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炎方的头像

肖炎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20
分享

杨场人特喜本土书

杨场丁字街是一个百年老镇,荆州东南市郊最早的红色苏唯埃政府所在地,也曾是杨场公社机关所在地。

前几年,退休教师杨清春长篇小说“岁月留痕”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杨场九里芗首发。荆州日报副刊总编柳红霞率本市记者、诗人、作家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前往祝贺。

茶话会由杨场村副书记杨光福主持。村书记邱龙讲话,热情洋溢,自豪无比,说这是杨清春老师的骄傲,也是杨场人民的骄傲。邱龙书记深知,虽然图书室里有一些;但都是外地的,宏大的;最吸引人的,最有兴趣的,还是本土的。

“岁月留痕”是一本非虚构文学,是作家的妈妈讲的真人真事。以杨场小垸子为中心,再往周边辐射:花港、岑河、潘振桥、郝穴、雷家垱、沙市、荆州、公安埠河等,方圆百里,全是真实地名。小说34章,45万字,4代人,从清朝末年一直写到1949年。中国劳苦大众贫穷落后的时代结束了。举国上下一片沸腾,载歌载舞,庆祝新中国建立,给人无限光明美好。

小说真实美、民俗美、环境美、人情美、劳动创造美、人物丰满美、歹命也凄美、大团圆结局美等,映出小说的现实意义----阅读过去,才倍感今天的平安、光明、美好、甜蜜。

邱龙书记办实事,办好事,为全体党员每人买了一本,也谋了一本杨场人民可传子孙的精神财富。

杨场村书记热爱文化,热爱家乡,具有光荣美好的传统。上一任书记张中华,也曾舍得为全体党员干部谋书,为家乡人民谋书,谋本土书。

2015年,杨清春出版第一本书“路漫漫”,举办茶话会。杨场农民腰鼓队自发前往祝贺,穿红着绿,载歌载舞,一派喜庆。

也是柳红霞呼朋邀伴,引来了本市各界文化高人。亲朋好友同学也都提前赶到,议论纷纷,畅所欲言,好生羡慕,喜不自禁。杨清春爱家乡,恋亲友,写乡亲,还把和家乡老少姊妹们合影照片印在该书封底。乡亲们举着书,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咱们上书啦!自从盘古开天地,乡下人几时上过书?咱们上书啦……

张中华热情洋溢地说,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孕育了又一位大文化人才;还和杨光福邱龙自豪地说,杨老师出书受热捧,标志着社会新潮流----村民也普遍崇尚文化的时尚新心态。前些年,某家修个楼房,个个咋舌头;后来遍地是楼房,谁还咋舌头?前几年某家门前停个小车,围满了人看,现在还有谁看?

       可这出书就比不好了。杨老师退休以后写书,出书;可她当年同学,后来校长、局长、院长,地位都比她高,退休“归零”现古稀,也只能既羡慕又自愧了。谁还敢比呢?谁还能追呢?不过,仍有人喊出了口号:赶快向杨清春学习哟!

再稍后,2016年,记录杨场为主的故事人物和风土人情的“荆楚风情往事”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因为任何地方的读者都没有杨场人自己读起来亲切有滋味。其中论证“荆州端午月”,就是杨场村原妇女主任黄友梅当场随口而诵的民谣:小端艾,大端蒿,末端当柴烧。所以作者拖了两捆书去,准备分卖杨场、北港、洪塘、王桥四个村。

张中华翻一翻,合拢,“咣”地一声拍打书皮说,这么好的书,写杨场的书,我们杨场全要。村组干部、党员,一人一本,这是资格,要舍得,还要勇敢,有担当。我们有党费积累,有党员企业家赞助,就是要做最有价值的事,购买精神文化食粮。现在正在提倡号召全民阅读,干部党员个个都要带头读书。读什么书?读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还要读我们杨场自己的书。这书里有杨场千年不变的风俗习惯,和谐团结奋斗的血脉智慧,要传承,要学习。自己读了,给隔壁左右读;这一辈读了,下一辈再读。读本土故事,就是读中国故事。他说得头头是道,条条有理。

他这样有感情,更有政策,更有原则。张中华在杨场具有崇高威信,仍然是这样亲切讲理,引领人民热爱家乡,继续学习,积极向上。

杨场村,过去生长了红色英雄,前仆后继;现在正生长本土文化,蓬勃发展。杨场具有区位优势,荆洪路、荆监路穿村而过,成为荆州开发区居民点,集中了我们庙兴等十几个行政村,成了我新的家乡;已经有了北港小区、南港小区,几十栋高楼,电梯房,成了荆州市中心城区东南最近的现代化卫星小镇。

一个人对家乡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金钱财富,还有精神财富文化新形态等。村书记大力发展农业企业时,不忘亲近文化,鼓励文化,营造文化土壤。张生才匠心别具,慧眼独具,手机每天抓取小区一景:物人花草水天地趣乐等,揉编音乐文字朗诵做成“早安”,让人每天睁眼就爱新家乡;据说还有人可能投资,要把杨老师长篇小说改编,拍成电影哩。

       在老一辈影响下,杨娜、王强、杨健、杨兰、邱少鹏、朱章喜等小一辈,正在各自的岗位上,热情服务杨场,创新奉献杨场;还准备专辟一间“杨清春工作室”,彰显杨场文化,提升品位,增强磁力,营养根基,滋补后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