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周氏兄弟
近来颇读了几本周氏兄弟的书,便想起绍兴来。
我是应邀“纪念鲁迅130周年诞辰”去过绍兴,在那里参会待了几天,每天都用大碗喝微温的黄酒,吃当地的小黄鱼。
我读鲁迅的书比较早,做学生时期很多都是被动地接受,课文中选了,老师上课要讲,考试要考。读大学选修了鲁迅研究,那个时候开始有点喜欢鲁迅,再加上讲鲁迅的教授高大挺挺,风度翩翩,自诩有名,便又多了几分喜欢,然后慢慢读得多了一些,后来干脆把他的作品几乎全面读了一下,感觉逐渐认识了鲁迅。对于周作人,只是凭着早期接触到的一本千字文小书,感觉到他的美文风格,后听说周作人做汉奸穿皇军服挎日本军刀的事情,晚年沦落靠“卖鲁迅”为生,便在心底里排斥着。心想,一旦沦落到那般地步,他的作品自然也就不用再读了。
在读周作人的时候,看到了钱玄同说鲁迅的小说,他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便又拿出《呐喊》来翻了一通,细细地把那篇短篇小说看了一遍,感觉的确是最能代表鲁迅的小说味道。冷清,伤感,孤独,还有傲然。但不知道里面的主人公吕纬甫到底是实有其人还是特有所指,这个肯定要去阅读研究者的意见了。但那篇小说真的是非常让人喜欢。雪天,孤寂,梅花,女孩子,还有失意中的老友。恐怕一些适合下酒的材料都在这里。鲁迅的散文并不是很多,但是小说有非常明显的散文风味。
他们二人同时生于绍兴古城,足以映射古城文化积蕴。更何况他们身为兄弟,而后成为视同陌路的人,这种盛况和离奇似乎史书上少有。
周氏二人都是非常诙谐的,但仔细感悟,他们的幽默诙谐还是有区别。鲁迅的幽默带着更多的尖刻,甚至刻薄,也就是他自己说的师爷气息。周作人的诙谐,则更多带点苦涩,有内在的怜悯温暖,正如他自谓苦味老人。鲁迅的《灯下漫笔》是他散文中的经典,鲁迅写到,怀中的中交票在何时上换成现银,“开始是六折几,赶紧换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甸甸地坠在怀中,四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这么一件平常的小事,这么一写,让人感觉到味在其中。周作人则不然,他曾得过一本书,于是他说,“这本《诗说》也是我所想要的,无意中得来的觉得很可喜,虽然这有如乞儿拾得蚌壳可以当饭瓢,在收藏家看来是不值得一笑的。”由这似乎能感受到他们诙谐的差异。鲁迅的语言是带着筋的肉,知堂老人的像是带着筋的骨头。对于一般的人来说,鲁迅的语言更有味道。
他们兄弟二人应都喜欢在夜晚读书写作。鲁迅《野草》中的《寒夜》,那两棵长生不老的枣树,刺向永远的夜空。他的文章中,夜晚的气息浓郁。周作人曾写过有一本《夜读抄》,按他说来,并不是在夜晚读的,但是喜欢夜读的味道,便以此命名,带给人的感觉自然不同。基于他对鲁迅的了解,而且这种了解并不局限于文化方面的,更侧重于生活习性,生长环境风俗。
他们读的书都很丰富,偶尔我从他们的书单中寻找一些书来读,他们都提到了《越缦堂日记》,特别是周作人,尤其推崇。我便买来了看,买回来之后,才发现是他们家乡绍兴城的李慈铭写的,还是直排繁体字,心中别提有多懊恼了。但既然是买来了,就对自己说,看看吧,几十块钱,总不能就那样白白浪费了。慢慢看起来,竟然觉得还挺有味道的,读了一段时间,里面的内容大致了解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真的不错,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见识很深刻准确,的确是大家风范。对当时人物的褒贬,对前朝人物的品评,更是让人受益。对自己从前一直深信不疑的东西突然来了一个转弯回顾,很有意思。也算是读周氏兄弟的另一种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