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寒假,接到杨清春老师电话,她说,从西安回来了,回到家乡杨场了,请来小聚吃豆饼。
那天,我捧着她文集“路漫漫“满载而归。翻阅书中小说、散文、随笔、纪实、议论等百篇作品,我便遨游在她的文字海洋里,徜徉在她的人生路、事业路、情感路、旅游路、心路、思路和文学之路上;怀旧,恋亲,崇红,赏景,窥世,品文,议事,读人,省己,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异彩纷呈。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 她仍“上下而求索”,且行且思乐悠悠。
初识杨清春是先见其文,后见其人:秀气!太秀气!
2013年10月,受沙市农场党委书记杨清华同志委托,我到杨场,帮助撰写“红色杨场”。广泛收集杨场QQ,希望得到杨场业余写手的帮助。果不其然,杨场村干部朱章喜传来了署名“朱章喜、杨清春”的文章,我欣喜,要见见杨清春。章喜说是她姨妈,人在西安照护孙子,我怅然若失。
直到2014年夏“红色杨场“终稿,她才和孙子同放暑假,从西安回来;一回来就招老同学聚会,并特邀我。看她同学退休的老局长、老校长、老院长、老所长等都乐滋滋喜眯眯地紧紧团结在美才女她周围,像葵花向阳,像丹凤朝阳,像众星捧月。她是其中唯一没当官的,终身教师。我看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文化的力量;看到了时代的进步,向善向上的社会趋向;同时也看到了她对家乡亲人的眷恋,对同学朋友们的深情。
他们都自由活动去了。她丈夫是1963年下新疆放天山脚下的那批上海知青,就专门陪我喝酒,虔诚敬酒,殷勤劝酒,说她老婆多亏了我鼓励……
在家细翻文章,“谨以此文献给早逝的父亲”“献给母亲的文字”我所见到的乡村女人”等,无不朴实,生动,叫人动容,再现了杨场人的精神品质和时代风采。腊月三十晚上“出行”“带领孩子给母亲上灯亮”,在杨场人的风俗习惯中传递家规和亲情,薪火相传,以期欣欣向荣。“杨场丁字街印象之点滴”,讲述杨场昔日的美好;“杨德彪夫妇危急时刻救伤员”,记叙杨场人民英勇抗日,前赴后继, “目送着担架队远去;一缕晨曦映照在德彪夫妇身上,他们的脸上荡漾起了放心的笑容”。
“杨场之唢呐王杨祖章”,“他那悠扬婉转的唢呐声时而铿锵高昂,时而柔美低沉,从院子里飘出了门外,飘向了天空,飘向了杨场乡村每一个角落”;赞美杨场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人生路漫漫,即使离家千万里,杨清春始终行走在家乡寻根的历程上。
既要过日子,又要放飞灵魂,旅游和读书属于后者。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余光中说,群游无味,自游太孤。朋友说,旅游要四有:有钱,有闲,有雅兴,有身体。我说第一要游友。酒友牌友时时有,处处有,而游友则一友难求。
苏轼被贬黄州,夜不能寐,又“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便有传承千年的“记承天寺夜游”。友又说,倘几人均“四有”,性格相和,又异性相吸,或忘年之交,那就真是天作之合了。杨清春具有卓尔超群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感悟力,无论是与教授同行,还是三五成群,她报名参团随时有游友,且乐能同其游,游后述以文者,清春也。
情感异常丰满的她,在“美丽浩瀚的青海湖”,“情绪被青海湖的壮美,牵惹得一发不可收拾,真想立马装上会飞的翅膀,在那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空绕上一圈”。
踏入“人间最后一块处女地——壮美的喀纳斯湖”,才知“是亚洲唯一的瑞士风光,是中国唯一和四国接壤的自然保护区”,并且知道了“枝叶向下的是冷杉,向上的是云杉”。登上黄河文化标志和象征的鹳雀楼,感受它“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便觉诗兴大发,占七绝一首: “举首肺腑多感慨,倚栏凭眺放眼开。窥探黄河波万里,登楼追日拓胸怀。”
即使独自漫步在天天生活的西安西航广场,走累了,就坐在凳子上看月亮。看着,看着,心中顿生感慨,于是就有了小诗月夜情思:“渡过茫茫黑夜/ 迎来命运灯塔/ 悲愤与无奈/几经磨炼/呈现奇葩/ 转换观念/ 拥抱自然/徒步大漠踏沙……”
杨清春爱美,惜美,弄美,文思敏捷,细腻而又深刻,常常探赜索隐,探骊得珠,见人之所未见,发思古之幽情,发人深思:韩国岁月号沉没引发的思考、看政界看民间看人间、赞勤劳媳妇唐亚兰、谈点男女互赏要素等等正能量,在搜狐网上很受欢迎,文章经常被置顶,粉丝成群,留言回贴有时成百上千。
“路漫漫其修远兮”, 人家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秀秀气气的杨清春却仍然是“上下而求索”。 求索路上,她绝非是踽踽独行,而是乡亲相依,同学相伴,网友相赏,自我相调。一路走来,有时缓缓踱步,有时匆匆而过,有时姗姗而趣乐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