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有些身影熠熠生辉,虽历经岁月洗礼,却始终在人们心间闪耀。2024 年 12 月 19 日凌晨 2 时 14 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在北京安贞医院安详离去,享年 89 岁。那一瞬间,仿佛一个时代的帷幕轻轻落下,却也勾起了无数人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忆,尤其是她在 1959 年经典电影《青春之歌》中塑造的林道静形象,如同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长久地矗立在几代人的心中,成为了青春、理想与奋斗的永恒象征。
《青春之歌》原著由杨沫创作,这部小说以20 世纪30 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广阔画卷和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书中有诸多经典语录,如“人在痛苦的时候,是最容易回忆往事的”,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林道静在困境中内心的挣扎与对过往经历的反思,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所承受的压力与磨难。还有“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才会有无穷的力量,才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这深刻地体现了作品的核心思想,在民族危亡之际,青年们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命运之中,才能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林道静正是沿着这样的道路不断前行,从一个懵懂的少女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
对于许多像我这样成长于不同年代的人来说,《青春之歌》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一位无声的导师,引领着我们在懵懂的青春岁月中探寻人生的方向。初次邂逅这部电影时,我尚年少,还无法完全领悟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热血激情,但林道静的眼神 —— 坚定中透着纯真,迷茫中饱含执着,却深深地震撼了我。她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面对家庭的束缚、社会的黑暗和前路的未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却又闪耀着希望之光的道路。这种抉择,在当时的我看来,是如此的勇敢和壮烈,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对未来的人生有了最初的憧憬和思考。
谢芳老师对林道静的演绎堪称神来之笔。她用细腻入微的表情、灵动鲜活的肢体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将林道静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影片中,林道静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次落泪、每一回沉思,都仿佛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毫无做作之感。无论是她在校园里与进步青年们讨论国家命运时的激昂慷慨,还是面对爱情时的羞涩与坚定,亦或是遭受挫折时的痛苦与挣扎,谢芳老师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着林道静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着她的成长与蜕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对《青春之歌》和林道静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林道静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危亡、风雨飘摇的时代,年轻的知识分子们肩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试图用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点亮一盏明灯,照亮国家前进的道路。林道静正是这样一位典型的代表,她从一个追求个人自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与磨难,但也正是这些磨难,铸就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崇高的精神品质。
在今天看来,林道静的故事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繁荣的时代,但青春的迷茫与困惑却从未消失。我们同样面临着诸多选择,关乎学业、事业、爱情和人生价值的追寻。林道静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她让我们明白,青春不应仅仅是懵懂与轻狂,更应是一段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的征程。无论前方道路多么崎岖,只要心中有光,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就能像林道静一样,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谢芳老师的离去,让我们深感悲痛,但她所塑造的林道静形象以及《青春之歌》所传递的精神力量,将永远陪伴着我们。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或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犹豫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林道静那坚定的面容和不屈的身影,仿佛听到她在轻声诉说着青春的誓言,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此去林中道静谧,青春之歌仍绕梁。谢芳老师用她的艺术才华赋予了林道静永恒的生命,而《青春之歌》也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传唱,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永不落幕的青春回响。让我们铭记这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传承那份珍贵的青春精神,在属于自己的人。(李声波)
原载大皖新闻 安徽网