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声波的头像

李声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25
分享

处处逢人劝读书

1735年,雍正十三年乙卯,43岁的郑板桥,在镇江焦山曲居读书,翌年考中了进士。郑板桥酷好读书,也极善读书,并对读书有许多精采的见解。前不久我到了镇江,便慕名寻访了他在焦山的读书处。

郑板桥的读书处,在焦山西侧别峰庵。这座小巧的庵堂建于宋,明清两代先后重建。镇江谚曰:“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焦山的寺院,都隐约在山林深处;别峰庵更是幽径独辟,深藏不露。庵门西向,下临绝壁,面对长江,天开图画。寺南有侧门,经一方小院,可通书斋。正如郑板桥《竹石》诗中所说:“十笏苑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雅静异常。天井东北角有三间小院落,木门上有郑板桥自题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就是他的读书处了。

焦山读书时,郑板桥曾在家书中,讲了许多读书的道理。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讲到秦始皇烧书时说:“始皇虎狼其心,欲割天眼而浊人心,故身死宗亡国灭,遗经复出。”把禁绝知识的愚民政策指斥为“剜天眼而浊人心”,是最准确不过了。当然,这些虎狼心术是决计不能得逞的,“遗经复出”,就是明证。

郑板桥多次提醒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他最反对书柜式的读书,不能为我所用。虽多何益:“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所谓“适主”,就是能指挥掌握万卷的才识。同时,读书是容不得夸能名卖巧的。在读书路上,无捷径可走。郑板桥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往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看即过,与我何与也?”读书更不是为了炫耀,要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化为修身的营养。他问:“究竟自问胸中,担得出几卷书来?”不然,挪移借贷,改窜添补,是钓名欺世,辜负了所读的书本。他认为一切道德学养,百工艺技,不读书是很难臻于善境的。他在《潘西凤》一诗中写道:“年年为恨诗书累,处处逢人劝读书。试看潘郎精刻竹,胸无万卷待何如?”他曾感慨“策马有心鞭已折,抄书无力眼全昏。”读书要持之以恒,至老毋怠,至死无悔。当然,郑板桥毕竟是郑板桥,他读书不死不迁:“得句喜捻花叶写,看书倦当枕头眠。”自有他的情致,他的潇酒。

郑板桥对焦山别峰阉的读书处,始终长怀深情,十分留恋,并多次送人去别峰庵读书:“把书送尔入山去,双峰觅我题诗处。”他自己在65岁时,还故地重游,追寻旧时读书的踪迹,追寻求知道上的真善美。在别峰庵,郑权桥留下了许多诗文,最被人称道的是一联一诗。联日:“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极尽京口形胜,镇江风情。诗日:“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基段。”这里题的是《自然庵题画竹》,但家家有竹,别峰庵读书处也自有竹在,那里有“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的竹子,以其至美的声色情致与板桥作伴,其乐可知。画竹是郑板桥绘画的特定题材,他不仅尚竹以节,自许自律;并在萧萧竹声中,倾听到的是百姓的疾苦。他豪情纵横,画笔飞腾出纸,打尽天边暮霞,欲净蓝天?欲留红日?

“处处逢人劝读书”,我愿借板桥墨竹,扫却心头愚昧的阴云,让书本明净心灵,增添智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