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炎方的头像

肖炎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08
分享

沙市篾匠村

“沙市篾匠可引环保新时尚”。荆州晚报几年前曾载文说,荆州市沙市区为传承荆楚民间篾匠工艺,陈龙村被定位为荆楚工匠第一村。于是成为岑河镇“八景”之一,成为荆州市作协挂牌的“创作基地”。

过去的篾匠村苦啊,穷啊。我家庙兴村大肖台,就在黄场隔壁。读黄场小学时,天天早中晚往返经过篾匠村,走进就唱那民谣:“黄家场,打箩筐;吃稀饭,哈辣酱。”有时还几个人一起大声念,声震黄场,觉得蛮有趣,却并不知道其中的甘难辛苦:日不知日,夜不知夜,特别是那手上全被竹篾划磨的伤痕和老茧;可生活呢,却只“吃稀饭,哈辣酱”,苦哇……

东边杨儿港,也专打篾货,那歌谣更凄婉动人:“杨儿港的人,肚子先进门;装香碰柜门,磕头挖地坑。”前面黄场民谣白描,叙述,顺口溜。杨儿港民谣则用了夸张手法,漫画笔法,形象,生动,勾画了了,毕露无遗。

“肚子”先进门,那“肚子”该挺多高啊。后面两句进一步凸显其高。“装香”, 香缸放在柜台上,人没拢去,肚子却先“碰柜门”。“磕头”,腰弯不下去,要先“挖地坑”,专门为肚子腾出一个空地方。这并不是孕妇啊,而是血吸虫病呐,大肚子病呐。病到如此程度,你还笑得出来吗?于是隐隐升起悲伤、怜悯之情……当然,后来早都“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了。

现在,黄家场、杨儿港篾匠村时来运转了:菜场超市呼唤菜篮子!时代呼唤菜篮子!沙市区把握机遇,帮农民插翅膀,篾匠村应运而生。

想想,家家户户,天天每每,如果平均每户每天最少买3样菜,每月需100个左右塑料袋。要是双休,逢年过节,朋友聚会,一次可能10个左右。要为保险,方便,还小袋套大袋,那就更多了。一家如此,全中国全人类——百年不“烂”的白色垃圾铺天盖地,后患无穷啊!北京为迎奥运会,已经准备并开始回归菜篮子。其他城市有环保意识的市民也想重新提起菜篮子,可惜无处购买,各处市场无货。

科学技术的进步无法解决垃圾问题。塑料袋虽然方便,但人类若不转向生态文明,将毁于垃圾过剩。甚至还有人说,决定人类存亡的不是水,而是垃圾!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全国两会代表已连续多年建议立法限制或禁止生产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可见限塑禁塑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有些民间工艺仅仅是为传承而传承,而沙市篾匠工艺却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倘若扩而大之,推而广之,既环保,还能创造千千万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家庭作坊,家门口就业,既避免贫困发生,还可像两会代表河南兰考人将泡桐乐器做成产品品牌,像湖北陈菊一样,造出文化产品,振兴乡村,美丽乡村。

社会历史波浪式前进,人们篾匠村也波浪式追求。由贫穷饥饿盼大豌豆、大土豆、大肉大鱼填肚皮;由土崇洋盼望“的确良”等,后来都已回归到追求“家鱼不如野鱼,大鱼不如小鱼”纯棉布了。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法估量,但大众智慧和理性哲学正清醒主张回归自然,回归土特。

创新无处不在,生态因人而和。山上多的是竹子,且每年雨后春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篾匠村更是追逐波浪式。陈龙村的黄场、杨儿港正在努力造型别致,花样翻新,在实用中创出艺术,将艺术运用于生活,那就既审美,又原生态,定能适合现代市民爱美口味,御污染,救人类,引领环保新时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