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声波
“唧唧复唧唧”,在我儿时听得最多的就是父亲织布的声音,父亲学会了这门手艺,就这样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
织布有着十分繁琐复杂的工序,从线变成布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很讲究,需要精心操作。
首先是对经线的处理。父亲把纺成的线穗用拊车子转换成线纩。拊车子就是把线穗绕成线纩的专用工具,用木料做成,手柄的轴上安装四根木条,每两根木条装一个横档形成四边形的大轮,放在一个三角形的支架上,手摇轮轴,棉线就绕在这个大轮上,每次可绕四绞大约一市斤棉纱,绕完后把线从大轮上取下,就成了线纩。经线在织布机上始终是拉得很紧的,而且经过不停的摩擦砸紧,必须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只有通过浆洗的棉线才能承受起这个拉力。
浆线就是首先将每斤棉线按一定比例的面粉加水煮成稀浆糊,然后把线纩分别放入浆糊中揉搓浸透,拧干拿出均匀的穿挂在檩杆或粗竹竿上,支架起来晾晒。在晾晒的过程中,要不时的拧捋,让浆糊全部浸入棉线中,还要不断的有节奏的上下来回顿,使棉纱顿直又不相互粘连,这才达到经线的标准。
把浆好的棉线再转换成纱锭。纱锭中间是筒壳,筒壳也叫“筒管”,就是用直径2厘米左右粗的桂竹锯截下竹节(约七、八寸长),打磨光滑就可使用了。用筒车子把浆好的线再绕到筒壳上(俗称倒线)。筒车子形式和纺线车相似,只不过不像纺线车卧在地上,而是有个支架架起,把筒壳穿在筒锭上,摇动线轮,带动筒锭子转动,就把线纩上的线倒到筒壳上形成纱锭。
其次是牵线、梳线,就是把纱锭变成经线。一般是要选择晴朗无风的日子,干净平坦开阔的场地。场地一边打上两个木桩(两个木桩的距离是按一架布的长度计算出来的),在木桩前方用高粱杆钉一个弧形,高粱杆上每隔20厘米左右插上竹签(也有用筷子的),竹签上插上筒壳(纱锭),一般安放三、四十个筒壳。父亲把每个筒壳上的线头拉起,棉线形成扇形展开,随着父亲的拉动,所有的筒壳同时哗啦啦地转动,好像一挂瀑布从悬崖上跌下撞击着潭水哗啦啦地鸣响。
牵完一架布所需的长度,挽好交,用线绳从交中穿过结头系紧。父亲把棉纱从两个桩上一缕一缕的取下挽在手上形成一个大线球,存放好,等候梳线。
梳线,就是把牵好的大线球卷到织布机的羊角轴上。仍然要选择晴朗无风的日子,把织布机的机座抬到门前的场地上,将牵好的大线球用筐装好逐渐伸展开来,挽成的交用两根交棍(小拇指粗细打磨光滑的竹棍)从中穿过系紧。再把线头从筘(织布机上用竹篾做成象篦子似的机件,经线从筘齿间通过,用来确定经纱的密度,保持经纱的位置,并把纬纱推到机口砸实,也叫杼)中穿过,固定在织布机羊角轴上,梳线就可以开始了。父亲一只手拿着筘上下轻轻抖动,另一只手用一根竹签子削成的“布签子”来回划拉,成缕的线随着筘的抖动和布签子的划拉伸展开来,筘随着伸展的经线慢慢向后移动,待经线梳到一丈多长时,母亲坐在织布机座上把梳顺的线卷到羊角轴上,就这样将整个线球梳完,工序完成。牵线和梳线是一套需要技巧的活儿,稍有不慎成了一团乱麻,那可费功夫了。
梳完线以后的工序由父亲一个人来完成,先把经线按照交的顺序从两片综(织布机上使经线交错着上下分开,以便梭子从中通过的装置)中穿过,上交的线穿上片,下交的线穿下片,再把线头从筘中穿过固定在织布机的卷布轴上,经过这样的道道工序,经线全部安装在织布机上就可以织布了。
最后是织布。织布机属于框架式结构组成,多选用坚硬的本地槐木制作,可分为机身、机楼、机头、羊角轴、踏综板、坐机板等部件,还有综、筘、梭子等附件组成。
梭子,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两头尖,中间厚,呈枣核形,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约三寸多长的空槽,空槽两头各有一小眼,将篓核儿(用筒车子在长5厘米左右的细竹管上绕上纬线,形似小线穗,放于梭子中间,带动纬线从经线中穿过)中间的一根竹篾卡进两个小眼中,梭子从经线穿过带动篓核儿转动,纬线便穿入经线中。梭子空槽的中间两边各有一个出线孔,篓核儿卡入梭子槽后把线头拉出,放在出线孔边,嘴对小孔用力一吸,线头从出线孔中吸出。
父亲上机坐在座机板上,两脚分别踏动连接综上的踏板,两片综便上下交错将交带起,使经线张开四、五厘米的张口,两手推起机头将梭子从张口中穿过带进纬线,顺势拉下,机头中的筘将纬线砸实,这样手脚配合,来往穿梭就织成布了。
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种手工操作的工具已被现代化的织布机所代替,人们很难见到织布机。但我们不能忘记人类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勤劳朴实的精神,在那遥远的岁月里,用灵巧的双手织出他们的梦想,织出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