,学不了”。并由此感汉: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该还有多少盲点。

不过,“论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这“朝闻夕死”也值啊----村民亦我师也!

当然,我们东方红中学有人总结,“‘搞’字有36种用法”,这也是汉语言丰富多彩,奇妙无比。

我曾在人民网发文,批评“跟风说‘一只’”:一只鸡蛋、一只乒乓球,什么都“一只”了。他们自以为很玩味,只给人怪怪的感觉。如若都跟风,胡乱盲从去“量”,去“一只”,哪还有我们民族语言自己的丰富而多彩?

多年前,我语文小朋友两夫妻,带女儿散步,问她,“一X扁担”“一X水缸”,极聪明的女儿却答不出来。我圆场说,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物件消失了,随之相应这些量词也跟着消失了;她出生就没见过这些东西,没经历,也没阅历,你叫她怎么知道“一根扁担”“一口水缸”?感谢各地个人或集团,及时义务承担了社会历史的责任感,搜集并创办了“农耕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对中国农耕文明及各种文化的印迹留存作出了贡献。

然而,自然界是永远存在的,并且越来越讲究,越来越珍惜:

一勾新月、一轮新月、一弦新月、一弯新月;

一瓣花、一朵花、一枝花、一束花、一瓶花、一把花、一捧花、一盆花、一篮花、一捆花、一堆花、一丛花、一簇花;

一抔黄土、一杯黄土、一把黄土、一撮黄土、一捧黄土;

一片叶、一缕清风、一阵微风、一件衣裳、一个圆盘、一条小鱼、一瓣心香等。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向福楼拜学写作,福楼拜要他写一匹马、一个老太太、一个守门人;还微笑着对他说,应该用你的第三只眼睛去看,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你不但要有画家的手腕,写得逼真,而且要有文学大师的手法,传达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来,不能与任何其他混同起来。

再可见选词造句是独一无二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生不惊人”也“死不休”啊。

庆幸,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年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那里种植泡桐树,治理风沙而闻名。如今,焦书记当年种下的朴实的泡桐树,不仅可以阻挡风沙,其特殊的材质,竟然特别适宜制作古琴。穷苦地成了美好音乐制造地,稀罕吧?

焦裕禄富裕了那里,升华了兰考人民。现在,那里家家户户的村民,都能制作出“几床”古琴。琴棋书画,是雅人四好;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琴为中国传统八雅之首。兰考村民学习深谙“几床琴”,在研究中继承,创造,制造高雅美好,稀罕得不得了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