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溪古寨,仿佛置身于一幅幅优美的水墨画中,穿梭在狭窄的小巷中,让心灵沉浸在这片世外桃源之中。南溪古寨,又名金家村,是一个很古很幽很美的地方,世称“隐居在大山里的匈奴部落”居住地。
南溪寨是山、水、村的绝妙结合,人称此地有“三奇”。
山奇。南溪古寨的村前有“双狮守天门”、“双蛇斗金龟”,村后有九条山脉府冲面下,蜿蜓到村口,盘成三个圆丘,形似九龙戏三珠。群峦叠翠的山峰上,云雾缭绕,林木葱都,杂树生花,间有奇岩怪石和溶洞景现。溶洞中有雌雄两尊石狮,尾东头西,高达30余米,石前有一石柱,形似宝剑,石上有口深井,泉水从狮口中流出,石后有溶洞,石凝万象,千姿百态,洞口滴水嗒嗒,令人无不称奇
水奇。村中有三条小溪,由西向东,溪水倒流,溪上垒起的两座石桥,前后只有三步长,接通人行道。形成溪水倒流和三步两道桥的奇观。而村口上的一条河沟之上,接连建了三座单孔石拱桥,一曰会源桥,二曰奎壁桥,三曰中兴桥,村民称之为进村“三把锁”,意为锁住风水,水不流失。
村奇。这个村庄的住户全姓金,据金氏族谱记载,金氏鼻祖为匈奴王室休屠王太子日磾。晚唐末年,金氏祖先为避黄巢起义,从徽州迁到至德南溪定居。明清时期,金氏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有多人在朝廷为官。村内有99条巷弄,1000多户,4000余人口,巷弄内全是曲径通幽的石板小道,房屋依山而建,成梯形走向,绕着小溪有序地排列着,溪水就从房檐屋脚下流淌。据传古时村内建有大小祠堂15幢,村前建有文昌阁和两座贞洁、守孝牌坊。村前山上还竖有-块2米高的石碑,上刻"南溪社神”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左下方一行小楷写着“万历三十六年戌申孟秋建”。由此可以推测,当年村民们在祀过社神后,就要在花戏楼内演目连戏,这与微州民俗大体相近。由于这里风光秀丽,地形奇特,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优势,抗日战争时期,至德县政府和县城中学曾一度迁到这里。
在南溪寨我们还可以看到建于元代的一幢碉楼,依然保留着匈奴民族的烙印。匈奴人勇猛剽悍,骁勇善战,除了迁徙、作战住在帐篷里,一般都住碉楼,以便御敌。这幢碉楼墙壁之间的夹角只有60度,如利剑的锋刃直刺蓝天。墙身结实,门窗窄小,柱眼里似乎随时都有利箭射出。
匈奴金氏族人在南溪定居后,开始还保留着一些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祖先开始与汉人通婚,经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匈奴人”的特点渐渐消失,汉化特征已明显凸现。他们使用的语言已完全是汉语言,甚至明显带有山区官港方言。
金家村祖祖辈辈的村民在寨子里过着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寨子外有山场、茶园、竹林,还有垅田、山地,村中男女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逢年过节时,也和皖南农民一样,在祠堂里唱优雅好听的黄梅调和文词戏。在南溪寨旅游,我们可以和寨子里的村民们同娱同乐,村民们穿着匈奴服装表演文娱节目,农家餐馆里有可口的山珍野味等着你去品尝,旅游者可以在重温历史旧梦中去感受乡村旅游的乐趣。
建于明代万历丁丑年(公元1577年)的“南溪金氏大成祠”, 迄今已有42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至今仍保存完好,不失徽派建筑精妙。
这座宗祠属三进深、抬梁式大木结构。全祠建筑面积1069平方米,有顶梁柱88根,其中头进30根,中进28根,后进30根。最大顶梁柱高8.4米,周长1.7米,柱下最大磉墩周长2.65米。中进明间宽6米,次间依次渐窄。梁坊、撑拱、雀替、磉墩每一部分雕刻玲珑剔透,整体组合气势恢宏。祠的门楣高大,两旁有花鸟麒麟浮雕图案的坐箱,山墙耸立,墙体为标准的明代阶梯式马头墙。祠内天井宽敞壮观,露天面积达120平方米。
根据金氏族谱记载,南溪金氏祖籍为匈奴王室。一世祖匈奴休屠王太子日磾随叔父归汉,赐姓“金”,汉武帝时官拜侍中,汉昭帝时与霍光、桑弘羊等同为顾命大臣。世代身世显赫,后裔辗转徽州迂至建德县(今东至县金家村)安家。该祠建造者为金日禅。而今村中金氏家族中辈分最小的“向”字辈,是金日禅的88代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