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声波的头像

李声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05
分享

那年那事那味

文/李声波

 “红红火火过大年”。小时候,我们小孩子都十分盼望“过年”。那时候的过年,很是热闹,年味十足。现在随着乡村的变迁,城市的发展,“过年”已变得平常、平淡。我们会经常怀想起以往的一些年事、年味。

                                                            打豆腐

  在过年的十几天前,每家每户都会用自家地里收的黄豆“打豆腐”。留作自家过年时吃或用来年后招待亲朋好友。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里,很难吃上鸡鱼肉蛋,豆腐便成了是餐桌上的“佳肴”。用我们小孩子的话说就是“好吃的”!

打豆腐程序比较复杂,也很辛苦。先把豆子放在水里浸泡上一、两天,然后用石磨去磨(那时没有机器)。像黄梅戏中《王小六打豆腐》样子,一个人用木制的架子去一圈一圈地“拐磨”,另外一个人用勺子不停地向石磨里添加豆子。几十斤的豆子要磨上好几个小时。磨好后还要用纱布过滤去豆渣,然后再把雪白“豆浆”放在锅里烧沸,点上卤便成为豆脑,再将烧好的“豆脑”装在蒲包里进行轻轻地挤压,挤压出水分,便成为了“豆腐”。整个制作过程,前后需要半天的时间,有时甚至要忙到深更半夜。

  做好的豆腐块,会切成一小块小块的,放在清水里,吃的时候从水里捞取出即可。最常见的吃法,是用腌制的咸菜或葱炒豆腐,便有了“咸菜炒豆腐,有盐(言)在先”和“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的说法。过完年,对吃不完的豆腐,会用食盐腌制几天,然后在太阳下晾晒成“豆腐干”。如用豆腐干来炒韭菜变又有了一道新的美味!

                                                          杀猪

 在腊月二十几,村上有的人家杀猪。一般来说这些人家的经济条件比较好,称为“肉头户”,而那些条件一般、经济困难的人家是不会杀猪的,他们会把一年辛辛苦苦养大的猪,拉到街上食品站去卖掉,买猪的钱大部分会存到银行里,或留作盖新房子,或娶媳妇之用,只是留很少部分用来给一家老小添置点新衣服。

 那些杀猪的人家的猪肉,会分割成一吊一吊子,散(卖)给村上的其他人家,自家只是留侠一点,再或者是留一下猪头、猪肝、猪心、猪脚之类的。而那些“猪下水”是给杀猪的屠夫,全当作是“报酬”。那时屠夫替人家杀猪是不收钱的,往往是吃顿饭喝点酒,把猪下水拿回家。屠夫给人的印象是既勇猛又残忍。几百斤的猪,独自一个人三下两下就捆绑起来。然后把猪抬在小桌子上,从包里拿出锋利的尖刀,对准猪粗粗的脖子,猛地戳上一刀,便献血直涌。猪喘几声粗气后,便奄奄一息了……杀猪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大人和孩子围在一旁观看,刺激、热闹、害怕!

 每家的猪肉都是舍不得吃的,除了大年三十中午吃上一顿外,剩下的肉会放在竹篮子里,用一根绳子把竹蓝字高高地吊在房梁上,防止猫、狗来偷吃的。当家里来亲戚的时候,便会解开绳子,把蓝子放下来,用刀割下一块后,又继续吊起来。几斤猪肉会吃上一整个春天。

                                                         祭灶

 过年,一般就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也就是农历的小年。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就是祭灶。家乡有所谓的“官三民四王八蛋二十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王八蛋二十五”完全是骂人的话,因为根本就没有人在二十五祭灶的。

 每年过年时,村里都会有人来“送灶神”的。所谓“送灶神”就是送上刻印有灶神图像的纸张。当然也不是白送的,每家要给送灶神的人一、两个馒头当做报酬。有的人家有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灶前的墙壁上。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蒸馒头

  每年过年前,每家每户都会蒸上几大笼的馒头。那时候农村都是烧草锅,锅上会放一只很大的蒸笼,一笼可以放上几十个碗口大的馒头。馒头馅大都是菜或豆子的,也有少量肉的,那是留作特意用来招待客人的。每家蒸的馒头都很多,会吃上一整个正月。

  在家乡有“蒸七不蒸八”的说法,意思只有在腊月二十七蒸馒头,不能在腊月二十八蒸馒头。记得每年在这个时候母亲是最忙的。两天前母亲就会洗好萝卜和白菜,然后用菜刀一刀一刀地切碎,在拌上油盐葱花姜蒜,便做成馒头的馅子。蒸馒头的头天晚上,母亲会和上几盆的面,用被子包起来发酵。第二天早上,便开始蒸馒头。那时候乡亲们相互间都很亲近,遇到谁家蒸馒头了,邻居们都回过来抢着帮忙包。每年门旁的二奶奶、三表婶都会来我家帮忙。平时喜欢跑动的我们,这时候则会站在灶前,等着吃馒头。望着蒸笼上团团的热气,闻着散发出来的阵阵香味,往往会直咽口水。待馒头出笼后,我们会狼吞虎咽地一连吃上好几个,引得母亲在一旁一个劲地笑。那时候觉得母亲做的馒头是特别的好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