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声波的头像

李声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10
分享

杜甫的冬至

文/李声波

冬至,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来都备受人们重视,民间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然而,冬至,对于大诗人杜甫来说,既令人欢欣鼓舞,又让人愁云难舒,既让人满怀希望,又让人茫然无措。

公元764年,安史之乱刚刚结束,诗人杜甫深受安史之乱的打击,还差点丢了性命,胆战心惊之余,再加上生活极度穷困潦倒,不得已投靠了身在剑南的好朋友严武。这年冬至刚过,诗人身在异乡突然想起远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不禁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至后》:“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在这个美好的日子,本应合家团圆高兴吟诗的,可自己身在异乡,那种寄人篱下的疾苦不禁让诗人杜甫感伤不已。

到了公元766年,也是冬至时节,诗人杜甫虽依然身在他乡夔州,但这天,诗人看到,那山间寒梅正匆匆冲破严寒,含苞吐蕊,岸边的翠柳也早已等待不及了,它们早早地就要舒枝展叶迎接阳春。虽世间万事万物都各有殊途,不过,眼看阳春即至,恰又逢上这美好的冬至时节,面对此情此景,开怀畅饮,高声吟诗,不也是很快活潇洒的吗?于是,他满怀激情写下了《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有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从这首诗可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并因春天即将到来而满怀希望。

然而,第二年冬至,诗人杜甫虽依然身在夔州,可这年的心境与上一年的心境却截然不同。因为,此时的诗人已是五十六岁的高龄了,且这一年,已是诗人杜甫历经安史之乱前前后后的十多个年头了。十多年里,对诗人杜甫来说,可谓是他一生中最为跌宕起伏,甚至可以说是阴晦的年份。这十多年里来,为了国家的安危,为了黎民百姓的幸福,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能够吃上一口温热的饭菜,他东奔西走,常年作客他乡,其中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如今,佳节又至,他不禁百感交集,想起曾经的种种困厄,两行泪水已悄悄从他的脸颊滑落:“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诗中,“长为客”一词,扣动着万千读者的心,你想,在这美好的冬至佳节,本应家庭团圆,可杜甫却依然客居他乡,怎不让人伤感满怀呢?而“穷愁”和“泥杀人”,更是让我们似乎看到,一个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者,独自拄着拐杖倚立柴扉,脑海里不停地想着,面对这个支离破碎的国家,面对颠沛流离的百姓,当年自己多次上朝面圣,希望能为国家出一份绵薄之力。可如今,自己的宏图大志依然没有实现,此情此景,不禁愁云满布,再次陷入困境。读着这首诗,我也不禁被泪水浸湿了眼睛。

冬至,是杜甫的冬至,杜甫的冬至,却写满了家国情怀。在这样一个美好日子,品读杜甫,不仅是品读他那一首首诗篇,更是品读一颗至真至纯至高的赤子之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